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月7日讯】 中国在没有“公学”以前,小孩子都是送到“私塾”里去读书。私塾里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内容就是诗词文章的基本功─对对子。从一个字开始,然后两个字、三个字,直到七个字。一个大文学家曾经回忆起他儿时在私塾里学对对子的情形。老师出“红花”让他对,他马上就对“绿桐”,结果头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调”,即平仄不协调。“红花”与“绿桐”在字面上是满好的一对,却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平仄”给招了打。
中国古代把字音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平声包括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二声)两个声调。因此现代汉语的四声没有囊括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其中的入声字在许多方言和现代普通话中已经被“消化”到其它各声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还保留了入声字以外,现代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入声的读法。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这里尽量把四声的问题放到一边,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声音的高和低)这两大范畴弄清楚就行了。
为着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对平仄作如下简单的规定:凡是现代汉语中读音声调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字,就算平声字,其余的就算仄声字。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断一个字的平仄了,即使对普通话声调不熟悉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标有普通话读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够了。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实地判断一下诗歌的平仄:
例1。
秋浦歌(李白) 平仄结构
白发三千丈, 平仄平平仄
离愁似个长。 平平仄仄平
不知明镜里, 仄平平仄仄
何处得秋霜。 平仄仄平平
例2。
绝句(杜甫) 平仄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观察一下这两首小诗的平仄结构,就可看出它们的第一、二两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两句也是一样;而第二和第三两句偶数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对”和“粘”在格律诗里的具体运用。
在格律诗的平仄结构中,关键的位置是在五言诗的第二、第四两个字和七言诗的第二、第四、第六三个字上。五言诗的第一、第三两个字和七言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字,无论它们本来安排的是平还是仄,作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更改,但关键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随意改变。把这个规律总结为通俗的口诀,那就是一般人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现在用这个口诀回头查一查两个例子中的小诗的平仄结构(只查二四六),就会发现,每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和第三、四两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两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两句诗在关键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说它们是相“对”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说它们是相“粘”的。这就是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中“对”和“粘”的几本含义。至于一首诗中哪些句要“对”、哪些句要“粘”,我们要到以后才能彻底解释清楚。现在读者不妨用上面讲到的概念作一点练习,积累一点感性的认识。
练习:仿照上面两例的样式,写出下面诗歌的平仄结构,并注意检查每两个相邻的句子,看它们是否相“对”或者相“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一次练习的参考答案: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改作长短句
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注1]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注1:“间”字声调和意义改变了)
另一改
黄河远上白云,[注2]
间一片孤城。
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注2:“黄河远,上白云,”意义又不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短句
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
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转自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