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星期日,华府诗友社在海珍楼举行七月份例会,由林卓今先生召集,参加人数约四十余人,将海珍楼的大厅挤得满满的。大家都是来聆听陈新雄教授讲 “从苏诗的名篇看苏轼的一生”。
陈新雄教授是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为中华民国文学博士,对文字、声韵、训诂有精深造诣,对苏东坡的诗词歌赋尤有研究,对苏的一生如数家珍。他认为苏轼的诗有杜甫的功力加李白的天赋。他这次从两千多首苏诗里选了九首名篇来连系苏轼的生平事迹与其写作背景,代表苏轼一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心声与他的志节修为,进而了解他的伟大人格。除了第一首外,其他八篇皆代表诗的 ”穷而后功”。
(一)和子由渑池怀旧
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中进士及第,1060年又同经过“流内铨”考试及格。次年,辙留在汴京奉侍老苏的起居,苏轼独赴凤翔就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此时正是得意之时,但两兄弟感情深,从来没有分离过。弟弟一直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远送到郑州西门才分手,这初次的分离,就盈育了苏轼一生中的第一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所谓名篇,就是人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没法表达出来,而东坡把人家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人人都感觉到得我心之同然,与我心有戚戚焉。“雪泥鸿爪”这一段富有哲理的诗意,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因此很快就传扬开了。这首诗所以受到古今广大读者的欣赏,还不仅由于理趣高超,从艺术技巧说,也是令人击节赞赏的。他的“流水对”意境恣逸,乃东坡本色。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苏轼凤翔任满,返京任官,本应飞黄腾达。正逢苏父弃养,苏氏兄弟只好护送父亲灵衬返乡守制三年。苏轼兄弟还朝时王安石已得政,安石惧怕苏轼这枝健笔,如果做了谏官御史,经常上章弹劾安石,安石的新法就难以推行了,所以先发制人。东坡不自安,乞请外调,遂令通判杭州。在杭州任通判三年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而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第二首,最炙人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描写西湖的全面,无论是水是山,无论是晴是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后两句影射自己在京城当官或外放为杭州通判不是总相宜吗?
(三)东坡
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苏轼被调任徐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到江南鱼米之乡的湖州做知州。但在新旧党争中,苏变成他们相争的代罪羔羊,指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苏轼被逮捕到御史台监狱根勘,被贬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五年写出名篇〈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拈出夜景来说,是因为日中为市,世人为了功名利禄奔波钻营,只有乡居的野人(超脱名利的人)才有闲情逸致享受这清幽的夜色。而自己在东坡路边,大石丛错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铿然曳杖,不屈不挠自行。寓意自己以险为乐,视险为夷,走过坎坷仕途绝不屈服。
(四)海棠
在黄州最后一年,他写出脍灸人口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
他以海棠自喻,前两句譬喻圣主的恩泽也像春光一样照临到海棠上来了,也暗喻着皇帝的态度终于有了转变。后两句诗人想像之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说不定也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特意的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花儿打起精神,不致于睡着了。皇帝对东坡示恩下诏,近移苏轼于临汝,岂不也像高点蜡烛,照耀海棠一样吗?故黄庭坚说:“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
(五)题西林壁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四月,东坡终于离开了谪居五年的黄州,玩游庐山,写下“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往往从自我的感觉来衡量世间的事物,因此所见事物免不了蒙上主观的色彩和感情。诗人能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来看庐山,才从大自然中得到深入的解悟。黄庭坚读此诗后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义,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在庐山众多题诗中,此诗有“当局者迷”的哲学寓意,故能传诵 不衰 。
(六)惠崇春江晚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到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五年期间,是他宦海浮沉生活的谷底,也是一生中最冷酷的严冬。后回常州,正如冬去春来享受江南好湖山,谁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东坡又被召还京,虽仕途直上,但荆溪风土萦绕于怀。他为韦衮仪所藏的惠崇画,题出了一首千古名篇的〈惠崇春江晚景〉,诗有二首,今选他的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东坡是把诗与画融为一体。春江水暖与河豚欲上,本是画面之所无,也是画笔之所不到。但诗人借助江南春景的回忆,与目前所处冬去春来一片暖洋洋的境地,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诗人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七)赠刘景文
苏轼以礼部郎中召返京师,后进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的职位,但他生性鲠直,得罪人多,受多方排挤,终自请外调。以龙图阁学士充浙江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东坡在杭州两年,与刘季孙景文过从甚密,故有〈赠刘景文〉诗一首,又是苏集中的名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诗既咏了景色,突显季候;也以荷尽无盖,傲霜有枝,暗喻了景文父兄亡故,及己身高洁的情操。唐张九龄的〈感遇〉诗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橘树历来就用来比喻贤士。苏除写景之外,又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美刘景文的品德操守。
(八)纵笔
元祐六年(1091)八月诏以兵部尚书召还,又任礼部尚书要职。不幸的是元祐八年(1093)培植苏轼的宣仁太皇太后驾崩,哲宗亲政,绍述新法,国事大变。哲宗绍圣元年(1094)朝局大乱,群奸猬集。最后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在惠州有〈纵笔〉名篇。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描写他白头历尽霜风,在小阁藤床上寄托病躯。嘉祐寺的和尚做早课为免惊动东坡先生美睡,五更钟也不敢重敲,这多么富有人情味与诗意啊!
(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更被贬到琼州(海南岛)。北宋时的海南,是一个没有开化的蛮烟瘴雨野蛮之地。东坡以其旷达情怀,闲适自处,也终于度过去了。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驾崩,端王即位,是为徽宗,大赦天下,东坡得赦,内徙廉州安置,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时候,常常巴望着风和雨霁的晴朗天气,现在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的景象,所以感喟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风雨过后月明海清,还我本色。诗人又以大海浪涛声而联想起轩辕的奏乐声,引庄子发挥的一段“忘得失,齐荣辱,达情遂命的道理”。诗人虽濒临死亡多次,但以能见生平罕见的景色为慰,其开朗心境可敬可佩。
是年七月廿八日,苏轼疾卒于毘陵。苏公才华绝世,高风亮节,但一生多处在坎坷之途。也许这才使他的作品有如此高超的造诣吧。
陈教授讲完后,在座的诗友无不对东坡先生坎坷的生命、伟大的人格、美丽的诗篇、赞叹唏嘘不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