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论语》说(41):礼之本?大哉问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制图)
【字号】    
   标签: tags: , ,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四》)

【注释】

林放:鲁人,一说他是孔子弟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

:一治也,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一说弛,铺张,《尔雅‧释诂》:“弛,易也”;一说和易。

【讨论】

本章进承上章。上章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章就回答林放问的“礼之本”问题,说:“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

孔子的回答令人叫绝。“礼之本”是大很大、很高深的问题,现在的人可以写一本学术专著,但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具体,叫人一听就懂,可以着手去做。

本章有几个地方需要仔细琢磨。第一个,孔子称林放的问题(“礼之本”)为“大哉问”。 林放问的不是花花果果、枝枝叶叶,而是根、是本,或许他也觉得当时的礼已经太琐屑、浮夸而无真情实感。孔子称赞他问得好,问到点子上了。礼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在人的内心,在真情真意,在仁心。

第二个,春秋时礼有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但孔子只以丧礼举了一个例子。祭为五礼之首,为什么这里没讲?因为祭礼很高深,在当时也很敏感,不好谈。本篇的第十章、第十一章专门提到祭礼,孔子都回避了。而人人都要养生送死,最是人真情流露之际,所以孔子以丧礼为例,包括了其它礼。

第三个,孔子很讲“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奢与过俭都不符合礼;但孔子针对当时的乱象(礼仪徒具形式之偏),也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这里宁可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也要端正学生们的认知。《礼记‧檀弓上》有这么一段话,可与本章互参:“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周易‧小过》也说:“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张居正教小皇帝时,将本章说得透彻:最初,礼是本性流露,这叫本质。先王以为太简、太直,为此制作了许多礼节,这叫作文。文质得中,乃礼之全体,到后来习俗日侈,却只在仪文节度上究心,而制礼之初意,荡然无存矣。然则今之礼者,与其趋尚繁华,而流为奢侈,宁可敦崇朴素,而失于俭啬。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盖徒戚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自率其天性之真,是即本之所在也。

盖天下事物,每自质而趋文。而世之将衰,必多文而灭质。而孔子欲矫之以合于中,是为救世也。读本章,要善体孔子之心。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本人是宽容、平和的,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强制,不强求一致。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也并没把“道不同”的人视为敌人,仅仅“不相为谋”罢了,并没有排斥异己。
  • 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自我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做事的准则。
  • 子张之问干禄,可以说是孔子教学的要点之一。孔子这段话有三个要点。首先,要多闻多见,即博学;其次,要阙疑阙殆,即审慎、精择;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约。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禄将不求而自至。
  • 孔子尊贤容众,并不主张除恶务尽。事实上,善恶相对,是人世常态,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没有小人、恶人,对小人、恶人也要给条活路。孔子建议举用正直之人,置之于邪枉人之上,则邪枉之人也能化为直,而不是说废置邪枉之人。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本次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是为礼乐文明。所谓“六代乐舞”,一般指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汤《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禅让得天下,故称文舞,表演者手持乐器与雉鸡尾羽;后两代,因靠武力夺天下,故称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鲁国文化最盛,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华俱在宫廷。然而,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鲁,许多文化精华得以保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