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 打倒花瓶党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9日讯】数十年来,在公共场合和公开媒体上,对共产党的吹捧歌赞声与共产党的自称自赞声勾结在一起,甚嚣尘上,蔚为奇观。而在私人场合,凡有人谈及共产党,包括党员官人和既得利益者,无不极尽嘲骂、鄙弃、厌恶、憎恨之能事。老枭出身农村浪迹江湖,文过武过仕过商过,大半辈子来,广交海内三千客,从来没听到有人私下里说过一句共产党好话。才统治中国五十几年,就弄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共产党也算混得够惨的了。
打倒欺世盗名害人夺命殃民祸国的一党专制,乃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体制内者的心愿,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表达出来。这句话说出来就是祸,以前叫“反革命罪”,必死无疑,现在叫“煽动罪”,也要冒很大风险。吉林网民罗永忠,写了一篇《打倒共产党》的网文,就被判了三年刑。老枭尽管胆大包天,尽管内心里与大多数民众一样恨不得将这个代表专制代表腐败代表落后的制度一脚踢进历史垃圾堆,却也敢怒不敢言,绝不敢喊出打倒专制这句伟大光荣正确的口号来。
不许喊不敢喊打倒专制党,借网路一角轻轻喊一声打倒八大民主党,应该不会有即时而重大的危险吧。在抗日战争、在与国民党专制作斗争中,八大民主党派曾经立下了丰功伟绩,涌现过大量的英雄人物。闻一多、李公仆、储安平、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这些名字至今依然光芒闪烁。然而,“解放”后,特别是经过毛领袖发动的“反右”运动之后,八大民主党派的锋芒被磨平了,英杰被打倒了,逐渐堕落为一党专制的装饰品和帮闲派了。
按共产党的说法,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他们之间是民主协商和互相监督的关系。其实全是欺人之谈。他们能监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吗?很明显,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只存在着老爷与奴婢、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一个领导,八个服从,一个主子、八个奴才,如此而已。
共产党在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构部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互相监督,其实是共产党单方面监督民主党派。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只许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共产党的文件、指示,与共产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许有自己独立的政纲和独立的政治活动,只许在共产党领导下当表决机器和传声筒,不许拥有自己独立的组织(要由双重党籍的中共党员领导)、甚至不许在地区、基层独立发展组织(一九八九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对民主党派团体组织发展有规定:首都和直辖市,民主党派团体成员的发展,掌握在该地区共产党员的百分之七至八;在各省区,是共产党员的百分之三至五;并建议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员,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在工矿企业农村“暂缓发展”)。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日前就中国政党制度发表讲话,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合唱团,民主党派是歌手,共产党是指挥。可是,仅从人数上看,八个民主党派加起来才六十万人,共产党则是六千七百万人。指挥者人数大于合唱歌手一百倍,一百个人指挥一个人。合唱团云乎哉?亲密合作、民主协商和互相监督云乎哉。
说什么“这种制度既可以避免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又可以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好大一张牛皮,与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吹自擂一脉相承。我在《请共产党交帐》一文中已指出,这张牛皮早已千疮百孔,不仅被“解放”五十多年来的无数事实驳倒,而且早被“解放”前共产党机关报的许多堂皇尖锐的言论驳倒了。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作讲演,驳斥反共顽固派的统一论时说:“这是阴谋,这是借统一之名,行专制之实,挂了统一这个羊头,卖他们的一党专制的狗肉,死皮赖脸,乱吹一顿,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听听陈喜庆们“借社会主义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挂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羊头,卖自己一党专制的狗肉”,不是更加“死皮赖脸,乱吹一顿,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吗!
八大民主党派的存在,不仅给共产党一党专制的丑脸上贴金,不仅严重违反民主自由原则、败坏社会道德,而且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西方国家的政党,不管是否执政,都无权动用国家财政。但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所有“消费”,统统由国家财政买单,这是一大“中国特色”。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老百姓依然普遍穷困,九年义务教育有名无实,弱势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全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不及世界七分之一,而广大农民享有的更少,不足世界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是世界上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最少的一个群体!中国人民造了什么孽哟,供养全面腐败的“三个代表”已是不堪重负,还要供养八个花瓶啊。
综上所述,八大民主党派早已背叛建党立派宗旨,有辱民主二字,有辱各民主党派自己的先烈先贤,根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无益有害,象大恶瘤旁边的八个小赘瘤,又象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座大山旁边的八座小山。不许喊不敢喊打倒老爷党,那我就先在文章里把这八个奴才党、花瓶党、帮闲党、小媳妇党、表决机器党打倒了吧。哈。
打倒政治花瓶党、打倒帮闲帮凶党!民主自由万岁!
──转自《黄花岗》(//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