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进出淡水捷运站多次,却浑然不知道就在捷运站附近的鼻仔头街,隐藏着一处占地三千坪的百年历史建物-“英商嘉士洋行仓库”。去年四、五月间我才得知这个讯息,于是匆匆去了一趟淡水。果然在捷运站旁的鼻仔头街22号,看到了嘉士洋行仓库的招牌。然而,却是大门深锁。
原来,这处景点虽然被划为县定古迹,却未开放参观。门口挂着由由淡水文化基金会提供的简介资料,内容如下:
英商嘉士洋行仓库
是1862年淡水开港以来,外商在淡水建造多处洋行仓库中少数仅存的一座,1897年由英商壳牌shell公司买下,成立“迺生产石油株式会社”改建为储存油品的仓库,其浓重的臭味,被淡水人称为“臭油栈”,是大战期间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1944年10月“臭油栈”中弹,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罹难者近二十人。
2000年6月英商嘉士洋行仓库由台北县政府指定为县定古迹,其极具19世纪末20世纪西洋式码头仓库建筑的风格,是19世纪末,淡水开港,台湾对外贸易最佳历史见证。
我在门外徘徊,垫着脚探头望,既渴望,却失望。里头无人,只闻狗吠声。正准备回头时,这时有位小姐迎面而来,她正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原来,目前嘉士洋行仓库交由淡水文化基金会管理,做为办公室。
她说平时不开放,只有周六或假日,举办淡水社区大学活动时,才会开放园区。在我央求下,工作人员答应让我进去简短绕一圈,拍几张照片留念。
当时匆匆浏览而已,无法仔细参观。回来后,照片档案一摆就是一年多。最近,读到“淡水古迹园区”即将在今年(2005年)十月份重新开园,才又想起英商嘉士洋行仓库。这处景点,应该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吧!?
“淡水古迹园区”其实并不是实体的园区,而是淡水本身就是一个古迹城,台北县有一半的古迹坐落于淡水,约二十处,淡水整个市区就仿佛是个古迹园区。穿梭漫步于淡水的老街,拐个弯,你可能随时会与古迹相遇,随处都可领略历史沧桑风华。
淡水古迹的丰富性,在台湾能找到类似的城市并不多,或许只有古都台南或者曾引领过风骚的鹿港小镇可比拟。
淡水成为耀眼的城市,是公元1860年以后的事。在那之前,她只是一个小港口而已。
1860年以前,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不在北部。荷兰人的热兰遮城,郑成功的王城,清朝时代的台湾府,都设于台南。清朝统治的前一、两百年间,由于南部平原已遍垦,于是后来的移民渐往北走,进入台北盆地开垦。
嘉庆、道光年间,台北城渐繁荣,艋舺成为台北首善之区;然而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还只是排老三,落在台南、鹿港之后。
1860年中英、中法签定“天津条约”,淡水及安平两港开放通商。1862年,淡水正式开港,于是由原本的国内港一跃而为国际港,外国洋行纷纷来台,寻求商机。于是北台湾的茶叶、樟脑成为贸易商品,其金额迅速超越南部的米、糖,而成为台湾出口大宗。
从1865年至1895年的三十年之间,台湾的外贸出口值增加了七倍,自1870年代起,对外贸出现大量出超,被誉为是台湾经济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淡水也一跃为台湾第一大商港,出口量占全台百分之六十以上。
开港之后的淡水,面貌急遽改变,鼻仔头一带被清廷划为外商可以租借的特区,于是知名的五大洋行宝顺、德记、水陆、和记、怡记以及嘉士洋行都在此设立据点。鼻仔头是当年洋人办公室及仓库聚集的地区。
当时英国壳牌公司,引进煤油销往远东地区。1897年,壳牌公司买下嘉士洋行,并在淡水嘉士洋行仓库建造三座分别为2500 吨、1200 吨及60吨的油槽,由于油臭味四溢,因此淡水人称之为“臭油栈”。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以壳牌集团属于敌对国,以敌产名义,将土地强制征收。战后,壳牌仓库因被列为日本政府名下财产,而由台湾长官公署接收,成为国有财产。壳牌公司因而兴讼追讨旧产,而与政府缠讼数十年。
2000年6月,台北县政府正式公告前嘉士洋行仓库为县定古迹,而壳牌公司亦决定慷慨将仓库捐给淡水文化基金会。这项捐赠成为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资产捐赠,壳牌公司因此获得总统颁赠文馨奖特别奖。而历史超过百年,产权纠葛的嘉士洋行仓库终于成为国家的历史古迹。
对于嘉士洋行仓库终能成为古迹,获得保存,令人感到欣慰。淡水已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如今在捷运站旁,又增加这三千坪的嘉士洋行仓库的古迹,将可使淡水未来的文化观光潜力更为丰饶。而鼻仔头地区除了嘉士洋行仓库,也还有两处县定古迹,而形成整个区域都是历史古迹的特殊景观。
这两处古迹,一是淡水水上机场,一是淡水汽候观测所,目前都是公务单位使用中,一隶属于中央气象局,一为国防部的军事单位。
淡水水上机场是台湾第一座水上飞机场,建造完工于1941年,利用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之南侧河道四、五公里长的水面为天然飞机跑道。机场曾开放给民营的日本航空公司使用,单叶双引擎的水上飞机,从横滨起飞后,在淡水加油停靠再飞往曼谷。
机场只使用几个月后,因日军偷袭珍珠港,美日宣战,这条民营航线就停止,而成为纯军用机场。 1944年10月12日美军轰炸淡水水上机场,曾击中隔邻的壳牌公司油库,引起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台湾光复后,淡水水上机场由空军气象联队进驻,不再做为机场使用。
淡水汽候观测所则是建于1897年10月。当时台湾总督府台北测候所在淡水“沪尾支厅”建造台湾第一座“暴风警报信号标柱”,高 15.5公尺。台湾总督府于1938年正式成立气象台,展开全台气象测候网的建置。为配合淡水机场的启用,1941 年设立气象台“淡水出张所”,位于鼻仔头水上机场的上方,负责气象观测的工作。
目前水上机场和气候观测所都未对外开放,而随着未来淡水古迹园区的重新开幕,这些古迹终有一天应该会开放给民众参观。我期待这一天的来临。
[附录]
◎嘉士洋行-1号仓库
约建于1910-1920年代。砖材为清水砖,门窗皆有凸出的半圆卷型砖造拱门,门窗柱石皆用泉州陇石(花岗岩),中间直对大门有七根方形砖柱,柱顶有15公分厚青斗石承重,上架有长达十几公尺欧式风格大跨度木桁架。
(资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会资料)
◎嘉士洋行-2号仓库
约建于1870-1880年代。砖材为闽南扁平方砖,以二尺厚砖墙做为内部隔间承重墙,窗台、门框架都使用泉州陇石(花岗岩)打造,窗台除厚重铁窗外,内部也使用砖统木制门栓。建物后半部使用方形砖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顶架构。
(资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会资料)
◎嘉士洋行-行政楼
约建于1870-1880年。为早期嘉士洋行仓库办公用地。建材为闽南扁平方砖,柱子为方形砖柱,顶部有15公分厚青斗石承重,屋顶大木桁架为欧式风格,地板铺、门柱及水沟都是使用泉州陇石(花岗岩)打造的。
(资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会资料)
旅游日期:2005.05.14(写于2005.09.05)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