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唐声扬╱基隆报导摄影)基隆有座台湾第一口官营煤井俗称“清国井”, 清廷在英日环伺下,以殖民心态燃起采矿决心, 怀着戒心请英国矿师设计直井式矿坑,靠卷扬器进出, 开采产量不高,直到清法战争,刘铭传为免矿产资敌, 下令焚毁、引水淹没,从此扼杀了三个主副井口…
台湾北部早期煤产丰富,台北县平溪、瑞芳是重镇,多数民众耳熟能详,而一山之隔的基隆,不仅产煤,还拥有台湾最早的官营煤井。
台湾第一口官营煤井开凿于满清时期,俗称“清国井”,包括两口主井、一口副井,三个井口位在八斗子调和街二二六巷到二三六号一带,呈三角形分布,井与井之间相距约莫二百公尺;不过,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只剩下井径二点五六公尺、深廿六点八二公尺的通风副井。
台湾煤矿开发史 源于荷兰殖民
根据地方文史人士数年来考证,台湾煤矿开发史虽然早在荷兰殖民时期就有,西元一八四○年左右有英国船舶前来基隆购煤,但当时都是民间私自开采,清廷开始有开采台煤想法,则是要到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以后。
文史工作者王国纬指出,同治六年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后,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清廷筹建造船厂与训练海事人员,以加强海防,另方面,开采煤、铁等矿产提供冶炼与船舰航行所需,清廷准奏后,一度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开矿业务,当时除了有人员驻台采购煤矿,福建船政厂并建议在台湾设置官煤据点,惟担心英国觊觎,提案最终仍遭搁置。
据指出,清廷甚至下令禁止任何公民营开采台煤动作,否则“斩立决”,不过禁归禁,也是禁给英国人看的,民间采煤未曾停止。
直到光绪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清廷有感于日本侵台意图日渐明显,加上时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与南洋大臣曾国荃力荐下,清廷才重新检讨开矿政策。
基隆战略位置优 矿产蕴含量丰
王国纬指出,当时清廷之所以选择基隆开凿官营煤井,除了基于矿产丰富,基隆战略位置重要,海路交通便捷,可迅速将煤矿运回本土,此外,据说曾国荃等人奏请时,还将台湾形容成蛮荒、多瘴疠之地,开放台湾采煤无损于本土矿产蕴含量。
光绪二年四月间,清廷派出首批开矿人员到八斗子一带钻探,八月开凿第一口主井,隔年三月发现矿层,光绪四年初,副井也完工,才正式量产。
有趣的是,清廷自从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对英国存着戒心,处处防着英国人,但煤矿开采技术在当时又以英国为翘楚,清廷只好硬着头皮找英国矿师设计,采用先进的直井式开凿方式。
先进直井式开凿 未能发挥效果
王国纬说,所谓直井式开凿,就如同水井一样,洞口直上直下,人员、矿产进出都得依赖架设在井口的卷扬器,优点是煤层厚时,采的煤多,且有利于地底矿坑拓展,不过,八斗子属于向斜面的石底矿层,尽管炭化较不完全,燃烧能量高,煤层分布也广至沿海,衔接平溪山区,但煤层厚度平均在八十公分到一公尺间,不算厚,直井式开凿反而未能发挥效果,甚至增加维护成本。
也因为如此,第一口清国井开采后,产量始终未如预期,正常矿坑每个月至少有上万吨产量,但清国井只能开采五、六千公吨,虽然之后逐年增加,每月最高不过九千多公吨。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受到瘴疠疾病影响,开采一天平均要耗损两个人性命,甚至得找囚犯劳役,官员也不敢到矿场管理,产量自然低落。
清国井就这样一连开了数年,直到光绪十年,清法战争爆发,法国攻打基隆,趁机想夺取煤矿,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免矿产资敌,下令将清国井机械焚毁,并引山泉水淹没煤井,甚至把已经采集的上万吨煤矿烧掉,不让法军得逞,谁知法军登陆后没多久就被歼灭,战争结束,清法议和罢兵,清国井也受创严重。
真正采矿量产期 仅六年多光景
随后几年,清廷虽有复矿动作,但清国井积水始终难以全数抽除,加上经费不继,刘铭传又去职,终于导致官矿衰落,到了光绪十七年,继任台湾巡抚邵友濂采保守政策,最后以矿产枯竭予以废矿,正式宣告第一口官营煤井寿终正寝;算一算量产期间,不过才六年多光景。
事隔一百多年,基隆煤矿业早已风光不再,三个井口也逐渐为人遗忘,其中位于台铁深澳坑支线边的两口主井已经淹没在荒烟蔓草间,一个不易找,一个即使找到了也严重残缺,且因地权问题尚无法进行规划整修,唯一便于后人凭吊历史的,只剩下调和街二二六巷内那口通风用副井,和一旁由海洋台湾文教基金会与文史人士争取设立的纪念碑。
基于为后人留史观念,文史工作者认为,放任清国井这样的“台湾NO.1”荒废相当可惜,他们希望能争取到政府支持,整理清国井周边环境,让史迹得以延续历史生命。(//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