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共有8个兄弟姊妹,但只有阿弗雷德和其他3个兄弟存活。阿弗雷德的发明长才可以说是“家学渊源”, 祖先有好几位是学者,并列名于瑞典的文化史,其中最知名的是发现“淋巴组织”的欧鲁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 1630~1702),他是十七世纪北欧最有名的科学家兼博物学家。阿弗雷德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天生具有绘画及机械制图的才能,既是建筑师,也是位机 械工程师,他曾研制蒸汽引擎和水雷,并且是军火制造先锋者,研究数种爆破石头的技术;母亲安得丽塔,是个坚定而聪慧的女人,即使在阿弗雷德小时候经济拮据 的岁月中,仍能保有乐观的态度,并一直照顾出生后健康状况不佳的阿弗雷德。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的爸爸本来是个建筑师,可是他对发明与创造的那股冲劲,却远远的超过了他的本行--建筑。可惜,他爸爸所设计的新玩意儿始终无法获得社会大众的欢迎,只有家里的人愿意为他鼓掌叫好。
其实,诺贝尔的爸爸从事发明的原动力,并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纯粹是为了自己对发明的兴趣。所以他从来不把别人的批评放在心上,只要他自己满意了,即使只是发明一件被大家讥笑的怪东西,仍然够他快活一阵子。诺贝尔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娱乐自己的人。
说句真话,诺贝尔的爸爸所发明的东西,十件之中总有九件根本派不上用场,难怪只能留着给自己欣赏。
有一次,诺贝尔的爸爸又假装献宝的模样,摆弄着一个不算小的橡皮袋,要太太及三个宝贝儿子一起来猜一猜橡皮袋的公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争先抢 答,有的说是防雨披风,有的说是背包,有的说是帐棚。经过了一阵子的喧哗叫嚷,爸爸才神气的说:“你们全都猜错了,这是专门为军队设计的皮筏,只要把这个 橡皮袋灌满气,就可以漂浮水面,载物渡河。”可惜,这个发明依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愿意采用。
尽管如此,诺贝尔的爸爸仍然热爱创造发明,而这份狂热正深深的影响着年纪还小的诺贝尔。
诺贝尔小时候的体质很虚弱,经常伤风感冒,每次感冒就得发烧、头疼个四、五天;因此,他经常三天两头的请假养病,根本没办法全心全意的念书。
幸好,诺贝尔的小脑袋瓜还满争气的,就算一个月请假二十天,照样可以靠自己自修而考出别人考不出来的成绩。对于诺贝尔学习时间比别人少,学习 能力却比别人强的表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赞不绝口,都夸他反映灵敏、智慧过人。反倒是诺贝尔的妈妈经常忧愁满面,她很担心诺贝尔的学业终有一天会被别人 给比下去。于是,她三番两次的向学校老师求助,希望老师能够拨出一些额外时间来加强诺贝尔的功课。
老师当然也很乐意这样做,只是诺贝尔的功课已经够优秀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加强些什么,所以老师就安慰着她说:“诺贝尔的实力一直都领先其他同学很多,你大可放心。再说,他现在已经体弱多病 了,如果还要安排他接受课后辅导,恐怕他会更吃不消。还是让他多多休息吧!等他的身体养壮了,到时候什么事都好办。”老师的话的确有几分道理,诺贝尔的妈 妈听完后也就不再瞎操心了。
因为诺贝尔经常没到学校上课,所以他和同学们的距离始终拉不近。不过,爱好宁静的诺贝尔并不觉得自 己孤单可怜,也从不抱怨自己没有玩伴,他习惯一个人独处,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他常常一个人到离家里有一段距离的草原散步,有时仰头观赏天上云朵的变化,有 时弯腰抚摸垂头点水的青草,就连没有半点生命的小石头,有时候也能让他把玩个半天。或许是缺乏朋友的缘故,诺贝尔只好学着把生活周遭的事物,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不管是看得见、摸得到的花草树木,或者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感受的情绪,如快乐、痛苦等等,诺贝尔都把它们当做是一起生活,一起过日子的好伙伴。因此,诺贝尔比其他的小朋友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经历;当然,他从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体认,也就比其他小朋友来得丰富而且深刻。
到了十岁那年,诺贝尔的爸爸带着全家人搬到俄国的列宁格勒居住,并且在当地经营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
在列宁格勒居住了半年以后,诺贝尔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起来,心情也开朗许多。于是诺贝尔开始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溜达,尤其喜欢到他爸爸的工厂闲逛。
只要看到机器转动个不停,诺贝尔的心里就有说不出来的快感,他觉得机器会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所以,他一有空就阅读有关化学、机械、物理的书籍,想要进一步了解机器运转的原理。
有一天,诺贝尔发现工厂里有一样刺激又好玩的东西,那是用来装入水雷的火药。诺贝尔趁着工人不注意时,偷偷的把火药装入牛皮纸袋带回家;等到天色暗了,再把火药倒进圆柱形的纸筒内,竖立在草地上,然后点火焚烧。瞬间,火药喷出的火花直冲云霄,将夜空装饰得漂漂亮亮的。
望着满天闪烁的火花,诺贝尔并不满足,他心想:“如果把火药装入铁罐里,威力一定更强。”于是,第二天晚上,诺贝尔又按照自己的构想,做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把铁灌口紧紧的封了起来,点燃导火线,然后快步跑开,等着看好戏。不一会儿,铁灌爆裂了,轰的一声巨响传了开来,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邻 居们都吓得魂飞魄散。后来爸爸知道那是诺贝尔搞的鬼,便严格禁止他再玩火药。
为了避免挨爸爸的骂,诺贝尔不再偷爸爸工厂里的火药粉,他决定自己制造火药。往后的日子里,诺贝尔每天埋头翻书、查资料、做实验,直到三十岁那年,他终于发明了硝化甘油引爆雷管,同时取得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权。
语言天才
当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在俄国的事业已有小成,便将他们接到俄国。由于经营军火和军事机械制造,诺贝尔家境逐渐富裕,一家人在圣彼得堡享有很高 的生活水平。重视教育的父亲为诺贝尔兄弟聘请大学教授级的家教,诺贝尔因此从未进过高等学校,主要经由家庭教师学习而完成教育。家庭教师教导诺贝尔兄弟各 类领域的知识,从物理、化学、数学到文学、哲学和语言等。这造就诺贝尔不仅是极为优秀的科学家,也在文学和哲学领域颇有造诣,更是位精通瑞典文、俄文、法 文、英文和德文的语言天才。
诺贝尔一生中最关心的,除了科学之外便是文学了,他还曾一度认真考虑转换跑道成为作家。英国诗人雪莱(P. B. Shelly)及拜伦(L. Byron)的作品感动他最深,尤其是雪莱,在诺贝尔少年时期便对他诗中丰富的想像力、追求世界和平的博爱思想所折服,这些可能是他日后设立文学以及和平 奖的原因。
硝化甘油与黄色炸药
1850年,十七岁的阿弗雷德奉父亲之命,前往西欧及美国进行研究之旅。1852年,阿弗雷德回到圣彼得堡,与二位哥哥共同协助父亲工厂的研究 开发工作。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诺贝尔父子钢铁机械制造公司”因生产大量军用物资供应俄军而赚了不少钱,但在1856年战争结束后,俄国沙皇 尼古拉一世去世,新政府片面毁约,这使得公司不久后宣布破产。
家庭事业的停摆,反而使得诺贝尔父子开始有余力研究新的爆破材料。阿弗雷德的化学老师曾提起过一种炸药物质–硝化甘油,它的化学构成当时并不 完全清楚,只知是一种威力大但不稳定的爆炸物。于是阿弗雷德开始实验研究,他发现少量的硝化甘油在同时受热或受捶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爆炸,否则只会产生燃 烧,但在实际工程运用(如岩石爆破)时,让较大量的硝化甘油一次受捶击或同时受热会是个很大的技术问题。所以,他订定的研究目标有二:一是要找出油状炸药 的安全起爆法;二是要在不减少爆炸威力的前提下,改变炸药的形状,将危险性降到最低。
诺贝尔的化学实验室
最先的成就是在1865年“雷管”的发明。为了要能够将一定份量的硝化甘油引爆,他制作了栓紧密封的黑色火药管,并将之置放于硝化甘油之中,如 此,借着管子的爆炸来引发硝化甘油更强烈的完全爆炸。这种能使火药(不仅限于硝化甘油)完全爆发的装置便是“雷管”。雷管的发明,导出了爆炸技术的“起爆 原理”,也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及日后的发展基础。这种油状炸药让各国需要爆破的工程,进度加快很多,因此订单蜂拥而至,公司的生意十分兴隆。
硝化甘油虽然已能安全起爆,但是不耐摇晃撞击、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特性,让搬运、储存成为一个头痛的大问题。1864年9月3日,诺贝尔新建的硝 化甘油工厂发生爆炸,弟弟埃米尔也在爆炸中丧生,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 仓库、工厂也不断传来可怕的爆炸事故。尽管这油状炸药的性能优于一般火药,但社会人士及买主却因此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中。阿弗雷德因此再投入研究,想要找出 不减少爆炸威力,而又能够提高安全度且容易搬运的方法,最好是把硝化甘油变成固体。他试了许多材料:纸、木屑、煤块、干泥、石膏、黏土等。最后利用硅藻土 来混合硝化甘油,果然,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成为像黏土一样软硬适中的块状物体,从高处投落、制成小粒放在铁板上敲击都不会爆炸。阿弗雷得 将之命名为”Dynamite”(中译名为“黄色炸药”或“硅藻土炸药”)。从此,硝化甘油以固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无谓的伤亡事件也大大减少了。
在发明硅藻土炸药之后的数年间,诺贝尔的工厂与其组织都按部就班发展,除了研究事业,阿弗雷德还必须经常奔波各国推动商务,过着忙碌的生活。就在此时,他的势力与财产基础开始奠基,炸药王国从此底定。
威力更大的炸药
1875年,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硝酸纤维素(棉火药)及硝化甘油这两种爆炸物质可以完全溶合,成为一种类似果冻般软硬的胶质合成物,而且在 运输或使用的安全性上与硅藻土炸药不相上下,威力更强且不怕潮湿,这种炸药叫做“明胶炸药”。明胶炸药之后,阿弗雷德于1887年又发明了“无烟炸药”。 无烟炸药的优点是爆炸后无残渣且近于无烟。
诺贝尔发明炸药当时,正是工业与城市高度发展的时候,拥有可降低岩石爆破和开挖山洞的成本技术的人,当然赚足了荷包。到阿弗雷德去世的1896 年,诺贝尔系列的公司已分布于瑞典、挪威、德国,奥国、法国、英国、美国、南非等二十个国家,工厂数有九十三家,年度生产量为六万六千五百吨炸药。
350项发明专利
诺贝尔毕生共取得全球超过350项的发明专利,除了炸药,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 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及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 实验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才导致后世的成功。
诺贝尔逸事二三
实验室里烟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什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坎坷婚恋
诺贝尔以发明炸药名扬四海,他一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个人的爱情生活却甚不惬意。
青年时代,情窦初开的诺贝尔曾把自己炽热的恋情献给一位在药房工作的瑞典姑娘。正当他们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憧憬时,那位恋人竟因病早逝,突如其来的噩耗给诺贝尔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他再也无心移情别的女性。
二十多年后,诺贝尔因发明炸药声誉鹊起,而在生活上、精神上却仍孓然一身。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刊出了一则措词相当含蓄的广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过高等 教育、渐近老年的男士欲寻找一位中年女性,条件是能讲多种语言、能胜任秘书业务、能承担家务劳动。”不久,他便收到了奥地利的贝尔塔·金斯基的来函。金斯基来巴黎投奔了诺贝尔,几天工作,她以卓然不凡的气质和干练利落的作风给诺贝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然而没过多久她竟不辞而别,匆匆结婚。
最后的遗书
虽然诺贝尔是这种无烟火药的制造权威,但是它却非常厌恶自己所制造的火药被利用在战场上残害人类。为了消弭人类不当使用他所发明制造的火药,诺贝尔把卖火药所得 的大笔金钱全部都捐了出来,设立了基金交给政府,作为鼓励人类对于世界和平有重大贡献者的奖励。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1905年诺贝尔因其基金会推展和平活动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因心血管疾 病死于意大利寓所,留下在当时价值约400万美元的资产,这笔钱约等于现今1亿7,300万美元(约52亿台币)的价值。诺贝尔在去世前十年的时间里曾先 后写了三封内容不同的遗书,前两封都因1895年的第三封而失效。他最终的遗嘱如下:
“本人经过审慎考虑之后,关于我死后财产作如下的分配:(接着是其赠与个人的名单,略)…,其余换成现款,作如下的处置:遗书执行人可投资于有 价证券作为基金,将每一年所得的利息授与在前一个年度对人类社会有最大贡献的人。该利息分成五等分,分别颁给对物理学有重大发明或发现者;在化学上有重大 发现或改良者;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重大发现;在文学上朝向理想主义而有最优良之作品问世者;调停各国间之纠纷,废止或缩小目前之军备,并对和平会议的组织 尽最大、最好的努力者。…”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许多人对诺贝尔因发明炸药而致富感到不以为然;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以他为名所设立的诺贝尔奖,在这一百年之中,代表着举世最高的荣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