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再认识“通膨”“通缩”“滞胀”

人气 361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4年08月29日讯】一年多以来,关于美国经济是否会衰退众说纷纭、沸沸扬扬,而“通货膨胀”是否受到抑制也一直受到关切。

其实在2020年“中共病毒”(新冠、武汉肺炎)传开之后,全球掀起阵阵“抢购”物资热潮,而各国也不约而同祭出“大撒币”政策来因应经济不景气。这景象反映出,世人一方面担心“通货膨胀”梦魇是否又会来到;另一方面,也极度担心经济衰退的局面,或“通货紧缩”会不会出现或者两者竟然同时存在而落入“滞胀”悲惨下场。

大体而言,自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恐慌和1940年代总体经济学兴起以来,“通货膨胀”(inflation,简称通膨)和“通货紧缩”(deflation,简称通缩)这两个专词就被世人谨记在心头,而且有着谈虎色变的感觉。1970年代之后,又有“停滞性膨胀”(stagflation,简称滞胀)这个更令人心惊的新词出现。

由于通膨让我们手中的钱“变薄了”,亦即购买力下跌了,不但像被课税了一样,而且程度更惨。换句话说,通膨是百物齐涨,且涨幅颇大,时间也拉得很长,也可以说是“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物品”,所以已故的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利曼(Milton Friedman)就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通膨”是一种货币现象

顾名思义,通缩是通膨的相反现象,既然通膨是众多物品的价格都大幅上涨,以致人民拥有的钱变薄、变少了,那么,通缩不就是万物价格一起大跌,人民手中的钱变厚、变多了,购买力变强了,不是好事一桩吗?为什么有人——尤其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会有“通缩比通膨更可怕”的说法和警语呢?原来他们认为“物品价格之所以下跌,是因为没有买气”,也就是“物品的供给太多,而需求太少,甚至是没有需求”。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经济不景气,甚至萧条了。既然东西卖不出去,厂商或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甚至关门大吉,那么,少用工人或减少工时,甚至遣散工人也就随之而来,于是失业者增加,手中没钱的人愈来愈多,生活过不去、没饭吃的人塞满街头,社会问题会愈来愈严重。所以,通缩不是很可怕吗?比起通膨不是更严重吗?

1929年美国华尔街大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大恐慌,就被当作通缩的典型案例,那时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凄惨的情况时常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出现。当时的物价极低,市场中“供给大于需求”,庞大的“超额供给”在价格大跌下仍然无法消失。就在大家无计可施时,救世主出现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把超额供给解读为需求不足,认为要以提高需求来解决,但因市场上没有需求,于是要“创造”需求,而且还要是“有效需求”,也就是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真需求”。

那么,谁有此本领呢?答案是政府。怎么创造需求呢?很简单:撒钱。由于政府独占且可操控印钞机,只要多印钞票发给失业、没钱的人民就可以了。不过,有人就以“挖洞理论”来嘲讽这种政策。

在一片空地上,政府官员要失业者排队,官员准备一支挖土用的铲子,要第一位失业者拿铲子在地上挖一个洞,官员给钱当作工作报酬;第二位失业者再拿同一支铲子将挖出的土再填回去,填完后拿了钱当作报酬;第三位失业者用铲子将填回去的土再挖出来,也领了工作报酬;第四位又将土填回去……就这样,在一块土地上挖挖填填就创造了无数的工作机会,于是失业者减少了,人民口袋有钱可以去买东西了,需求也就创造出来了。不要说这是天方夜谭,多年前台湾发行的消费券、马路上时常挖挖补补、众多的“蚊子馆”建设,以及“鬼城”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措施。

政府创造需求是骗术

由于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被认为是实施凯因斯“创造需求”理论而有效解决的,政府施用货币财经政策就被视为救经济、拼经济的良方,但这些政策说穿了就是印钞票、撒钱,迄今各国都普遍采用。为了方便政府采用政策,总体经济理论愈来愈蓬勃发展,而1940年代创造出的国民所得会计帐,以及物价、失业、利率、通膨等指标纷纷出现,政府的印钞方式如今更以“量化宽松”(QE)这个名词出现,所用的技巧更为隐密。不论如何,结果就是大量印钞票,而且有些鼎鼎大名的经济学者还将通膨看成好现象,并发明2%通膨指标作为政策依据。可以说,现今对通膨的看法已不都认为不好,但对通缩则视为毒蛇猛兽。

2010年出版的畅销书《为什么经济会搞砸》(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就这么写着:“今日经济学领域最大的‘胜利’,莫过于把通货紧缩贬为一文不值(并让人们普遍接受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学家和政客来说,通货紧缩长时间价格全面下跌对经济的冲击,就如同得了鼠疫般可怕。通常政府一嗅到紧缩的气味,当下就会立法把价格拉回来。”

其实,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通缩)是不是因政府施用凯因斯“创造有效需求”政策而解决,仍有大争议。有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才导致超额供给消失,或者是人民在时间过程中自我调适而解决的,毕竟“生命会自我找寻出路”呀!

撇开这些争议不谈,就当时供给大过剩这件事来看,要问的应是:为何生产者——而且是“众多”各类物品的生产者——会这么有志一同地过量生产是?被什么讯息诱惑?合理的推测是:他们预期市场的需求热络,也就是当时市场价格高涨,而该“高价”其实是货币供给过多引发投机炒作的金融泡沫,有人称之为“假性需求”,是海市蜃楼现象。在争先恐后增产并竞用人力、炒高工资下,以高成本生产出的产品上市后,竟发现需求相对少,甚至没有需求,于是在市场机能运作下,竞相调低价格。由于有些产品根本就没人要,就算想免费送也乏人问津,甚至还得生产者雇人将之清理掉,导致价格变成“负”的,该产品跟垃圾没两样。而那些还有人要的产品在价格下跌后,就会吸引原本有些钱(储蓄来的)但高价时买不起的人进场购买,在价格灵活调降下,超额供给就消失了。

这就是说,当通缩出现时,若让市场自由运作,那些平时有储蓄的“好人”就有“便宜货”可买,甚至于还能买到房子呢!但在将通缩和不景气视为等同的坏现象之下,政府采用纾困与创造需求的金融财经政策,让价格无法下跌,超额供给也就无法消除,中产阶级低薪者也将永远是无壳蜗牛族。

在政府大撒币的时刻,或者维系着“高价”的局面,但由于实质所得、实质工资的停滞,以致于就业和生产依然无法提升,于是经济停滞和物价高并存的局面就出现,这也就是“滞胀”的场景也,究其实,是政府不当的刺激政策造成的。

一本“通膨”“通缩”解谜书

以上的分析是不符合当代主流总体经济理论的,由于总体经济复杂,且数学模型难懂,一般人视为畏途,于是政府结合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理论、模型、指标、数据等等唬弄,让人们迷惑,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只能服从权威并受政府政策摆布。实在需要有正义感的能人来拆穿骗局,揭开迷雾,而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庶民都能明白。有“新兴市场教父”称呼的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似乎就是这样的人。

他撰写的这本2019年出版的《通膨的真相》(The Inflation Myth and The Wonderful World of Deflation),就为一般庶民破解总体经济谜团。他由“通膨”这个最常听见的名词切入,透视货币供给、物价涨跌、利率升降背后,大家误解最深的经济现象。全书分为十章,除前言和结论外,第二章简述历史上的通膨,第三章解析通膨数字的重要性,第四章再揭示“通膨是什么”,第五章讲述恶性通膨,第六章介绍货币供给与通膨的关系,第七章告诉我们通膨是如何衡量出来的,第八章揭穿通膨如何被控制与操弄,第九章为我们陈述“通缩的美好世界”。

这是一本相对通俗的书,让我们明白通膨和通缩的真相,也可明白政府不当政策的可怕后果,或者就不会再被某些专家学者和官僚糊弄了!近五年之后的今日,再次将之推介!!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吴惠林:原来“通货紧缩”是好事
【财经话题】不可低估通胀和高估滞胀风险
吴惠林: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
中国通缩警报频响 分析: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