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贪得无厌vs.适可而止

人气 279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4年09月06日讯】当前的地球,饱受天灾蹂躏,而气候变迁,金融风暴频仍、经济萧条的阴影挥之下去,都与各国几十年来追求高经济成长率息息相关,在“欲望无穷”引导下,衍生出贪念、自私的膨胀。世人应早日寻回“节约”“适可而止”“小就是美”“富而有德”“富而好礼”,以及“诚信”等基本美德,否则“毁灭”并非危言耸听呢!

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人几乎都寄望经济复苏,更祈祷风暴不再来,而各国政府也都不约而同祭出宽松货币政策来拉拔经济,依然在追求高经济成长率。除了成长率低落外,失业率高和工资停滞,以及M型社会1%高所得vs. 99%低所得现象更让世间人“闷”到爆。此外,天灾人祸也压得世间人喘不过气来。

经济成长没带幸福来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成长会停滞?经济成长是否让人幸福?我们都知道,“经济”也者“经国济民”也!让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济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表示,又该如何满足?经济成长率高是否就能让人民幸福快乐?

不可否认的,食衣住行育乐的物质生活要有起码的满足才有幸福感觉,因而GDP(国内生产毛额,经济成长率的计算基础资料)与幸福有关,但并非“绝对性”关系,GDP高或经济成长率高的国家或地区,其人民的幸福并非名列前茅。就当前中国GDP已是全球第二、经济成长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国人民的幸福度却不高,以及先进发达国家的GDP高、物质生活水准高,却不如不丹、万那杜等等穷小国的幸福度,已可知其一斑。

二次大战以来,追求经济成长就蔚为风潮,目的就是要让世人更幸福,于是GNP(国民生产毛额)、GDP就成为各国政府政策追求的标的。虽然从一开始,GDP等国民所得指标存在重大缺失就受到质疑,而世人也早知GDP并非衡量生活品质或幸福的好指标,也一直都在寻求较佳指标。最受瞩目的是,2008年3月间,法国总统征召史蒂格里兹(J. E. Stiglitz)和圣恩(Amatya Kumar Sen)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着手研拟一套生活品质指数,以作为改革法国体制的依据。

正如史蒂格里兹所言,长久以来经济学家咸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质的好评量法。换个角度说,政府将施政焦点放在提升生活物质水准与财富并不够,幸福的驱动力在于连接起个人与制度、社会的信赖程度,“比如,贪污低的国家幸福指数也最高”。决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还包括,社会团结、高出生率、低失业率、高收入与贫富差距低、政治自由等。

“幸福指数”难反映幸福

不过,迄今GDP和经济成长率的地位还是屹立不摇、还是国际间最通用,主因就在找不到“更理想”的指标,即便编制“幸福指数”已成世界潮流,台湾也在2013年8月底出炉“国民幸福指数”。但百家争鸣的幸福指标,彼此间幸福名次千差万别,而谁都标榜自家正确。台湾官方的幸福指数一发布全台一片哗然,受到无情的嘲讽和挞伐,而同时公布的中华征信所之民间版幸福指数,其结果大异其趣且较被台湾人民接受。由此可见幸福指数的编制并不简单。问题是:还要继续使用GDP和经济成长指标吗?

如今已知经济成长和幸福并非正相关,就应该持续寻找世间人共识的幸福指标,这本2012年出版的《多少才满足?》(How Much is Enough?—The Love of Money and the Case for the Good Life)指引了一条明路。Robert Skidelsky和Edward Skidelsky父子作者俩明确指出,“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better life)当目标比较好,而美好生活则可由“健康”“友谊”“尊重”“闲暇”“安全”“个性”,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七个元素组合而成。

本书以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J. M. Keynes)做为开场。凯因斯在1930年预测,未来的一百年里,人均所得将稳定成长,人们的基本需求将获得满足,且没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很明显地,他是错的:事实显示,虽然所得如他所预测增加,但我们的欲望扩张也同样快速,而且我们持续长时间工作。作者们首先解释凯因斯为何错了,接着说明经济学是一种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学。

作者们对美好生活这概念,上溯亚里斯多德、下探现今,指出现代生活远远背离了理想典型。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单一指标可反映人类的进步,不论是GDP或“快乐”,因此提出构成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最后,他们提出某些根本的经济政策,用以帮助我们满足他们所找出的真正人类需求。有必要特别提醒的是,作者强调这些政策只是方向指标,不是立法蓝图,是家长式的建议,但没强制性,是为了推动社会迈向美好生活,而不是强迫社会吞下去。言下之意,立法者不要见猎心喜,强制立法、强制执行,否则很可能导致“爱之适足以害之”“到地狱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铺成的”恶果,也就是说,是要世间人自己觉悟,自动自发约束自己欲望、减低广告,并发挥自助、互助美德。

经济成长应“适可而止”、唤回节俭美德

本书明确揭示,持续追求成长不能作为长期目标,因为经济成长不但没让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达成,反而造成破坏,例如失业严重奢言安全,人人为近敌怎可能彼此尊重,工时不减和忙碌不已怎有闲暇等等,作者在第六章详述了这些与美好生活反其道而行的现实。总而言之,这些与美好生活背道而驰的事实,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伦理道德败坏所引起。

对照当前多灾多难的地球,饱受天灾蹂躏,而气候变迁,金融风暴频仍、经济萧条大恐慌的阴影挥之下去,都与各国几十年来追求高经济成长率息息相关,在“欲望无穷”引导下,衍生出贪念、自私的膨胀,而“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已成为座右铭,魔性长佛性消的人心沈沦、道德败坏,正引领人类走向毁灭。除非世人早日寻回“节约”“适可而止”“小就是美”“富而有德”“富而好礼”,以及“诚信”等基本美德,否则“毁灭”并非危言耸听呢!而“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正可提供现代人思索“返本归真”的启示。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深读”,而其深入浅出的内容,一般人可以“浅读”。在此世道炎凉、天灾人祸频仍的时刻,本书不只是清凉剂,甚至可作为救命书呢!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生命因为有爱而发光
刘正义:经济成长vs.国民幸福
慕一鸣:节俭是一种美德
金钱=成功? 台财富管理专家:心灵富足更幸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