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灭亡的预言
唐朝的《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预言了明朝的灭亡。图中画一扇门,门中有马,一个“闯”字浮现眼前。
谶文是:“马跳北阙,犬嗷西方;八九数尽日月无光。”闯王李自成灭明,“日月无光”指“明亡”(日月合在一起是明)。颂文是:“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 “颂曰”四句诗预示着李自成坐不久(“李花残”),北方民族终将取得天下。“太息金陵王气尽”暗指汉人称帝的气数已尽。
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第四句“开到李花春已非”也预言了明朝的灭亡。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 “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功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景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所谓“春已非”。
明朝的《烧饼歌》对明朝的灭亡也做了预言。“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其中“祖宗山上贝衣行”暗含崇祯的名字,“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暗含李自成的名字。“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指明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后一句暗指吴三桂。
对于崇祯的下场,《烧饼歌》的预言是“奔走梅花上九重”,暗指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1627 年(天启七年),陕北澄县饥民在白水县人王二率领下,冲进县城,杀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的风云很快就遍布陕北和陕中。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当时,李自成也参加了起义的队伍。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曾当过银川驿卒。1629年(崇祯二年),他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 高迎祥,号称“闯将”。李自成勇敢善战,在他的谋划下,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并攻下了明中都凤阳,斩留守官兵几千人,树起了“古元真龙皇帝”旗号,这引起了明王朝的极度恐慌。 1636年,因为高迎祥被捕遇害,起义陷入了低潮,李自成不得不率军长期转战于陕、川、鄂接境地带。此后,明朝政府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 “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军事围剿计划。一些起义军向明朝投降。
1640年冬,李自成乘明军主力入川追击张献忠,河南空虚之机,率部从郧阳地区出发,进入河南。当时河南连年旱、蝗、瘟疫,赤地千里,各地民变纷起。李自成一进入河南,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饥民参加,于是声势大振。李自成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斗争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到处传唱着“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藩邸及大家巨室粮数万石、金钱数十万赈济饥民。这时,河南各地的起义军都先后接受了李自成的领导。群雄归附,势力日强。
1642年冬,李自成进军湖广,夺取了襄阳,并进而攻占除武昌外湖北沿江州县。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并称”新顺王”,创立了新顺政权。新顺中央还设置上相、左辅、右弼等文职官员,其下有六政府(六部)等。新顺辖区还建立府、州、县各级地方政权。不久,李自成再攻入河南。
1643年八月,明军出关入豫,阻击李自成。九月,李自成大败官军,斩杀四万余级,获器仗辎重数十万件。十月,李自成乘胜攻破潼关,占领西安。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铸永昌钱,造《甲申历》,进一步完备大顺中央政府机构。同时,开科取士。至此,大顺农民政权正式成立。
大顺军进京后,在西安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政权建设。中央机构基本上因袭明朝,有的只改换名称。大顺政权右武轻文,规定“凡文官俱受权将军节制”,保证了农民军将领在政权中的核心作用。在北京期间,大顺政权又实行了考选举人的措施。
随着农民军控制地区的扩大,大顺军建立的地方政权也愈来愈多。占领北京前后,大顺军已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宁夏、青海、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建立了府、州、县各级政权。
与此同时,张献忠于1644年十一月,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造《通天历》,铸“大顺通宝”。
明朝的灭亡
在农民起义军的步步进逼下,特别在大顺政权建立后,明思宗与大臣们不得不集中全力,加以应对,主要对策是出征、南迁和勤王。
所谓出征,是由刚入阁的李建泰代帝出征,征讨李自成。不料军队出发不久,就遭遇起义军。李建泰被俘。
所谓南迁,是把首都从北京迁到南京,以躲避起义军的锋芒。但该建议因为内阁中没有一个大臣全力支持,变成了议而不决,最后不了了之。
所谓勤王,就是将驻扎在山海关外的吴三桂所辖军队调入关内,协助消灭起义军。但是这一决定意味着明朝要放弃宁远和山海关外大片土地,因而大臣们都借此推委不决。等到太原陷落,京师危急时,崇祯下令征调吴三桂保卫北京,但为时已经晚了:吴三桂赶到北京时,北京已于前一日陷落了。
走投无路的崇祯在1644年的十九日凌晨,来到煤山(景山),在一颗大树旁上吊自杀。临死前他在衣服上写下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明朝随着崇祯的死去也土崩瓦解了。
从崇祯个人来讲,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而且也并不是一个残暴的皇帝。他上演了一幕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这似乎说明,历史永远在按照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着,人类永远只能顺天意而行。
【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