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掌故:街道名称的由来(二)
*以早年的英商巨贾命名的:
“怡和街”Yee Wo Street,“渣甸坊” Jardine’s Crescent,“渣甸街”Jardin’s Bazaar,“勿地臣街”Matheson Street,“波斯富街” Percival Street,“伊荣街 ”Irving Street,“景隆街” Cannon Street,“百德新街”Paterson Street,“糖街”Sugar Street,“东角道”East Point Road。
这一连串的街道名,都与早期英商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现叫怡和洋行)扯上关系的。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后,划出维多利亚湾地段40幅公开投标拍卖,英商渣甸洋行就看中当时铜锣湾这一带地区。百多年前这儿是一片浅滩,有一处湾头如条舌头样伸出维多利亚海港的,叫做“东角”;附近还有一个小岛名“灯笼洲”,可兴建炮台作防卫。自扫杆埔那边有一条小溪流出入海(流到今日柏宁酒店一处)。渣甸洋行投标得此地段发展为己用,并大兴土木,兴建码头、仓库、办公楼等等及把总部自广州移到香港。此后百多年,铜锣湾与“东角”这一带地区的发展便与渣甸洋行息息相关。
1841怡和第一间货仓在铜锣湾落成。1902年港府在铜锣湾,礼顿山与大坑之间开辟渣甸坊,怡和街,边宁顿街等,都以“渣甸”有关的去命名。其后铜锣湾区开拓的街名,亦大半与渣甸洋行有关,如“勿地臣街”;其中又有不少以渣甸大班命名,如“波斯富”街、“伊荣”街、“百德新”街等。至于“景隆街” Cannon Street 英文 Cannon 一字指大炮,就是指“灯笼洲”岛上之炮台而作命名。“糖街”(位于怡和街和告士打道之间的短街)在1868年前曾叫做“银圆街”,因为有一间政府造币厂。但造币厂的生意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结果于1868年因财政困难而停办,由怡和洋行以六万元收购,改建为糖厂制作白糖运往英国及东南亚之殖民地,因此改名“糖街”。
“毕街”Burd Street
毕街座落于中环禧利街与孖沙街之间,是以当时除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及颠地(Dent)外,另有一间叫“Burd”的英资洋行命名。1841年英国占据香港时,到香港营商的英资约有十二,三家。这些商行昔日都是主要贩卖鸦片的。
*以早期的港督的名去命名的:
自英军1841年进驻香港后,早期香岛的发展以中西区为主,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很多以港督命名的街道,都集中在中西区及半山区。香港东区是郊区,人烟罕至。 街道则要迟几十年才开始发展,因而没有此类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称。
战后的香港发展愈来愈快,有更多新街道成立。往后街道的命名已经放弃用政府官员名字。现在把其中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列举如下及做一点小小的历史档案: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是香港第一任总督(1843-1844),由维多利亚女皇颁发任。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他是英方的全权代表。
般含道位于港岛的西区半山,东接坚道,西接薄扶林道。般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是香港第三任总督(1845-1854),他的译名亦有叫“文咸”。文咸东街是他任内将该处浅滩填成陆地后命名,这是文咸东西街不称Street而称为Strand的原因。换句话说,文咸东街的命名是纪念他首次为香港填海得地,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街道纪念他。由于文咸街命名于前,后来开发半山区用他名字命名时,为免和文咸街混淆,故将中文译为同音相近的字,而名为般含道。(待续)
(香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