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的集体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自我伤害的频频关注,一般皆认为是极度的疏离感,使这些理应‘年少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路。
疏离,真的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吗?在我与孩子相处的环境里,我看到下面几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时常与空气谈笑,有时对着天空生气的挥拳头,经常控诉说某同学要打他,很像电影‘A Beautiful Mind’中的‘John Nash’,同学都说他疯了,不管上课、下课但见他形单影只。
另一个孩子,男生,满脑子敌意,指甲留得尖长做为武器,谁让他看不顺眼,五爪功就顺着对方的脸直直落下,同学怕他怕得要命,大家躲他躲得远远的。
还有一个孩子,总见他沉着一张脸,话极少,点头、摇头是他最常用的肢体语言,可是经常无预警的生气,一生气就破坏东西、推倒桌椅,总见他离群索居,有时会看到他禁不住偷瞄别人。
也有这么一个孩子经常把自己和环境隔离,情境中的他人在进行什么,彷佛事不关己般,人虽在而心却不在该时与该地,眼神空洞而迷茫。
很惊讶吗?有这么些孩子有不同的问题在,而不是我们所想像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之所以这样,我们可以推测一百个原因,家庭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确实和人的互动品质很差,不管是被动地被人拒绝或主动地与人隔离。从孩提开始就无法找到相知的友伴,这就是人际疏离的开端。
被拒绝、被忽视孩子的比例,用某一种社会工具测量,可找出约占全体的16%,这些孩子被认为较容易产生忧郁、低自尊以及行为问题,而且,根据许多研究显示,儿童期同侪关系差,则一直到成人的社会交往,人际问题仍会延续地存在着。
是的,人习惯于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既然没有人给予关注与欣赏,这个人会自认是非常差劲的,当存在显得一点价值也没有时,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正是需要同侪支援的时候,在环境中找不到趣味相投的好朋友,当有同病相怜者,正如茫茫大海中共乘一艘船,彼此产生互相依靠的感情,或许也正因如此,才会相约集体自伤自残。
况且,现在青少年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经常面对的是没有情感沟通的电脑与虚拟的网路世界,不真实的、漂浮的心灵里,填满了空虚、孤单、落寞与不被了解,当与生命真诚的本质愈离愈远,也愈不知珍惜其可贵。
发生如此悲惨的事件,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据说,自杀者在自杀之前会不断回想生命中的琐事,如果他想不起一点温暖的、正面的事曾经在他生命中流转,那么他肯定会走上绝路。
这样看来,在生活的周遭,若能经常流露着良善的氛围,或许能挽救生命于无形;相反地,若人与人之间恶眼相对,相互排斥,那就是整个社会的疏离了,真不知届时人要如何生活于其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