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科普迷障的心灵之眼--读瑞秋•卡森的“海之滨”

林益仁

标签:

(//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14日讯】

最近,天下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自然写作译本“海之滨”,是本相当值得用沈静的心灵阅读的好书。它的精彩不只在于作者对海岸生物的动态描述而已,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生命在亘古无常的时空变化里存在的价值所散发出的咏叹。

作者卡森女士,是当代环境运动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六○年代因为大胆披露科技对生态环境的戕害而有“末日先知”的称号。这本“海之滨”是她继“海风下”以及“周遭之海”等描述海洋的畅销自然写作之后的另一佳作。在写作的时序上,正是衔接她下一部(也是她短暂人生中最后一部)撼动国际社会的环保力作:“寂静的春天”的作品。

卡森在本书的行文之间透过对海岸生物的生动描述暗示了生命本身便是奇迹,超越人类有限的理解范围。科学虽然帮助我们理清某些生命现象的因果关系,但终究必须依赖文学的想像之笔将生命完整的表达。生命,与其让乐观的科学主义者宣称明确的因果,倒不如让凡夫谦卑地赞叹那种存在于不确定中的美感。作者在书末所言:“凝思丰富的海岸生命,教我们不安地感受到某种我们并不了解的宇宙真理……而在寻觅解答之际,我们也接近了生命本身的最高奥秘”,正是这个主题的最佳注脚。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最大的愉悦便是跟着卡森在海洋与陆地交接之处的岩岸(书中第三章标题,为“沿岸”显然是打字印刷的疏忽!)、沙滩以及珊瑚礁等不同海岸地形四处探奇。在她毫不含糊的纪实笔调下,美国大西洋岸的地质特色、巧妙穿插的基本海洋知识、以及在某些特殊感动下对亘古洪荒的咏叹,无不都显示了时间与空间在生命演进历程中的刻凿痕迹。

这种活生生的力道,配合上卡森让你感觉到她就在那里观察着、惊叹着的文学表达,正是一般科学凡事都简单化以及通则化的作法难望其项背的。在不同的海岸生态里,我们随着卡森观看着一个个海洋生物粉墨登场,这些生命像是“悉心护幼”的母藻钩虾、“充满坚强意志”的僧帽水母,以及“有容乃大”的海绵,都见证了生命在无情的时空巨流下挣扎生存的具体情境。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透过时、地与生物活动的彼此相融,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卡森在她的序言中会强调,这不是一本教我们辨识“这是骨螺”或“这是天使翼蛤”的野外指南手册而已!因为,这是一本必须用心与眼同时去观看的书。书中委婉地透露出卡森最为敬佩的德国人道主义者史怀哲的终极关怀:尊重生命。

可惜的是,国内的书商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这本书定位成介绍科学新知的“科普”作品。“科普”这个名称,至今在台湾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一般的科学家总是将这类书籍矮化成将“深奥的”科学“通俗化”的文类,而忽略了这些作品的背后实在有超乎科学的影响力以及视野。

具体来说,这种视野是一种针砭与反省社会文化处境的价值观。卡森终其一生反对科学的菁英主义,她在1952年国家书卷奖的演讲中提到:“许多人曾经语带惊讶地批评,科学的工作应该有更广大的通俗基础这个事实。……我们生活在科学的时代;然而我们却认为科学的知识只属于某一小群在孤立的实验室中、像拥有上帝旨意一般的人他们的特权。这不是真的,也不会是真的!”,她认为文学的想像视野与科学的经验研究之间没有主从的关系。反而,彼此应该是互补的!

这样的解读角度,帮助我们进一步弥合“海风下”、“周遭之海”以及“海之滨”这三本看似非常“科学”的自然写作,跟卡森晚年充满愤怒的预言口吻以及社会运动色彩极浓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彼此间乍看无法调和的知识鸿沟。坦白讲,这也是我在开始阅读此书时,心中的一大迷团。我的迷惑是:在“寂静的春天”写作之前,如果卡森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海洋生态学家,必须忠于科学家谨慎发言的立场,文学的笔调便只是用来介绍客观“科学知识”的“工具”而已!那么,怎么可能这样的立场在“寂静的春天”时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出现一种预言式煽情的写法呢?一个作者以及她写作风格的改变,怎么可能如此之大?

其实,正如我前段的描述,“海洋”三部曲虽然引经据典很有科学根据,但是背后的价值观:即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却是昭然可见的;另外,“寂静的春天”虽然预言的口吻十足,但是卡森在杀虫剂DDT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上所投入科学调查的精力,同样相当惊人!问题的解答在于,卡森一生的写作与对社会的关怀行动,其实并未拘泥于科学研究的狭窄行规。相反地,我们看到她对自然的价值观与信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她对科学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她能够在晚年以无比的勇气挑战当时人们与政府对科学与技术过度乐观的态度,而为环境运动开创崭新且激进的面貌。

从卡森的生涯回过头来诠释“海之滨”,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只是在于增进我们对海洋生物的“知识”而已!细心地品读,会发现更多卡森对自然的信念其实正有力地牵引着她描述海洋生物的方向,其中那种在谦卑的态度下随时透露出来的惊奇发现,是我觉得最引人入胜的!这样的解读,还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卡森在“寂静的春天”的写作中,会出现“末日”的意象?她在惊叹海洋生物百态时,隐约之间所透露出重回失乐园的喜悦?这些跟她虔诚的清教徒信仰又有何关联呢?这些都是阅读“海之滨”后,还可以继续追索的问题。

同样是自然写作家,史蒂芬•古德在他的新作“达文西的蛤蚌山丘与新教改革”中自承,他自己写作的企图,无非是在阐述不同思想家如何去思考“自然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想理路,而绝不是按图索骥地告诉读者自然的知识究竟是什么?这个说法放在本书的脉络里,卡森的目的或许也是邀请读者去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不只是这本书介绍了多少种海洋生物的知识。这样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对“科普”在台湾的推广有一番新的省思!

(环境资讯电子报)
【明心网】(//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摄影天地】阳光下的洋金凤
【摄影天地】逍遥自在的洋燕 太可爱了
【摄影天地】罕见的蓝耳翠鸟  悠游池塘边
美丽的蓝色公路 探访孤岛秘境基隆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