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2月30日讯】出国前对英国的印象,除了工业革命、莎士比亚和王室外,大概就要数雾濛濛的天气了,据说伦敦就是个雾都。
少时读书,记住了朱自清先生曾讲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一对未婚的中国伉俪到伦敦婚姻登记所去登记结婚,时值下午三四点钟了,天气云沉沉灰濛濛的,可那位管事的老头儿却还笑着招呼说,“早晨好!天儿不错,不是吗?”鲁迅先生揶揄那些滑头的名句“今天天气……哈哈哈”也自然地让人把那个伦敦老头与英国的天气联系在一起。
卧榻下的冬菇
在联系出国时,天气就压根儿没在考虑之列。等到达了留学的学校,英国的天气就给我一个下马威。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十二月份。当我来到了学校披挂好一身行头兴冲冲地去报到以后,等待我的全然不是想像中的中国大学对待留学生那样的特殊料理,却是“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安排”。
时针刚过下午3时,天却已经黑下来了。阴沉沉的天空下着稀稀拉拉的雨;阵阵从英吉利海峡那边吹来略带咸腥味的海风,挟着雨水,卷起公园和草坪角落里的树叶斜插着扑面而来。而我还在顶风冒雨,为寻找当晚的落脚点茫然奔波着。不一阵子,裤脚缠裹着小腿,秀发贴上了脑门,人已经整个儿一只落汤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何要背起行囊断肠于天涯?又为何昏头混脑来到了这么个鬼地方?
几小时后总算找到了个去处。当我满怀希望踏进房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一股刺鼻的潮湿阴霉味道,旋即映入我眼帘的是窗台下面的墙脚与地毯间的缝隙里冒出的几只雨后冬菇;伸手再往床上一摸,被子潮渌渌的,就像从甩干机里刚出涡的一样。天哪,这哪是人住的地方!即使在乡下睡生产队牛棚的土炕时,虽然身上只瓦着一片毛毡,至少身下的炕是用牛粪烧得热乎乎的。谁能想到十年后洋插队到女王的皇城根下,不见期望中的灯红酒绿,却遭如此的水深火热。
未来三年看来是不值得在这种鬼地方度过。连行李都不用打开,赶下一次航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至于何颜以见江东父老,先管不了那许多了。
然而,命运总是那样诡谲。我不但没有马上离开英国,而且一呆就是10多个冬去春来。
岛国上的四季
对天气的印象多与当时的心情有关;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故若要谈论某处的天气,须有较长时间在当地生活的体验;否则,难免有随机性和片面性之嫌。
谈及英国,人们多爱谈到她的天气。一是因为英国的天气确有些古怪,难以拿捏:它有时瞬息万变,一日之内“早穿皮袄午披纱”,一城之内“东边日出西边雨”;二是因为晴日较少,阴雨频繁;三是因为英国地处高纬带,冬夏对比强烈,有夏沐长日冬蛰长夜的特点。
然而,若你在此地历经几凡风雨度过几个春秋之后,你会为英国天气徒有的恶名而忿忿不平。英国的天气其实就像个冷面佳人,有令人销魂的非凡之美。不信?那就陪你再穿越一次英国的春夏秋冬吧。
春
英国的春天来得很早。当二、三月份中国北方春寒料峭不时经受着沙尘暴侵袭时,英伦三岛上却已是春满大地,阳光明媚:梅花和迎春花余韵犹存,黄灿灿的水仙和兰盈盈的兰花已洒落在绿茵茵的草坪上。
英伦有早春,英人也惜春。英人爱狗,更爱“沾花惹草” ;花园便成了他们留驻春天的家园,和向世人展示其精神面貌和财富的窗口。新年过后,人们就开始拾掇工具,购置肥料种子;即使少有往来的邻居,此刻也会从蕃篱的两侧交换花种,交流培殖经验;是春光驱散了英人固有的矜持和冷漠。
一到人间四月天,英伦大地已艳阳高照,微风和煦,蓝天白云,明朗清新;房前屋后,街头路边,到处都是鲜花盛开:这时会有很多人停下工作学习去享受春天,享受阳光:人们散落在草地上,或踢球跑步,或看书画画,或野餐聊天,或啥也不干,静静地躺在草坪上或看天或睡觉,……真可谓入仙人之境也。
而最受欢迎的花园酒会多在此时举办:在如茵的绿地上,草莓殷红,奶油洁白,酒水纯透,玫瑰芬芳,吊裙飘逸,和风低唱;在如此的社交氛围中,借助微微的酒力,还有何矛盾不能解决,误解不能消除呢?
笔者从小就纳闷人们为什么总爱歌颂那个寒冷干燥、尘土飞扬、气温变幻无常的春天。因为在春季,稍不留神就会上呼吸道感染,且一感冒就得拖十天半个月,唇焦喉痛,鼻塞目眩,非常难受。来英国后才知道,原来春天是可以如此尽情去享受的季节。
夏
英国的夏天是短了点,或者说是过于凉爽了点,但对我这个怕热不怕冷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里,高温达30摄氏度的日子也就那么十天左右,大多都在25-28度间,再也没有了像在北京酷暑难熬的夏天那种动辄大汗淋漓,寅夜酷热难眠的感觉。据说岛上最内陆的点离海边仅80英里的直线距离,略带咸腥味的海风可轻易吹拂岛内的任一角落。
当气温达30摄氏度左右时,便是英人的盛大节日。海岸、阳光、沙滩和不无夸张式地裸露著身体的男女老少,与遮阳伞、气垫沙发和啤酒瓶一起,洋溢着生命回归自然的谐和与平等。连绅士淑女也抵不住阳光的诱惑,而暂时地放纵开久违了的本真。
然而,英国人毕竟还是英国人,即使在炎炎夏日,那些绅士淑女们仍不失一副有教养的形象;尤其是那些在英国商界、政界做事的人,终年西服革履,衣冠楚楚,油头亮面,矜持庄重。除社会传统的因素外,这些一定也与岛上的气候有关;笔者常想,若生活在北京,不知他们是否还能在严寒酷暑下仍然保持这种贵族风范呢?
秋
秋天在英国当然是最惬意的季节。秋高气爽非这个岛上独有;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逶迤延绵着的牧场和散落于丘陵牧场上的羊群所构成的田园牧歌式的秋色图画,及其在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历史光芒映照下所发出的现代异彩,却是无处可比的。
天高云淡,温湿相宜,日长夜短,正是旅游之佳期。
若有几天闲暇,约两三个好友,驱车从伦敦出发,沿东岸线北上经剑桥、约克、爱丁堡到阿伯丁,再挥师南下沿西海岸经大湖区,下曼彻斯特,穿斯诺登国家公园,过中威尔士山区峡谷,达加迪夫,再东折经康沃、巴斯回伦敦;一路上,你可遍览奥古斯都时代罗马长城的断壁残垣,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时代的内战古战场,羊吃人的牧场和纺织车间的遗址;你可以聆听维京人和盎格鲁人格斗的杀声,斯图亚特二世党人的风笛哀鸣声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你可以停车于卡玛森山涧的乡村酒吧,耳边是竖琴演奏的威尔士民乐和山泉叮咚的水声,窗外是胜于二月花的红叶黄叶绿叶和远处依山傍水恬静祥和的幢幢农舍;你也可以驻足于苏格兰高地,登高眺望:瞻“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美景,发“念天地之悠悠,怅宇宙之寥廓”的感慨,抒“安得倚天抽宝剑”的壮怀。
冬
人们讨厌英国的天气,多源于英国冬季的灰暗阴湿。英国的冬天其实不冷,气温通常在摄氏5-6度之间;由于四面海上的潮气,常带来飞雾迷漫,烟雨苍茫;加之地处高纬带,冬季夜长昼短,阴天多,阳光极少,极易给人一种心情上的压抑感。
据说萧伯伦访问上海时,天气由雨转晴,大家说他运气好,见到了太阳。他幽默地说,是太阳幸运,能在上海见到我;可见阳光之于英国的稀缺。
更糟的是偶遇凄风苦雨肆虐。海风毫不留情,不是卷翻神士的长伞,就是撩起淑女的衣裙,使得那些体面人士不意间斯文扫地的事也常有发生。此时,只有那些久经风雨的老太太们仍会表现得处变不惊,恬谧淡定,裹起塑料薄膜小帽,紧一把腰带,俨然类披挂起盔甲的武士,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然而,当你有一天真正溶入并开始了解英国文化时,你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正是这类气候环境才凝炼出了英国古典文学中那懮郁哀怨冷艳清绝之经典美的灵魂。君不见,英国经典小说里的情境,多是这种天气下的“英格兰乡村风光”。在苔丝漏夜出奔的地方,多少年来一直斜雨飘忽。苍茫的旷野,天地一色;远树弥漫,曲径荒幽。芜坡缓处,矗立着灰色的城堡或小教堂,十数间爬着乱藤印满苔痕的瓦顶石屋木房,疏落散布。以浓、灰为主的色调,再配以一年四季大都绿得赏心悦目的草地,和庄园里鲜活的湖泊、天鹅和野鸭,这不正是经典的英国文学审美的基调和背景吗?
冬季有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天气虽灰暗了些,但遮不住浓烈的节日圣季气氛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愉悦。赶早回家的人们,点燃了壁炉,闲装舒履;望着蓝色的火苗,一杯盈红的葡萄酒在手,或与亲朋挚友围炉夜话,从光荣革命到伊拉克战争,从劳伦斯到贝克汉姆,那是一种“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潇洒;或独倚摇椅翻读闲书,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那是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超然。
寒假期间的傍晚,酒饱饭足后,可去附近的社区公园或湖边做消食散步。天气有几许清冷,而更多的是清新。不远处小楼上忽明忽暗闪烁的彩灯,使人从寂寞清静中又能感受到一种温暖与祥和。带着几分醉眼,可欣赏湖边的枯藤老树,湖中的寒鸭戏水,天边的疏星冷月,和水中的茕茕孤影。偶尔有溜狗的老人笑嘻嘻地从对面走来,略带夸张地老远就给你让道,照面时歪一下头,道一声新年的祝福。有时,你会碰到一位姑娘侧身坐在小道边的长凳上,白玉般的脸上带几分英式的懮郁,转过身来羞涩地对着你微笑;在你加快脚步想逃离的同时,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又多顾盼了一眼。邂逅瞬间即逝,而一个尖俏的下巴和两排长长翘起的睫毛却永远地嵌入了你的记忆。若干年后,当一切化为往事淡淡而去时,也许只有这些带着冬日苦雨的黄昏记忆,却是你悠悠的情愫,梦里的追怀。
一俟学会欣赏英国自然、人文的恬静温雅之美,你就不再会有抱怨那潮湿阴郁天气的意识;相反,你会开始喜欢它,会把偶尔的风吹雨淋看成是英国文化中冷艳清绝之美的一部分,至少是为体验这种美而值得付出的一点代价了。
成也天气,败也天气
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构成了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环境又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性格,而特殊的性格就谱写了特殊的民族发展史。试想,一个四季温差不大日照不多的岛国,除了能长点草养几只羊种点土豆外,还能干点什么呢?要得到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就得走出去,或买或蒙或抢直到到手为止,由此就产生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侵略;向外就得出海,就需要轮船,就得有蒸汽机,由此就发生了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和人类的生产生存方式;远距离征服的回报高,风险大,因此就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系统、股票市场,以至保险制度。
另一方面,因岛国物产的极不丰富,才有了“地狱里的厨师一定是英国人”的殊荣,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几个土豆,几根胡萝卜,即使有易牙郇厨再世,也炒不出什么美味佳肴来;由于一年中淫雨晦暗的日子多,男人们被困于屋内的时间就长,导致了他们内向、保守和压抑的性格,狂吃滥饮酗酒打架的恶习,和中年泄顶、肥胖臃肿的体态……
然而,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倒是刺激了英国人的“穷则思变”,囚于室内劳作的单调和烦闷却引发了新机器的发明。若论对人类的贡献大小,世间所有民族中,英人是可排名于榜首的。诚然,远有华夏民族发明了指南针、造纸、火药、活版印刷;近有老美发明了电能、飞机、电脑;但正是这些女王脚下的小国岛民却创造了一整套的近代科学、近代工业和议会民主体系。是故有人断言:工业革命的创举是除了上帝造人和燧人氏取火外的更重大的“发明”。
温和的天气是极易娇惯人的,特别是新移民。许多上世纪80-90年代来英华人,来后的头几年享受了这里天气的温柔和蔼,但逐渐地发现,自身对气候的适应力却每况愈下,女同胞的反应尤甚。不少人得了花粉过敏症,一年里一半时间象患感冒似的,鼻涕眼泪不断;许多人开始对阳光过敏,阳光会使面部皮肤红肿,痛痒难捱。
记得去年圣诞前后,大伦敦地区下了场雪,路面出现了少有的结冰,此时才发现绝大多数司机连走“之”字和点刹车这类基本开车常识都不具备,街道霎时变成了碰碰车场。在伦敦北边的公路上,由于风雪侵扰,据报近千辆车龟爬在路上寸步难行;饥寒交迫的车主们,不设法去解决温饱,却聚在一起尽情调侃诅咒政府的无能。嘻,多么典型的英国人和英式思维!忍俊不禁之余,我马上想起了那些开着大卡终年穿行在格尔木冰雪线上的中国军人。从长远看,工业化与过度舒适的生活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而言,福兮祸兮?还真不好说。
天气也造就了英国人特殊的性格特点,有人觉得英国人雍容高贵、自尊、矜持,幽默、守纪律,也有人觉得他们虚伪迂腐、傲慢、保守、死板,爱抱怨;评价莫衷一是,亦褒亦贬,见仁见智了。对英国来说,无论是她历史上的辉煌还是龌龊,似乎都与其气候有关,真可谓“成也天气,败也天气” !要了解英国者,须先了解英国的天气。
英伦的天气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还是套用一部电视片中的话来结束这篇文字吧:如果恨一个人,送他到英国吧,因为那里的天气如地狱般的潮湿阴晦;如果爱一个人,送他到英国吧,因为那里的天气若天堂般的温柔明快。
(2004-12-29,伦敦)
刘阿英现任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高级讲师(//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