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7月11日讯】柯德洛的陶偶由美西的德州理工大学博物馆,被搬到台湾东海岸的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与布农族八十一岁老阿妈余荣妹的织布仅数尺之隔,两位分属太平洋两岸不同族系的原住民当代工艺大师的作品,有了直接的对话,当“传统”面临强势文化冲击时,具开创性的“变革”,往往能在存续的危机中走出新的生命与出路。
大约三、四十年前,美西原住民克契地族的海伦.柯德洛,因为长期习作传统陶罐不成功,干脆把儿时听爷爷说故事的印象用陶土形塑出来,没想到因造形可爱大受欢迎,竟成为克契地族现代陶塑形式的代表。她的作品进了博物馆,而仿品则成为代表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其实,包含海伦的陶偶等来自德州的三百三十二件展品,之前就在台中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题名为“蓝天红土的子民”。而史前馆负责这批文物的布展人员在接棒策划时,一度思考着是否就只是定位为“巡展”,那么,它的功能可能仅限于“让台东的居民也有机会看到”;后来,布展人员决定以北美西南原住民与台东布农原住民文物对照的方式,把两种展并成一种展,成为这次“传统与变革”的特展。
一般都称北美原住民为“印第安人”,可是在这次展出里,我们完全看不到这些字样,代之的是“第一民族(First Nation)”的称法。史前馆布展人员方钧玮说,这是当地原住民对于他们与所生长土地的归属与认定。自海洋探险时期开启了欧洲移民美洲的年代,北美原住民发生多次的民族存亡危机,在领土退让的同时,文化生活风格也面临重大冲击,而他们也总能由一次次的危机里面,经由“变革”的方式,让传统在包容新事的融合模式里存续下来。
“台湾原住民过去也面临类似的危机,由荷兰人、满清到日治,我们一直到一九八○年代以后,才看到台湾原住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史前馆馆长臧振华说,由柯德洛的作品,我们看到传统中的传说与神话主题,也可变成产业的一部分延续下去,这是“美西原住民在传统与变革当中的成功案例,相当值得台湾原住民保存与发展传统文化时参考。”
至于,为什么选布农族的织布艺术来做对照?臧振华表示,一般人都以为布农族只有八部合音,实际上布农的织布艺术也极具可看性,现年八十一岁的余荣妹一辈子都在织布,过去她用先生帮她做的织布机编出所有生活用品,后来她的织品也进了博物馆,她以布农常用的菱形织纹为基础,研发的各种新美术图纹,也成后辈模仿参考的指标。
其实,在“传统”的领域里,“变革”并非错事,只要是在原“母体”社会里接受的成长经验与文化滋养,在尝试新创作时还是可以见到传统的元素。“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时,如果不尝试变革或调适,就容易全盘消失;但变革时,如果没有一套机制与理念,传统还是会有崩溃的危险。”臧振华说。
现正于台东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展出的“传统与变革”,我们看到北美西部原住民文化以“时间”为轴呈现的文化脉络;对照布农族的织品,缺乏时间的轴线,因为对台湾原住民来说,与“过去”的联结始终还是零,我们还无法为台湾的原住民发展史串出时间的轴线,那么,何妨先以织布的纺线先串起原住民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连线!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