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 作品批判现代文明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0月8日讯】〔自由时报俞智敏综合报导〕荣获本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叶利尼克,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奥地利,担任药剂师的父亲虽为捷克裔犹太人,但二次大战期间因在重要的工业生产部门工作而免于遭纳粹屠杀命运,母亲则来自维也纳一富裕家庭。
叶利尼克在维也纳成长就学,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及木笛等乐器,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研习作曲,后来更一边继续习乐,一边进入维也纳大学修习戏剧与艺术史,一九七一年取得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演奏文凭。
叶利尼克早在少女时期即开始写诗,一九六七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但在接触学生运动后,叶利尼克的作品转向社会批评的角度,一九七○年出版了讽刺小说“我们是骗子,宝贝”,不但在文字上多所创新,更对大众文化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虚伪呈现提出批判。
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女情人们”,及一九八三年的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等书,以不带感情的笔调描写残暴与权力斗争,令读者大感震惊,也使叶利尼克征服了德国文坛。
叶利尼克作品中多半呈现出残酷无情的世界,读者面对一个充满暴力与屈服、猎人与猎物的封闭环境,叶利尼克揭露了娱乐工业的陈腔滥调如何渗入一般人的意识,并瘫痪了对阶级不公与性别压迫的反抗力量。一九八九年的作品“欲”中,叶利尼克赤裸裸地描写性、侵略与虐待,把社会分析扩大为对文明的根本批判,并将对女性的性暴力描绘为现代文化的范本。
叶利尼克在故乡奥地利向来被视为争议性人物,她的作品是以奥地利文坛的社会批判传统为基础,涅斯特洛依、克劳斯、卡内提、伯恩哈德等奥国文学前辈均是她师法的对象。叶利尼克也曾为奥地利极右派政治人物海德势力崛起而拒绝在奥国演出,因而登上奥国媒体的头条新闻。
叶利尼克的文体不断在散文与诗、咒语与赞美诗之间游移,同时又包含了戏剧场景及电影片段,因此极难定义,近年来叶利尼克的作品重心已从小说转向戏剧。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叶利尼克就已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包括1998年的乔治.布什纳奖,最近更成为第一位获得卡夫卡奖的女性作家。
撕开法西斯的外衣–从影像谈叶利尼克
(自由时报记者蓝祖蔚特稿)读者对艾芙烈‧叶利尼克最深刻的印象,应当就是透过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最佳男女演员奖的电影“钢琴教师”。
纽约时报书评曾形容她的《钢琴教师》是“一本探讨法西斯的书,不是政治上的法西斯,而是人际间的法西斯。”她在书中却撕开了一位钢琴教师的和善外衣。
她虽然整日沈浸在安静典雅的古典音乐中,和人人向往的艺术缪思对话,但在她的音符底层里却泛滥着波涛汹涌的情欲,找不到生命出口,不论是到色欲影带店看A片或汽车电影院的偷窥行为都无法满足她的情欲深渊,最后更发现自己连爱一个人都不知道该从何表达,原来她虽是艺术世界里的巨人,却是现实世界里的侏儒,更是彻底的爱无能!
这种对比强烈的文学性格也反映在她的电影品味上,艾芙烈平常最爱看的是鬼片。她认为电影银幕就像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画布,明明有影像在上面跳跃,可是你却什么也捉不到,你的眼前好像有魂魄在闪动,却无法与它对话,它所发生的各种情境,你可以清楚看到,却绝对不希望真实生活中会遇见。这种只想看见,不想遇见的“鬼片”心理学,其实就是电影世界的奥妙精义。
她认为电影世界总是强烈暗示人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计数衡量的,所有的情绪和故事都在改变了真实人生的时间和空间感觉后,要硬压缩进一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粗暴行为。
所以麦可汉内克最初要改编她的“钢琴教师”时,她其实非常抗拒,无法想像汉内克如何在那么紧迫的时间内捕捉生命的纵深和宽幅,她坚信电影是活动的影像,是流逝的时间艺术,不论文字或意象,什么都捉不住,观众一旦陷进电影情境,你就成了艺术之囚,不能从中升华。
但是汉内克找来了她最相信的女演员伊莎贝拉雨蓓担任女主角(雨蓓曾在一九九一年担纲演出她的第一部电影剧本“马林纳” ),透过她极度娇小的肉体,来诠释小说主人翁那种极其复杂又庞大的欲望,看完电影之后,她油生了一种自己被外力穿透的感觉,对电影艺术因而产生了更多的好感。
近年来,在影视作品中亮相也成为她的兴趣之一,先后参加了两部纪录片的演出,最有名的作品要数2002年的“外国人止步,席林恩锡容器”。“外国人止步”是奥国知识份子抗议极右派的自由党领袖海德在大选获胜所发想的艺术抗争作品,他们在维也纳市中心设立了一座艺术集中营,使用大量的摄影机捕捉观光客的路人影像及好奇目光,极其有趣但又极其惊悚,以多媒体的街头艺术手法,表达极右派政党将来会像老大哥一样监视和凌虐人民的隐忧。
艾芙烈也在现场发声,这个极其耸动的前卫抗议艺术,果然引发了强烈的政治风潮,上千的民众在现场狂吼叫嚣,演变成街头暴力动乱。今年,艾芙烈再度在纪录片“我,席林”中露脸,该片以互动艺术的手法让只要犯下恐怖罪行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宗教圣徒,对奥地利社会风行的异教邪说现象提出严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