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犛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共有人口29657人。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后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普米族是一个怀恋故土的民族,与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着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纪 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现到他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着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 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犛牛毛和黑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 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资料来源:世华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