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寻梦(三)
第三篇 广州的印象
3.1 今日广州城
送走罗伯特,我亟待看看广州的变化。新区如天河城等地方已在来时坐车经过了,
广州的辉煌灿烂在珠江夜游时也领略了。但老城区呢?我熟悉的大街小巷还健在吗?小时候生活的那座集体宿舍是否已拆迁?平时足不出户的妈妈答应与我同去寻儿时旧梦。
我们从人民北路出发,步行沿着东风西路,经过中山纪念堂和省人民政府,到吉祥路的中央公园。这是我对广州最熟悉的地方,当年骑自行车经过时几乎能数出每一座建筑物。世易时移,现在除了新的建筑物,旧建筑也多被翻新价看起来到处都已旧貌换新颜。
中央公园在老广州的中心,在我记忆中这是广州仅有的免费公园。长期以来,广州的市民都喜欢来此表现他们的艺术造诣﹕这里有传统的粤曲和功夫表演,交谊舞学习,老人迪斯科,还有民间杂耍,民间工艺展览,赏鸟及邮票交易等。如果说高度商业化的广州已经成为文化沙漠,这里倒不失为领略岭南市井文化的一个窗口,最起码,在这里可以追寻一下旧日风情。
中央公园的对面是广州市政府。以前不起眼的市府如今巍峨高大。这时,我看到有二十来人手举横幅静坐示威,没有什么口号。周围有大概相等数量的治安警察看管着他们,气氛倒也十分平和。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静坐,看看横幅,上面写着:“X市长,你不要新官不管旧账,这件事已经拖了七年….”我实在看不懂他们为什么申诉,正欲趋前看个究竟,妈妈紧张地将我拉走。她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真不怕惹事!”我知道妈妈怕心重,像她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无数的运动,如今又是无权无势无关系,看到这些场面惹不起倒是一点儿不奇怪。但我还是说:“让我拍张照片吧﹖”妈妈阻止我说:“你以为这是在美国?你看看其他的人,谁敢凑这个热闹?”。我望瞭望中央公园过往的游人,他们唱的唱,跳的跳,逗鸟聊天赏花,个个怡情自得,谁也不想走近半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起来,对高压政权的适应使人们习惯于麻木地对待周遭的变化,更何况,事不关己。妈妈这时还说:“如今不是已经比前两年宽松很多了吗?法轮功被镇压之后谁还敢聚众?”为了不让妈妈生气,我只好随她离开。
经过中央公园转入中山五路。中山五路还是那样车水马龙,只是崭新的现代建筑与尚未拆迁的旧式街道不协调地并立在一起。但不管如何,如今的秩序确实比原来好多了。
前面是中山五路百货商店,因想为妈妈买台电脑,我便拉妈妈进去。中山五路百货商店原是广州大型国营百货商店之一,现在的变化也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沉闷的橱窗柜台没有痕迹地消失了,板着脸面的服务员换成了年轻貌美、笑容可掬、态度殷勤的服务小姐。中山五路百货商店的装潢设计不亚于在美国的任何一家Macy’s,商品看起来更加亮丽可人。但是我留意一下商品的价格,不禁吓了一跳,不知道月薪只有人民币一、二千元的普通市民如何在此消费。看着商品实在吸引人,我想拍照留念。想不到微笑着的服务小姐突然变色,厉声说:“公司规定客人不能在此拍照。”莫名其妙地碰了个钉子,我只好无奈地收起相机。
走到电脑部,看到几家电脑公司都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我随意走到XX有名电脑公司的柜台前询问起电脑的价格和性能。推销的小伙子殷勤有礼,告诉我他们的机子如何性能可靠,售后服务周到。他强调说他们的机子用的是正版的操作系统,客人可以随意免费添加软件。我奇怪地问:这里很多人用盗版的操作系统吗?小伙子马上意识到我是外来的,便与我攀谈起来。他说:“目前国内很多人用的是组装机,操作系统和所有软件都是盗版。虽然微软用了很多措施防止盗版,但他们道高一尺,我们魔高一丈。我们对各种破解、激活的方法了如指掌。而且,我们将操作系统在独立的分区放置,这样虽然不能上线升级,但随时可以安装最新版本而不会影响其他区域的内容。还有,现在国内的杀毒软件也日渐先进,大大减少了病毒的侵犯。”
我问道:“像你们这样的大公司,用的是正版操作系统,但其他软件是否用正版呢?”他笑了,说:“谁会用正版?要用正版谁能随便为你安装所需软件?在国内没有个人用户用正版软件,尤其外国软件那么昂贵。只要你购买电脑,一般公司都给你送所需软件。我们有破解高手呢!”我想起罗伯特阻止我在中国的网站下载软件,他说这样不道德,自己用的东西应该自己付钱。可是在这里,大公司都明目张胆地盗用软件,而且还那样理直气壮,反而付钱买软件被人看作是笑话。
离开中山五路百货商店时,我和妈妈都觉得有点儿饿了。六年前离开广州时,麦当劳的影子还没在广州出现。于是,我们走进了附近的一家麦当劳。
广州的麦当劳比起美国的麦当劳人气旺多了。价格要比美国便宜,但比起广州其他的快餐店要贵得多,应该不是一般收入的打工人士来填饱肚子的地方。我们叫了炸鸡、土豆条和奶茶。炸鸡的味道肯定是本土化了,适合当地人口味,而土豆条与奶茶的味道还是十分的正宗。因为想让罗伯特看看中国的麦当劳,我又拿起照相机准备照一幅“到此一游”,想不到,年轻的服务员又来干涉,还是那句:“公司规定客人不许拍照!”。我又一次感到莫名其妙。
午餐之后,我们乘车来到东华西路,这是我12岁以前生活和上学的地方。不知为什么,在美国生活越久,儿时的记忆越清晰。我常常梦见儿时生活的窄小天地。下了车,虽然旧路还在,但已经看不到旧日景观。我和妈妈怎么也找不到那幢她生活了二十年的宿舍楼。最后还是我有眼力,原来那座三层的楼房外墙已被重新装修得光鲜照人,而且看来已被改作商用,当然我们无法认出。想必从前的邻居都已迁走,我们找不出敲门进去看看的借口。接下来,我再左拐右拐的循着二十多年前的记忆,走到外观已面貌全非的小学门前。既然一切已全非从前模样,我也不必在此多情了,速速留影一张,算作对自己多年思念的交待。
夕阳西下时,我们坐车回家了。广州确实已经在中变大变中改变了旧日模样。
3.2 交易会内外
老实说,这次广州之行,除了一慰多年思乡之情,还因受到各方面消息的鼓舞,想来看看有没有投资发展的机会。所以我特别选择在十月份广州秋季交易会时回来。说起广州的春、秋两季交易会,相信没有广州人会陌生。即便是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毛泽东年代,广州交易会都没有停止过,更是封闭年代国人能一窥外面世界的窗口。
记得在求学年代,我喜欢借助广交会之际开开眼界。在八八年的秋交会,我因为在交易会帮忙而认识了港商利叔叔。当时他正在广州市郊筹建工厂,说等我毕业时可到他的工厂应聘。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但到八九年秋季毕业时,刚经历了震惊中外的“六‧四”,我感到前途非常黯淡。本来不支持我出国的父母,开始动摇了。特别是在大学工作的父亲,目睹了那一幕惨剧后,沉重地说他“悔当了,相信了几十年共产党”。得知父母并不反对我出国,我便积极寻找出国的路径。当时正值政府大力收紧学生出国留学,出台了古怪政策,只允许有近亲的人员申请出国留学,并要出具相关证明。据说这一手段在当时限制了许多学生出国。其复杂的细节我记不清楚了,大概要向学校赔钱,并要学校开具“六‧四”没有加入“动乱”行列的行为证明,以及手续烦琐的申请护照程序。我只记得我向利叔叔透露了想到外国留学的愿望,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利叔叔为我出具了金额足够的经济担保,之后我顺利地坐上了飞往伦敦的飞机。回想起我十几年的海外生涯,还是缘于当年的广交会。
今年的交易会规模比从前大多了,因为旧的交易会址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新会址设在琶洲岛新建成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今年交易会是新旧会址同时并用。
为了领取入门证,我在开幕第一天来到了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的旧交易会门口。看着成千的各国商客争先恐后地争领入门证,我只好决定第二天再来报到。退出拥挤的门口,我看到上百位看来是外语学院的学生高举着各种写着各国语言的牌子,竞相争为外宾做翻译。得到客户的人喜孜孜地随客人离去,剩下的人更加努力地争取。我感叹如今莘莘学子们不再驻足于校门之内,他们都已深具市场意识而且懂得主动出击。
既然进不了交易会,何不去东方宾馆看看我曾短暂工作的地方?于是我走过隧道向东方宾馆走去。在东方宾馆门前,我看到一位治安警察正在厉声呵斥一位看来是农村来的妇女:“快离开,别在这儿影响市容!”我看看这位妇女,她穿着没有补丁但很显老式的衣服,这衣服要是在80年代初,还算是体面的。这位妇女委屈地申辩到:“我在这儿等我儿子!”。治安警不容分说地吆喝着她离去。我当时怒从心起,很想过去与治安警察理论为那位无辜的妇女打抱不平。但我马上意识到身在何处,倍感无奈。后来跟朋友提起此事,朋友说幸亏我还没有洋化到犯傻的地步,在这里是不可以与警察论理的,除非你认识他的上司。他们还告诉我特别是在广州交易会期间,市政府全力保证广州不出事故,如没有萨斯病例,市面要整洁,外来无业人员都被驱赶了,所以现在连要饭的都不大看得到。噢,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所看到的广州市市容整洁,秩序井然!最后,他们还特别关照和警告我说:在中国千万别惹事。
第二天再来交易会,我顺利地交付100元取得“采购商”资格入馆。
交易会的商品简直令我眼花缭乱,很多摊位前都有不少外国客商在耐心地排队等候。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可见一斑。三个小时走马看花还没看到一半,实在太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虽然很想用镜头摄下交易会的盛况,但鉴于以前的经验,我只好远远取景。果然,我在好些摊位前看到声明:“未经允许,谢绝拍照本公司商品。”
过了几天,琶洲会展中心第一次拉开广交会的序幕。我坐地铁来到了珠水环绕的琶洲岛。对琶洲岛和在其上的琶洲塔,我并不陌生,因为妈妈的家乡便离此地不远,这里是每次回乡下时的必经之地。但是印象中的农田和荒地,已变成眼前的茵茵绿草,郁葱树林。体育健身公园、亲水公园和万亩生态果园三大主题公园环绕着会展中心的主体,使这座极富城市商业味道的巨型建筑栖息在朴实自然的田园怀抱。据了解,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规模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完全投入使用之后将有8,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并能满足3万人同时用餐。会展中心不仅可以举办商品展览、召开会议、进行商务洽谈,还兼顾展示、演示、表演、宴会、新闻发布以及大型集会、庆典等功能。
步入会展中心的展厅,偌大的展厅无一梁柱,更显气派非凡。每个摊位排列整齐,通道宽敞明亮,与旧会址的拥挤和结构复杂形成很大对比。我曾经听朋友说在广交会看到的商品大多数在市面上看不到。果然,这里的商品绝对可以陈列在欧美高档的精品、礼品店中,怪不得我看到好些西方客商在精美的工艺品前喜形于色。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不能拍照,我跟一位没有什么生意的女孩闲聊起来。她说:“不让拍照主要是怕商品被仿造,再就是他们的商品也是仿造来的,怕引起麻烦。现在很多工厂是看什么流行,买一件回来,抽筋剥皮,做成一件同样的出售。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干,特别是国外的名牌,巴黎一上市,这里也马上能有。所以大家都形成了不让拍照的观念。”噢,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一位朋友以前抄袭国外名牌的设计起家,现在生意做大了,却连自己公司的网页都加上密码,只允许认可的客户进入。
3.3 食在广州
“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鲜”是广州人的格言,也是现实的写照。广州五步一家食肆,从廉价的大排档到国际标准的五星级酒店,从本土口味到各国风味应有尽有。尽管广州也有很多下岗工人,但看上去酒楼饭店总是门庭若市,一派繁华。今年年初萨斯横行的时候,作为最重的灾区,广州人的表现最为“淡定”,饭照吃,酒照喝。他们到今天还嘲笑邻近的香港人、远处的北京人那样惊慌失措,风度尽失。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怕染上疫症,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有位朋友答道:“你看过乞丐生病吗?他们什么垃圾不吃?广东人染萨斯的死亡率最低,因为广东人的抵抗力强,什么都吃因而对什么病毒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接受这听来是一派胡言的解释,但同为广东人的香港人,为什么染病率和死亡率比广州人高出这许多呢?(当然是根据官方的统计)。
有一位收入颇低的朋友说:“广州人不怕萨斯,就怕没吃的,那才是世界末日呢。”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广州人对吃的态度。
在广州任何活动都少不了吃﹕一日的活动始于内容丰富的“早茶”;午饭一定要讲究;“下午茶”是聊天及谈生意不可缺少的;晚饭更是马虎不得;一天的活动往往以“宵夜”(夜宵)结束。一般的广州人都以广东特有的“吃的文化”而自豪,他们往往轻视外省人,说:“他们一点儿不懂得‘吃’(的艺术)。”
广州人流行用各种野生动物及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滋补身体,基本上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能在广东食谱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在广州,很便宜的餐馆都能找到野生动物,我家楼下的大排档就陈列着鳄鱼。让外人不解的是,广东人的吃法还特别刁。例如,吃鱼只吃“鱼嘴”,吃骆驼只吃骆驼的“驼峰”,又或是梅花鹿的某个部分。而且,每一年流行吃的东西还不一样。
广州人喜欢吃鲜活的的动物,所以可怜的动物要活着被食客审查一番后才能受刑。
有一天,我的一位表哥请我和其他亲戚到珠海的一家风味餐厅吃晚饭。在餐厅门口,我看到一只瘦骨嶙峋的骆驼和一只脏兮兮的鸵鸟。我想走近看看那些可怜的动物,亲戚们忙拉开我说:“这么脏的东西,你就不怕得萨斯?”可是,进餐时,却没有人再提到萨斯。难怪不少海外人士发出警告,说如果广州人不改变吃的习惯,更大的隐忧还在后头。但广州人看来是积习难改,很多人还强辩道:“谁说萨斯来自野生动物?不是还没有定论吗?这野生动物也不是现在才开始吃的。怎么从前没有事情?”
在广州,吃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有一天,我和妈妈在广东电视台的名人餐厅喝早茶。这家餐厅的价位算是中档因而比较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因为人多,我们与一位中年妇女搭台同坐。不多久,这位性格外向的朋友便主动与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原是药材公司的职工,49岁,原应下岗,幸好她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得以办理提早退休。现在她每月可以领到退休金差不多1000元,家人都有工作,所以没有负担。
她说她现在的生活还蛮写意,每天去流花湖晨炼,那里有许多退休或下岗的朋友,
形成了不错的社交圈子,这个餐厅是她经常和晨练的朋友来喝茶的地方。她强调说:“辛苦了几十年,现在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尤其不能在吃的方面吝啬。”另外一次,一位阿婆和她的女儿与我们同桌,阿婆见我和妈妈只点了几样点儿心,便好心地对妈妈说:“能出来吃就别省着,既然坐下来了就要多吃一点儿。一辈子了不容易,辛苦做,自在吃嘛。”妈妈听了感到有点儿不自在,而我只觉得好笑,我们在乎的只是肚子能不能受用。不过,既然阿婆的观念都如此,难怪我的那些有钱的朋友们吃喝铺张了。我发现,广州人不仅大吃大喝,浪费也很多。据我观察,浪费1/3左右看来是很正常的。这里的人很少有打包的概念,若是少点些菜,又会被认为太小气。还有,争着付钱的人往往是要开发票的,有的还会直接宣布:“不要跟我抢,这是记公司数。”食客听后大多会吃得更加心安理得。妈妈经常说,她怕到外面吃饭,因为服务人员总是变着法子让你多点菜。我原以为这问题很容易解决,但经历几次后,才知道如今大众的消费观念实在让你不得不浪费。
3.4 当年的朋友
离开广州十几年了,我带着许多过去的记忆回来,却发现今天广州人的观念和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有时感到很惶惑并试图适应这种变化,但这种努力却为我带来更多的不解和不安。
诗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她朴素、文雅、谦让,待人随和友善。她的丈夫近年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而她也在极短的时间内顺理成章地成为新贵一族。她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次她一见到我便不客气地指出:“唉,你怎么穿得这样土气!”我对她的批评感到迷惑,因为在美国,我常常还担当姐妹们在穿着打扮上的顾问,而且自问颇有审美眼光。怎么在广州,倒被人指出打扮“土气”?后来,被多次批评之后我终于明白我犯了两个错误:1. 衣服不是名牌,特别不是他们认可的外国名牌。2.衣服式样跟不上广州的潮流。在中国,据说广大青年男女都在追逐“小资”生活情调,而且还为什么才是“小资水平”下了很多定义,而非名牌不穿是“小资们”铁的纪律。在不同的场合一定要穿适合这个场合的衣服。对衣服的品味直接影响到你在社交圈子的地位。人们非常陶醉于炫耀名牌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可是,这个名牌是真的假的,付了多少钱得来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有一朋友直率地说:“穿上‘流货’的名牌,感觉总比没有牌子的好多了。说实在话,工薪阶层,能穿上真正牌子货,谈何容易!”怪不得,广州的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各式“名牌”。不过,生意场上的朋友多是用货真价实的名牌来武装自己,过千元的衬衣不在话下。
诗有个两岁的孩子。她为了保持姑娘时候的身材经常光顾减肥中心,虽然她一点儿都不胖。每个星期都有专人上门来给她做美容,她说这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三两天她都要光顾洗脚、按摩店等地方。当我为她目前生活的消费感到惊讶时,她大笑说:“你以为我要花很多钱吗?其实我还算是十分节俭的。你看,上门美容,一小时只需15元,当然我用的是自己购买的进口美容产品,为了这套美容设备(蒸汽机,美容椅等)我还投资了几千元;减肥中心大概几十块钱一次,有需要才去;至于洗脚按摩,因为我享有贵宾服务,每小时35元人民币。”听了她的解释后,我并不知道是否同意她并不铺张的说法,只是知道这里劳动力实在便宜。可是,什么人提供这些廉价服务,他们的生活水平又如何?我想有机会一定要调查一下。
诗大概对我这些问题不感兴趣,为了拯救我这个落伍的好朋友,诗多次劝我弄弄头发,染个棕色或做个什么游离子、空气剪之类的。幸亏我有勇气拒绝她的好意,否则我这一把乌黑长发不知道要落个什么下场。但我还是为自己的“不入时”吃了不少亏,大概是由于我穿的衣服没有被认可的牌子,在交易会里受了好些冷遇。
诗开一辆德国进口车,在拥挤的广州市大街小巷如入无人之境,她告诉我他们的欧洲客户十分佩服她开车技术够“辣”。我暗自惊叹:广州这个地方竟然能让一位性格柔弱的女子练就出这身本事。每一次加油或在停车场停车时,诗总是毫不客气地对服务人员提出各种要求,见不到一丝当年的羞怯有礼。在国外常用的“请”和“谢谢”在这里基本上很难听到,有车一族的优越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像诗那样幸运的朋友毕竟属于少数,而且“风水轮流转”的故事在广州天天上演。
小燕是我的另一位朋友。她一向眼光前卫,消费意识可以超欧赶美。九六年时她率先走入有房有车有保姆的行列,成为所有朋友羡慕的对象。但后来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甚至债台高筑让她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现在她艰难地维持着有房子有车子的门面,但是有车子却总不敢开以节省费用;供了房子之后便常为生活费担忧。以前的奢侈习惯被迫一样样改变,只是“小资”的心态一点儿不改。好在有父母的照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发现女友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了守住身边的人各出奇招。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发色情产业,现在已经营有年,经验丰富。珠江三角州如今是一派“繁荣娼盛”的景象,由于本人所见有限,故不在此文叙述。但色情场所的泛滥,性态度的开放,确实危及到每一个家庭。许多朋友说她们都认可了“男人必花”的理论,因为做生意难免有在风月场上的应酬,只要男人在外的行为不破坏家庭的整体性,便随他去吧,做女人要“能识大体”。想当年,小燕是女孩艳羡,男孩爱慕的对象,如今丈夫已随他在欢场上认识的女人而去。虽然带着孩子的她还一如当年清秀,但在广州,三十多岁的母亲似乎是没有什么市场。她无奈地说:“如果他还能守住我们这个家,我也真的不与他计较,现在的男人谁还不都是这样!”我听了好生悲凉。诗曾经说,如果我从没有离开,我还是她们队伍中的一员,决不会为她们当今的观念和态度感到惊讶了。也许她是对的吧,人的观念只不过产生于对社会的适应,如果一个社会在堕落,人又如何能保持清高?
3.5 普通人的生活
广东人应该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惠者,上世纪80年代末便有“东南西北中,
发财到广东”的说法,可见能在广州发财的人确实不在少数。我的同龄朋友都是随着广东开放的步伐而成长起来的,大多深具市场意识。这些人正在成为当今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群,也是最向往高级享受的一群;即便他们的收入普通,也大多有家人的提携,都过着很体面的生活。我知道他们仅代表社会上幸运的一群,我希望能体察一下中低收入的市民是怎样生活的,但条件所限,到底没能作深入调查,只是通过询问,略知一二。
在广州,服务行业几乎都被外省籍的年轻人垄断,他们多是从农村涌来的所谓剩余劳动力,工资被压得很低,一般是每月500到700元人民币左右,不少公司包吃住。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或无法有自己的娱乐和消费,因为家里还等他们寄钱回去。同行的本地人大多因为年纪大被淘汰,另谋出路了;年轻人因工资太低而不屑于入行,现在服务行业一般是看不到本地人。以广州的生活水平,几百元的工资,很多人连坐公共汽车的费用都难以负担,更谈不上别的消费了。工厂的工资也大概如此,我的一位开工厂的朋友说他的工人每月工资为560元,他说如果这些人不加班的话是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
虽然外省劳工的工资压得比本地人要低,但广州的本地人,若是打工的话,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例如,大学生们因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只求工作,不太计较工资。朋友说他请的大专生每月工资为800元,本科生也就1,000元多一点儿。我认识一位来自广东农村的朋友,他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维修工作,月薪一千多。他告诉我他和其他两位朋友合租一个条件简陋的小公寓,月租350元。他平常的工作是上门维修,公司让他只能坐最便宜的汽车,他说他还要负责在农村家里弟妹的读书,生活自然很拮据。我一位在广州顺德的表弟,他和太太在造鞋厂工作,工资加起来不到3,000元,有一个小孩。如果不是住在母亲的公寓加上有母亲照看孩子,他们的生活也是很为难的。至于下岗、退休的工人生活就更见艰难。很多人只有三、四百元,若有生病的话,那更是雪上加霜,除非他们的孩子能帮上很大的忙。我妈妈的朋友,一位十多年前退休的老工人,为了生活只能重出江湖,为人看夜守更。 (待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