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风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学艺术里,便成了这种“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感叹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歌咏转瞬即逝的美景,凝视种种琐碎、微小的细节⋯⋯即使是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名将,留下的辞世诗也多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句子,像是:
治世一场宛如空中云烟,风流云散尽皆成空。(冷泉隆豊)
天王世世永存,纵然黄粱一梦,是梦是实皆不知,醒来惟见,一隙晨光照尘世。(三浦义意)
终彻悟胜败不过朝露电光,一逝而过。(大内义隆)
夏梦无常一世名,杜宇凄鸣上云霄。(柴田胜家)
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波浪般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豊臣秀吉)
……
悲观、乐观,原是有境界之分:第一层是生活层面,面对具体事情时。悲观者容易沮丧、担忧,对很多事情放不下,常常被负面情绪控制,而乐观之人操心较少,随遇而安,对自己对他人常常抱有信心。
第二层是精神层面,对生命、世界都有更深刻的思考,不限于一时一事。此时的悲观是由于体悟到生命的脆弱,对人生感到不确定,许多疑问得不到解答,从而陷入一种迷茫与苦闷之中;与此相对的乐观则是一种正面应对变故的态度:既然“无常”即是“常”,不如好好珍惜那些瞬逝之物,看淡得失成败,活得尽兴、充实就是意义所在。吉田兼好说“平日里,有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不要再想去拥有什么”,大抵如是。
在我看来,如今为世人所尊敬日本人的冷静、理性、克制、忍让,也是这一境界的体现。不是徒然伤悲,不是汲汲营营于身外之物却突然失去了一切的那种伤痛,而是一直明白生老病死的必然,知道苦厄终会到来,或早或晚。正因为有这种悲观作底子,历经重创的人们仍会对“活下来了”感到万幸,继续带着惜福、感恩的心努力活下去。
悲观和乐观,从来不是绝对对立的,正如痛苦往往成为开悟的源泉,从悲境苦境中也会生出积极的态度。就像失去亲人、背井离乡的灾民们,仍会默默地遵守秩序与文明,抑制悲伤、互相鼓励,这种坚忍自持就是最有力的乐观。很多国人也许会把这视为“人定胜天”的斗志,可事实上,人应该战胜的不是“天”,而是自己,战胜心中的忧伤、恐惧、怨恨、无力,顺应天命。《小窗幽记》里有一条写道:“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隘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密勒日巴尊者曾在历劫之后悟道:“轮回的一切法,成者终将坏,聚者终将散,生者终将死,爱者终将离。”在有些人眼里,这或许是臣服于宿命的悲观,但事实是,只有了悟这一点,人才有可能从眼前的得失聚散中超脱出来,达观处世。所以悲观、乐观的第三层次,也可以叫做“信念”“信仰”层面。在这一境界中,悲观、乐观已不囿于一人、一生,更广阔也更完整。悲与乐并不对立,而是彼此融合的一体两面。悲观,是为世界、众生感到忧心,眼见人们在无边苦海中载沉载浮,不知何时才能靠岸⋯⋯而乐观,是对世间种种苦乐已无牵挂,心中有信、有爱、有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选择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在灾厄来临时,才是真正的考验。看着灾害肆虐的画面,想到艰难生活的人们,我常常难过流泪。同时也更清楚地感到,拥有不变的信念与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看到一句话,来自某位仙台网友:
“暗すぎて今までに见たことないくらい星が绮丽だよ。仙台のみんな、上を向くんだ!”(天空太暗了,星星前所未有的美丽。仙台的诸君,请抬起头!)
始终相信,在最黑暗的地方,会生出最璀璨的光明。@#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