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梦里一再回首,每次下笔却是笔尖凝涩。所有的沧桑往事,万种风情,千般美丽一现再现。
最早得知廊桥还是从《廊桥遗梦》而来。当时被那驿路断桥边邂逅的激情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记下了那风华无限的桥--廊桥。又想起了书中那篇《从零度空间落下》,单单是名字就让我喜欢。居然忘了内容,再寻书,不得。连书也是丢了再丢。
廊桥在中国大多地方还是称之为风雨桥,质朴而美的名字。她原本就是为匆匆的行路人遮风挡雨。另一个别名--厝桥,倒也是形象逼真的很。桥上的房子。在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上安上一个个小房子,里面有长条木凳,有的还悬有马灯,让风雨夜行人感到几许温暖。
那是个冬日,南方的冬有了阳光就温暖着人心。周末自驾车打着“廊桥寻梦”的旗号向闽浙交界的寿宁出发。那儿的廊桥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不如泰顺廊桥享负盛名。
路上另一辆车居然抛锚了。等到县城的时候已是10点多了。还好有人接待,自然又是大吃一通。我们围着环形木质桌椅,正中间一个大坑,用来放火锅的。坐在上面很舒适。真是奇怪的火锅,永远烧不开,煮不熟似的。火锅料都是正宗的山珍野味,特别是各种菌类植物,奇味奇鲜。大家都饿狠了,总等不到菜儿熟了,才一下锅就急吼吼的开吃。
清晨醒来,冻得够呛,这儿比起榕城冷多了。宾馆就在一条河边,河上就有一座风雨桥。据说这是城里唯一保存完好的廊桥了。唤作“仙宫桥”,因为用漆刷新了一番,红红绿绿的挺喜气。我是不太喜欢。里面也有对联,桌椅齐全。那天晚饭后没事特意又跑去看了一番,昏暗的灯光下,很多老人在打牌。这才发现角落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小卖部,杂乱地摆着一些廉价的日常用品。那么小的空间里居然还支着一张小床,一帘破旧的蚊帐。真的感慨生命的顽强和乐观。
大大小小的廊桥如宝石一般嵌在这个小城里。因着民风淳朴,经济不够发达。这儿的山野还是一派天然的纯真。许多风雨桥还是默默地在为人提供着方便,然而不久的将来她们的命运是如何?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廊桥因年久失修而慢慢地废弃了。连造桥人也后继无人了。
随行的电视台的导演,特意采访了那个著名地造桥老人。老人走在曾经亲手建造的廊桥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佝偻的背上,镜头定格住了。有一丝感伤滑过心田。我们去过他的家,吃着他自家黑乎乎的地瓜干和南瓜干。听他诉说曾经的辉煌。我却逃跑了。一起都过去了。
杨梅洲桥,曾经这是最美的一座。岁月的风吹雨打,她已渐渐进入暮年。可透过斑驳的历史,依然可以感到她那沧桑的美。她如一个大家闺秀,静静地养在美丽的溪畔上。木质的桥身优美的供起一道屏风。裸木被时光的手抚摸的有点涩,有点斑离。站在桥边,顺着桥身侧望,阳光一点点地移动,每一寸的光阴都有她自己的步履,如金莲的碎步,绽出朵朵芬芳。据说只有好的造桥工匠,建成的桥才会这样,光线随着光阴移动,永不溢出那廊檐。
走进去坐坐吧。桥柱上刻着对联,均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好彩头。桥就是一座简易的房子,所以她也有窗户。每个窗户都不要跟其它相类。或如宝瓶,或若元宝,圆的,方的,就像随性的流水任意摆弄的姿态。中间的那扇窗户最大,面前往往设有供放香炉的佛龛。出行在外,祈个平安原。种下的不仅是希望,还有寄托。
因是旱季,溪里的水比往常少了许多。她虽纤弱却不憔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水清极,蓝蓝的又泛着绿莹莹的光。宛如千年的宝玉,温润着心房。
大家惊呼这好山好水,更衬得那风雨桥,风雨无阻永不凋零的美丽。感慨千里迢迢去九寨寻梦,其实这儿的景色不逊于那片五光十色的瑰丽,只是另一番熨人心的柔美罢了。她很低调,也不张扬。倒是静卧天地间,悠然自得。像个超然的道士枕云笑看人间荣辱,尽享心灵飘然。
一次到了一个镇上,在等着吃午饭的间歇,连忙跑到集市上去玩。便发现了那个手炉。一路上,走过每个村,看到老头老太手里都提着它,就爱不释手。一直想着哪里可以买到,也带一个回家。不过是竹篾编织的一个简易的手蓝,中间放着一个陶土烧的盆,那是用来装炭或灰的。一只手穿过那个提耳,就摀住了温暖。另一只手捂在手炉上,也是暖意融融。
其实不过喜欢罢了,想着摆在家里,看着也是欢喜的。我哪能真的这么费功夫去折腾它,暖我那冰冷的手?
想来想去,廊桥情结还是缘于麦迪逊廊桥,当罗伯特·金凯摘了一束蓝色的野花送给弗兰西丝卡时,让我心生感念。凡事凡物,必定要有她的故事在里,才会感动着人的心,久远地流传世间。否则也是如镜花水月一般。@(//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