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爱宗:马加爵、周一超、孙志刚本属于一种无害于人的病毒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3月18日讯】据说,乙肝病毒是在1964年才被发现的,但问题是1964年之前乙肝病毒就不存在吗?回答是否定的。或许,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这个病毒,正因为有了这个病毒的存在,人类也便与这个病毒有了“本是同根生”的命运。
正如别的病毒一样,科学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本身不会致病,而当它侵入人体之后,会寄生在肝细胞里。现在,从本文的标题谈起,大名鼎鼎的马加爵、周一超、孙志刚不正是今天这个社会的典型病毒吗?
当然,这一病毒的称谓是毫无贬义和毫无褒义的。我们人类,原本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病毒,所谓大,只不过其发作的时候产生的威力大;所谓小,正是其发威的时候复盖面小而已。但是,自从人类有了组织,有了社会以后,就像本身不会致病的乙肝病毒一样。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之后,就会很自地寄生在肝细胞里,就要与人同甘苦共命运了。只不过,有的人遭遇这个寄生伙伴后,丝毫不受任何伤害,而且也从不发作;而有的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痛感,就发作起来了,甚至引发肝癌。同样是一种病毒,最终的命运却不一样,这能说是病毒的危害吗?是不是患肝癌者的体内有与病毒“同流合污”的成分呢?对于前者来说,不甘与病毒“同流合污”的人体,是不是受益于这个病毒呢?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子吧,“小三阳”携带者周一超举刀伤人,最后一死一重伤。很明显,周一超这个病毒本来就存在于人群之中,如果不是报考公务员或许此生都不大可能会产生杀人念头。可是,他偏偏要报考公务员,恰恰遇到了一个病毒突变的机会。这也就是说他这个病毒已经不属于他控制了,于是悲剧就产生了,一死一重伤变成了两死一重伤,三个家庭为此落难。但是,如果再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这个病毒发作后被“社会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医生”发现或重视了,有一大部分相同遭遇的人,命运反而受这个病毒的益处了。比如浙江省招考公务员的规定已经修改了,小三阳携带者也有资格报考公务员而不受限制了。
所以说,人为什么爱给自己过意不去呢?歧视周一超这个病毒又得到什么好处呢?非要他挥刀杀了两个人以后,才知道歧视每一个病毒都应该遭到相应的惩罚。说起歧视,岂止是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农民,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女性,儿童,低学历者,身高低于平均水平者,相貌不足者,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歧视,人们高呼反歧视,其实应该反谁呢?
说了周一超,再说马加爵。许多号称做了多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学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马加爵挥刀杀死四个同学这一突发事件,又该说些什么呢?所谓的教授、学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岂不是马加爵这样的社会病毒呢?病毒面前,本应人人平等,可是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以后,也就有了病毒与病毒之间的严重不平等,有的人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更多的人得救了。本来,马加爵是可以选择不杀人的,甚至马加爵这样的病毒如果分配的好,完全是做警察的材料,可是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之外,谁又真正关注过马加爵这个病毒呢?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发生,给后人留下的仅仅是一声叹息,而不是深刻地反思吗?
还有孙志刚这个病毒,应该说他本来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与很中意的女孩子结婚,相伴终生。可是,偏偏一个特定时期的“病毒诱发作恶”机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插翅难逃,所以他成为这个机制里的最有作为的一个病毒。对大众来说,他不幸成为一个非常有益的病毒──全中国的不再户籍所在地生活与工作的人,都应该感谢孙志刚,正因为有了孙志刚这个病毒的献身,才有了实施了几十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最终被撤消。
所以,客观地说,马加爵、周一超、孙志刚这三个举世公认的病毒,不仅仅是三个病毒,其背后还有更多更多潜在的未被发现的病毒,或许就是你,就是我,或者是他,其中有的出身宦官之家,有的出生贫民之家,有的出身富豪之家,但病毒的发作并不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而改变,如果这个社会系统上的病毒排列机制是无序的,那么其生存的空隙就会是很明显的;如果这个系统丝毫不顾及这些病毒的发作与否,那么,其自身的这个空隙就造成对自身对系统的严重伤害。其实,这一所谓的“病毒说法”并不新鲜,计算机网络上的例子已经很多了。比如一种叫“逻辑炸弹”的玩意,原本是由计算机系统开发者或程序员,按一系列特定的条件设计的、蓄意埋置在系统内部的一段特定程序。这种“逻辑炸弹”一旦以某种方式“植入”计算机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对系统产生任何危害,使用者也将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可是,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指令或特定的事件、日期和时间)它遇到了得以触发的缝隙,它就会钻出来释放病毒或者其他攻击方式,造成系统混乱。
不过,人们对于这一潜在病毒的伤害该如何积极应对呢?逃避它是不可能的,忽视它更是不值得的,我想病毒是控制不住的,关键是应该认真地去发现其发作的缝隙,只有缝隙的减少,“逻辑炸弹”和病毒得逞的机会才会减少。所以说,如果人们一味地觉得自己很可靠,而忽略病毒的存在,那么,突变的病毒或许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就在自己身上。
最后,套用一句曾经的流行语做结束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一“胜利”不是“打击病毒”的胜利,而是“发现缝隙”的胜利。
(3/17/2004)
──转自《新世纪》(//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