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谈

《论语》说(40):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编次以“仁”为中心。(Shutterstock)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三》)

【讨论】

鲁国季氏、三家,以大夫而用天子礼仪,是僭越,破坏礼的。在前两章的痛斥、讽刺之后,本章既可视为孔子继续质问僭礼乐者,亦可视为孔子对礼的一个概括性阐释:“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呀!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呀!”也就是说,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

《礼记‧儒行》也讲:“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礼乐所以饰仁,故惟仁者能行礼乐。”以此而论,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绝不能起到“礼主敬、乐主和”的作用,不过是满足于骄傲之心、耳目之娱罢了,对其本身有百害而无一利。愚昧至此,可惜呀!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仁是什么?从某个方面讲,就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这是孔门教学的真髓。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谓得此三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仁”怎么表达出来?这就离不开礼乐了。仁心蕴蓄于内,礼乐表达于外,相应相和,正所谓“先王之道斯为美”。

如果仁心俱在,礼虽随时而变,如夏、商、周相继,亦皆为礼乐文明也。反过来讲,没有仁心,虽礼乐犹在,亦不过虚文也,并且不能长存,而终灭绝。

本章为八佾篇第三章,也是点睛之笔,把全篇推到最高潮,并与第二篇(为政篇)相沟通。在为政篇,孔子讲“为政以德”,并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推崇礼乐治国。

然春秋以降,礼坏乐崩,回到周礼的时代已无可能,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高蹈兴“仁”,给人心确立一个基准,让礼乐虽随时演变而不失其内核,无论人存人亡政举政息都有其镜鉴,用心良苦也。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