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李欣:悲观的人适合拍电影
(//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5月8日讯】从小他就是一个喜欢故事的人,而故事总是在远方,在一个也许并不存在的地方。他知道每个故事都有一扇神奇的门,当他迈步进去,是能够顺着一条无尽的道路走到天涯海角的。于是,我们也被他诱惑着,穿越想像的时空,透过流光飞舞的胶片、一秒24格的影像,看故事中的人和事如何栩栩如生,如何打动人心。
青年导演李欣:悲观的人适合拍电影
据中华网5月7日报道﹐第一次见到青年导演李欣是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那次和他仅仅是擦肩而过,印象中当时的他瘦高,安静,长发轻飞,以致不少记者把他误认为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那以后看了他执导的第二部影片《花眼》,被其个性化突出、充满浪漫意味的影像风格所吸引。最近得到的消息是,他将邀好莱坞著名华人演员尊龙和人气一路飙升的周迅、吴辰君两位美妞加盟新片《自娱自乐》,不知道会不会再次为我们带来惊喜。
人在上海的李欣这几天很忙,不过他还是通过电话和记者聊了近一个小时。快结束采访时记者对他说:“感觉上你很理性。”他在那端否认:“其实我一直是个挺感性的人。(你有这样的错觉)可能是我现在已处于临界(拍新片)的状态。”
想像力和悲观的个性,是李欣眼中适合于导演这个行当的两样元素
圈内人都知道李欣来自一个电影家庭,父亲和妹妹都做导演。这是许多怀揣导演梦想的年轻人心生羡慕的“条件”,而身在“福中”的李欣和记者谈到这一优势时,语气中却没有丝毫起伏。
“要说没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具体影响到什么地步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家庭的原因,令我在小时候就有好多机会看到内部的参考片。那时很喜欢幻想,常会在看完一个故事后假设,要是那样的话,结果会如何呢?(然后话锋一转)童年有影响,但不足以改变我的一生。”
也许,自幼就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令李欣对电影从一开始就没有感觉到某种意义上的特别或好奇,但电影的魅力一定存在。那么,他是怎么看待导演这个职业的?其最吸引他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要是小一些时候可能我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做电影的人应该是充满想像力的,而导演可以将想像通过影片变为现实,这点很吸引我。拍片最大的快感不是在现场,因为现场拍摄时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事要求你集中精力,那时你不一定能感受到乐趣,往往是在影片剪接完成之后再回味整个过程,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觉十分美好。”
想像力,这是李欣一再将它和“导演”连带一起说出的一个词儿,也是记者让他谈谈自己作为导演身上或许比别的导演多一些的优势所在。“我一直觉得电影工作者得具有非常强的想像力,这不光指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排除来自艺术家庭这个特殊的因素,记者问李欣觉得自己个性中有什么特质很适合当导演?他给出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也有些矛盾。
“悲观的人比较适合拍电影。我也说不出原因。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电影是用不存在的乐观去表达悲观。幸福的东西总是遥不可及,幸福和灿烂是你想出来的,悲观的东西改变不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为悲观而悲观。我的个性确实比较悲观,但并不是说我在生活中也处于这种状态,事实上,我一直带着一种童趣的眼光看世界,我经常会想,换一种眼光看,也许就没那么悲观呢!”
拍广告或拍电影,李欣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因为流转的风格总能和他的灵感相辅相成
199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李欣接拍了很多广告,成为圈内名气不小的广告导演。直到1996年,推出由其编剧并执导的处女作《谈情说爱》,在评论界引起不小轰动,该片在当时被誉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影片”,并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创新特别奖”。回首那段拍广告及为其他导演作助手的日子,李欣倒不觉有什么“不得志”,“保持那种状态挺好,因为你的想法被采纳后可以在30秒的广告片中被表现出来。当然我不赞成多拍广告,现在的环境很好,我们可以自己找投资,还有DV,都为拍片提供了条件。”
李欣承认一路走来自己运气不错,从《谈情说爱》到自己独立制片的《花眼》到筹备中的《自娱自乐》。虽然大部分观众无缘欣赏《谈情说爱》,但从票房不错的《花眼》和事先已有所曝光的《自娱自乐》的故事情节看,李欣作品的表现方式在别人看来似乎比较特别,他是不是很崇尚这种不遵循传统的创作风格?
“现在谈风格为时太早,我只知道自己更喜欢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这可能跟年龄有关。一个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个人也一直在改变、在完善,不能停留在自我表达的情感中,这是个过程,所以我不会有固定的风格。”
不过李欣告诉记者,从大学时代,他就十分偏爱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独立电影的风格,大卫楫L奇和让毓息J杨岱J斯都是他钟情的导演。“当时我们很尊重欧洲电影,其实现在想来,应该更多地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流水线上的工作。”他更对在中国做导演赞赏有加,“我看内地的影片更多是看见它的优点,能容忍它的缺点。我觉得在中国做导演挺行的,因为各方面的条件和元素都得完善。那些不屑于看别人影片的导演在心态上可不够健康。”
对市场的重视和理性地选择题材,令李欣行进的步伐越迈越轻快
从《谈情说爱》找来台湾演员赵文(王宣)主演,到《花眼》中偶像派演员徐静蕾、梅婷的加盟,再到《自娱自乐》邀请好莱坞明星尊龙和港台红人周迅、吴辰君,似乎李欣很讲究自己影片角色的“亮度”,于是问他挑选演员是以名气还是以有特质为主,他毫不否认演员“招人喜爱”很重要。
“首先,一部有市场的影片相信是各个年龄层观众都爱看的,这对演员在市场号召力和演技上都有一个标准,我不排除自己在挑选演员时对知名度的要求。”
当我们的话题老生常谈到“票房”和“艺术”时,李欣表示;“其实不该把电影这样划分。我的前提是拍有更多人喜欢看的电影,但不是所有有票房的电影我都会去拍,只限于我喜欢的。当然得承认,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的包装环节也很重要。”
记者接触过的不少导演一说起国内拍片的机制总是有一大堆抱怨和委屈,很意外的是李欣没有,他说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而妥协不一定就不好,因为“你的判断力并不是百分之一百准确”。
“我当然希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拍片环境,但电影审查绝对是必须的,别以为在美国拍戏就很自由很顺,他们一样有限制。关键是调整好心态,有些题材我知道是不能去动的。而说到地下电影,我个人是抱着肯定态度的,但我不会去做。不过我觉得现在有些做小电影的人心态不好,他们怀着一些个人目的,不太纯正……理想的环境应该是有各种电影存在,五花八门,百花齐放,而且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在我看来,我们的眼光应放得更远,一部好的国产影片应该在全球华人中都拥有市场。现在很多受欢迎的国产片带有地域性,即使得奖也不一定就怎样,因为其中包括一些另外的成分。”
“电影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很多电影人的激情之言。李欣呢?作为采访的结束语,记者请他给出“电影”在他心中占据的位置,他想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为电影做出牺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李欣档案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1届毕业生。一直活跃在摄影机旁,拥有近十年的商业广告拍摄经验。
1996年,处女作影片《谈情说爱》被邀角逐第44届圣塞巴斯帝安尤里卡传媒处女作奖,但因政府原因退出比赛;获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创新特别奖”。
2002年,影片《花眼》被誉为“中国新电影的开始”、“最先锋和前卫的中国电影”。获政府同意先后参加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官方选片)、2002年日本福冈电影节(竞赛)、2002年丹佛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2002年日内瓦国际电影节(国际单元竞赛)、2002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竞赛)等,并获2002年曼切斯特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
2003年4月,酝酿3年的新片《自娱自乐》进入紧张筹备阶段,主创人员正对剧本进行最后修改,并赴四川、云南等地采景。(//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