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背景命名的街道
“界限街”Boundary Street
“界限街”位 于深水-鶧浀谳策雂E龙城区,又直又长。这条街纪录了香港边界的历史。香港的版图是分三个阶段发展的:1841年只限于香港岛,1861年伸展到九龙半岛,1898年才扩展到新界及离岛。
1861年中英双方在划定九龙半岛版图时,界线是从昂船洲北端起,划一直线到九龙湾,界线以南的划入英国管治范围,由英军驻守。英方为了方便调防军队,便建筑了第一条马路直达尖沙咀的军营去。当时这条马路叫“罗便臣道”,后改为“弥敦道”。到1911年后,九龙半岛不断向北发展,在1861年所划的界线上才规划此街道。由于是从前的边界,是以命名为“界限街”。
“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
水坑口街最初名波些臣街,按照1894年的街道名册上的街名,“波些臣街”是将英文街名Possession Street音译而成的。
Possession意译为占领,意即“占领街”。当年1841年1月25日,英国商务代表义律根据和清朝直隶总督琦善所订的《穿鼻条约》,命令海军军官卑路乍率领英军乘舰队登陆香港作先遣部队,英国海军测量人员早已测定香港西面有一突出的高地,平坦而临海,可作初期驻营地方,这块高地位于一条流出海港的大水坑附近。卑路乍将军率英军登陆,即由工兵开路通往这座高地,并驻营于其中一块高地,就是今日位于上环水坑口街西面的大笪地。先遣部队为正式占领香港安排一切。1月26日,英国远东舰队支队司令伯麦(J . J.G . Bremer)乘座驾舰Calliope号来港,正式举行升旗仪式。英舰在海面鸣炮,表示正式占领香港。
由于这条路是英军占领香港时开辟的道路,后来英军的军营从大笪地迁往中区,这一带建筑民房,辟成道路,故英文写作“占领街”,中文则译为“波些臣街”。
由于这条街旁边有一条水坑流出大海,因此华人不称这条街为“波些臣街”,而叫做“水坑口街”。
“奥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与域多利监狱
奥卑利街位于中区荷李活道的中区警署侧,向南斜上至坚道止,是一条算是宽阔的早期街道之一;它的命名与伦敦有四百年历史的监狱有关。
伦敦老城区有一座著名的监狱,建于十六世纪,名叫奥卑利监狱,位于New Gate Street附近,是英国法治的象征,无论何人一经法院判刑,即到奥卑利监狱服刑;而奥卑利街就是用这监狱命名。
开埠初期的域多利监狱即设于奥卑利街上。1856年建成中央警署时,又在警署后面将监狱扩充,这是香港最古老的监狱,与伦敦奥卑利监狱一样代表法治象征,因此后来当监狱旁边开辟道路连接坚道与荷李活道,便称之为奥卑利街。
以华人及富商命名的街道
值得一提的,早年当局开始使用一些当时举足轻重的华人及富商来替街道命名,计有:
“利源东、西街”Li Yuen Street East, West
1891年中区首次填海拍卖,当时华人富商金利源投得了现时利源东、西街的土地,其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利源东街早年一度叫“报纸街”,因为当时很多洋纸行、印刷油墨行、报业及出版业等聚集在此。
“旭龢道”Kotewall Road
旭龢道就是纪念曾任立法局议员的太平绅士罗旭龢。旭龢道的英文Kotewall是罗旭龢自己改的英文名,所以看不出是华人的名字,罗氏是开创香港音响业及唱片的先河。
“宝珊道”Po Shan Road
位于西半山有宝珊道,是纪念杰出华人韦宝珊而命名的。此路位于半山,接连旭龢道与干德道,是早年华人聚居半山区的一条马路。韦宝珊是香港第一位到英国留学的学生,后来担任当时发钞的有利银行做华人经理。
“么地道”Mody Road
么地是波斯裔印度商人H.N. Mody,曾于1912年捐钜款成立香港大学。当时他在香港已居住了50年了,真的是地道的老香港。
以植物命名的街道
早期以植物命名的街道,大多会反映在那里固有的植物:例如中环的红棉道(Cotton Tree Drive ),加路连山道与东院道之间的棉花路(Cotton Path),元朗之“红棉围”(Hung Min Court)都是以红棉树为名的。(香港各区有很多红棉树,亦叫做木棉树,又直又高,冬天一过就开朵朵珊瑚色的大红花,华人称之为英雄树);又如元朗之“牡丹径”及又一村之“牡丹路”、跑马地之“冬青道”等等都反映早年各区内之植物。比较典故的例子还有“西洋菜街”及“通菜街”:昔日住在“望角村”(即今日之旺角)的居民以种花、种菜为生,并以种植西洋菜和通菜闻名,所以旺角有著名的“西洋菜街”及“通菜街”。
二十世纪初,香港很多地方陆续填海及开山造地。到40年代时,政府及地产商对较大区域组建的街道开始有系统地去命名,例如大角咀就很多街道以“树”之系列去命名:如棕树街,榉树街,橡树街,榆树街,槐树街,杉树街等,当然这些就不是反映那里固有的植物了。
(香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