【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1月23日讯】去年(民国94年)正值国立历史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馆方特别规划了一系列台湾本土相关展览以为庆祝。这本摄影集——《回味台湾──蔡惠风镜头下的六零年代》,即是自去年5月6日至31日于该馆二楼展出的蔡惠风摄影个展展览图录。整个展览包含由馆方策划、挑选,并代为放相装框的八十张黑白照片。这些照片都是蔡先生在1960年代间于台湾各地拍摄的民俗风情写真。
诚如〈馆序〉中所提的,由于展览的脉络,也就是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以“能呈现历史痕迹,或是台湾特殊风情的作品为主”,所以本展览图录的呈现,较接近以影像为材料重新呈现1960年代的历史风貌,与一般艺术品展览的脉络不同,虽然不乏具美学价值的作品,并且也能适度反映出台湾摄影发展史的轨迹,但笔者在行文之初就要先提醒观者从历史的脉络来阅读这些影像,这会比纯粹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更加趣味且更能切中要点。
自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既随后的大规模清乡行动后,台湾进入长达近四十年的戒严状态。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余悸犹存,1960年代经济高度成长的时期,台湾人民对政治仍然噤若寒蝉。这段时期,整个台湾社会主要聚焦于经济的起步与发展。由于1950年代起美国持续的经济援助与政府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持续推行,1960年代台湾进入了经济的转型期,工业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以拓展外销市场为主、外贸为导向的经济形态,许多乡村劳力集中到都市谋求发展,整个农业社会正快速转型为工商业社会。
整个展览所反映的,就是过去台湾经济转型期中,那些不知名的市井小民们的种种生活写照。影像的阅读有很多方法与角度。我们可以先从人物速写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其中包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象,有拉车的、打铁的、挑砖的、推煤的、扫地的、修伞的、卖鱼的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我们也可以从生活纪实的角度来看,回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景,在路边读报、溜鸟、做礼拜、理发、买菜、洗衣等等,大众生活平均而言是贫穷但足以温饱的;还可以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认识那个时代:三轮车、进口轿车、动物,可能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街道上,从路边的招牌我们可以大致拿捏当时的商业与流行的趋向,人们负重提物用的扁担竹篓、美援的面粉袋,糖厂的火车,印着“光复大陆、还我河山”口号的灯片车厢,或者戏院外告示栏上关于空袭时疏散的指示,远方低矮的工厂厂房与冒着黑烟的烟囱,还有用毛笔字写的斗大的“当”铺招牌……,只要仔细观察这些画面细节,就可以将影像作为历史文本,去回顾那个正快速朝向工业化与都市化、教育日渐普及、社会阶级多元并存的年代。
而其影像中对于孩童生活与欢乐气氛的捕捉,是格外生动鲜活的。赶着牲禽的、穿着开档裤趴睡在门前的、一边卖槟榔一边聚精会神看漫画的、穿着草席玩耍的,下课后穿着制服嬉闹的,所有蔡惠风镜头下1960年代的孩子,都是没有玩具可玩,没有华服可穿,但却打从心底快乐活着的。特别动人的一张照片是,三个孩子围在摊贩旁分食一碗绿豆汤。那个纯真的年代虽然物资贫乏,但人心是天真而喜乐的。
摄影术自清末引进台湾后,一直到日据时代前半期,主要是作为西方传教士或日本人记录台湾风土人情的工具,田野调查记录的成分居多。约在日据时代后期,一般台湾民众透过日本教育、商业往来、媒体传播,开始有机会广泛接触到与摄影相关的知识,器材相较于民生物资虽然仍是奢侈的舶来品,但器材的取得也不是问题了。在这些基础下,自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台湾的摄影风潮逐渐兴盛起来,但囿于官方对人民思想的箝制,此时的摄影主要是以不触及敏感题材、写景写意的沙龙摄影为主流。但这个年代也是世界摄影潮流中,新闻与报导摄影全盛时期的时代,台湾在主流的沙龙摄影之外,也为1970年代后回归乡土写实,以记录台湾本土风貌为主的街头快照、纪实摄影潮流,储备了能量。
从这个展览与蔡惠风先生图录中的〈自序〉,我们也能如实但简略地看到这个台湾摄影发展的轨迹。生于1928年的他,1960年代正值其青壮年时期,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中坚。他提到当时从拍摄到放相技巧,多半是靠自己摸索、或阅读日本摄影杂志学习而来的。业余时三五同好会相约外拍,或一起参加日本摄影月赛,正是当时摄影甚至整个美术风潮直接受日本影响启发的小小的写照。而他提到自己最爱的街头快照(snapshot),喜欢如实记录人们的生活,也是由于当年的他,正身处台湾纪实摄影潮流初兴的年代。
蔡惠风先生的影像风格朴实、温暖而不夸张。但或许因为他的理念是要采取快拍方式、避免打扰对象,所以虽然就纪实的角度来看是丰富而充满趣味的,但严格说来,就摄影者与对像间情感的联系,或者观赏者所能接收到的对象情感来说,摄影者的心理距离就显得不够亲近。如果能更直接面对对像来拍摄,相信其书写市井小民生活的影像张力会大为提高。除了这两点,笔者在此避免提及更多的美学挑度的讨论,因为这个展览的宗旨是历史博物馆将之作为历史文本的展出,不是美术馆里的艺术性展览。所以包括作品中摄影的视角、构图——这牵涉到策展人挑片的观点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或者黑白照片最迷人的阶调表现——因为底片的损毁与为本次展出悉数外包放相之故,都不该在我们品评的范围之中。不过,既然是从历史文本的角度来阅读影像,那么策展单位仅将作品以简单的六个子题区分架构起来(分别为:“快照”、“人与动物”、“童年”、“街头写实”、“生活打拼”、“Nikon F相机”),虽然说明文浅显易懂,却没能将珍贵的历史素材做更深入、更逻辑性的研究、阐释,或藉以深入浅出地引导这一代年轻人从观赏旧照片的乐趣中认识本土的历史,历史文物展出的意义也就大大降低了!
蔡惠风先生其实正是笔者的亲二舅。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亲族晚辈,得以直接分享他一生关于摄影的种种情感、经验与乐趣。我同时也很遗憾,舅舅竟然在他一生唯一的一次盛大个展筹备期间,就因癌症急速恶化而病逝,终究来不及亲亲临展场,为我们所有的后生晚辈讲述更多旧照片中的老故事。舅舅个性温文儒雅、谦和敦厚,同时也很开朗而幽默。在为不谙中文写作的他整理〈自序〉时,他总是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摄影的业余爱好者,既不想成名,也不喜欢大头病一般地自吹自擂,所以他总是避免谈论自己、自己的作品、甚至连与照片相关的故事都不太愿意多提,可能很多精彩的故事也就这样随之仙逝了,实在相当可惜。但这个展览所呈现的影像,也正是这样一位没没无名、不慕荣利,且风骨凛然的长辈所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最珍贵的礼物了!
书名:回味台湾──蔡惠风镜头下的六零年代
摄影:蔡惠风
主编:戈思明
出版时地: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民国94年5月◇(//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