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赏析--曾允盈
后赤壁赋一文上承前赤壁赋的思想内涵,笔触清灵,皆欲呈现安而忘忧的情感。文脉一气呵成,自前篇深刻形描秋景,乃至后赋着墨于冬日山川峻岩,时序贯穿相扣。而自里行间流露出的小我的无私情怀,更在成篇里似明似灭,相映成趣的表现。
“酒”是中国迁客骚人寄托情感最佳良伴,李白、刘禹锡皆是好饮之士。两杯黄汤下肚,诗句信守拈来,寓意深刻,令人感怀。似后赋中苏东坡与客拥酒赏景,旷达的胸臆更在饮间表露无疑。
这冬景出落有致,在江上倾听流水之韵,共享明月之诗,让人不禁褪去一身迭遭贬谪的苦闷,欲与天地相融。苏轼摄衣攀上巉石,步步为营,这难道不是象征他崎岖蜿蜒的一生?而登上峻石,却仍不禁悲从中来。“凛乎其不可留也。”与前文盼等某日国君能将其重唤回朝相呼应。美人!国君!苏轼却在登岩后,心境思绪骤然转变。虽与客同享山水自然之乐,却带出悲恸之情。有没有一天,能不再承受被贬之苦。
此时,却出现了仙人,一位能领苏轼忘却悲切的人。在梦里现身,虚无缥缈,空幽而耐人寻味。极哀时孤鹤东来,又在梦境里与道士相映照。本文的结尾却将生命带进了迷濛不明的虚幻之中。
后赋虽有先人为末,看似较前篇更加旷达明朗,但它表现出的哀凄之情却有过之而不及。前赋中由乐转悲,却把悲哀转入安适自得的境界,写来铿锵有声;而后赋在旷达幽远的情感中参入欲藉道士呈现幽情,却更显神秘而玄远的思想,未知的梦境,宛如不可预测的未来一般。
前赋藉阐发天地间事物其实是能延续永远,重于生命的永续流转;而后赋着笔景物描写,并借此带出梦境的玄妙。写来有条不紊,引人遐想。
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逃躲心理,贬谪后心情或许一时无法调适,遂藉道家清远空灵来避逃世俗。苏轼的后赤壁赋即散发此种思想意境,让人感怀不已。
(台湾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