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蜀忆事(34)时来运转(中)
张局长嘱咐我,到玉门火车站后就给局里打电话。我下了火车来到候车室时,天还没有大亮,估计局里还没有人上班,就坐下来烤火。坐了半个多钟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给石油局干部科打了一个电话过去,不料那头居然有人接了。
干部科的人在电话中得知我是四川来的应聘教师,显得非常热情。他叫我哪里都不要去,就在候车室等着,他们马上派车来接。
我老老实实坐在候车室里,大约过了半个多钟头,一辆草绿色吉普车风尘仆仆地开到了站台门前。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从车上下来,径直走进候车室找到我,把我领到吉普车上。
我从小长到这么大,虽然不是第一次坐汽车,但坐的都是敞蓬货车和大客车。这种吉普车只看见县长和书记坐过,现在自己居然能坐上这么高贵的小车,真像在做梦一样。
坐在车上,那个把我领上车的人才自我介绍说,他姓何,四川南充人,干部科科长,我们都是四川老乡。经他这么一介绍,我像千里之外遇到亲人一样,高兴得一口一个何科长地叫。
西北大地,阔大而荒凉,公路两旁到处是沙滩和荒丘。吉普车跑得比火车还快,路边的景物一掠而过,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们就到了石油局招待所。
何科长把我带到一间干净暖和的客房,里面窗明几净,温暖如春。尽管外面天寒地冻,室内却只能穿一件毛衣。我坐下不久,服务员就给我送来了菜票和饭票,没收我一分钱和一两粮票。
何科长对我说:“玉门和四川气候不一样,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刚来还不适应。你先休息几天,等适应了再说。”
从此我就在招待所住下来,吃了睡,睡了吃,成天无所事事,无聊就在招待所报架上看报纸。这样白吃白住了一个星期,还不见何科长给我安排工作,就自己找到干部科去,要求工作。
何科长说:“不忙不忙,你再休息几天,等适应了再说。”
我又回到招待所待了两天,实在待不下去下,就又到办公室去找他分配工作。
何科长给我派了个专车,他当向导,陪我去石油局的下属单位了解情况。他告诉我说,“只要你觉得哪一个单位好,要留在那里工作,我就给你开介绍。”
玉门石油局是个厅级局,下面有七八个处级单位。
我最先去的单位是石油局报社。可能是何科长事先打了招呼,我们的小车刚在报社门前停下来,报社社长和主编就迎出来和我握手。他们带着我先后参观了编辑室、排版室和印刷室,然后回到办公室详细介绍报社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情况。
记者工作很悠闲,无具体上班时间,天天骑着摩托车往下面跑。我本想来当记者,可是自己不会骑摩托车,玉门的冬天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吐出的口水还没落地上就结成了冰,我没这个勇气。
做编辑工作还不错,成天待在室内,不怕天寒地冻,每周编排二期报纸,工作比较轻松,我倾向当编辑。
离开报社,我们又驱车去子弟中学。校长书记都等在办公室,他们热情介绍了学校的规模、班级、生员和师资等情况,劝我到他们学校去工作。
我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师范教书,没有升学压力,工作比较轻松。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陈明勋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哪是教书,是在教学生做题。”我讲课总爱根据主旨进行联想发挥,天上地下满天飞,对中学教学不太适应,就回答他们“考虑考虑”。
离开子中,下午又开车去杌械厂和炼油厂。所到之处都受到那里领导的热烈欢迎和真诚挽留。他们都希望我留下来在他们单位工作,我不能说愿意,也不能说不愿意,一概回答“考虑考虑”。
何科长一直陪在我身边,一句话也不说,只听各单位的领导和我谈话。
这样跑了一天,还只是跑了几个单位,下午五点多钟就回到招待所休息。
第二天上午,我们开车去地调处。这里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地质学院毕业的。我们刚到办公室坐下不久,门口就围上来五六个年轻姑娘,叽叽喳喳地对他们的领导说:“张处长,听说给我们处分了个大学生来,不要忘了跟我们介绍个对象哟!”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感到非常吃惊,我被她们直率大胆、敢想敢说的性格所折服。可惜的是,我已是有家室的人,太令她们失望了。
我不是学地质勘探的,等地调处长介绍完情况后,就明确表示不适合在他们单位工作。
离开地调处,我们又前往玉门石油技校。这里的建筑高大宏伟,教学大楼有四层高,矗立在玉门市的前面,前往玉门的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技校校长姓童,高大的个子,油黑的脸膛,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他站在校门口,我一下车,他就迎上前说:“赵老师,欢迎到我们学校来工作。”
他没有让我们先去办公室介绍情况,而是领着我一路参观学校布局设施建筑。
这所学校虽然是中专,但教学设施一点也不亚于四川一所普通大专学校。教室非常宽大,实验设备应有尽有,教师两个人一间办公室,打扫清洁和倒茶送水都有专人负责。学校占地面积两百多亩,操场特别大,就像一个大广场。
但真正打动我,让我下定决心留下的却是回到办公室后童校长说的那番话。
他说:“赵老师,我真诚地希望你到我们学校工作。你原来是中专教师,我们学校也是部属中专,完全可以对口。听说你的子女多,家庭负担重,我们学校最适合你这种情况。我们学校是处级单位,有专门的车队去全国各地采购粮油副食。鸡蛋、花生、黄豆、面粉等食品都是作为补贴分给教职工。你在我们学校,保证你一家人吃饭都不用发愁。”
童校长的话完全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的家乡很穷,别说他人,我活了三十年连花生米都没有吃够一次。鸡蛋对我来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两个。平常,鸡蛋都是拿到集市卖了换油盐酱醋。
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我连做梦都没有梦见过。还再犹豫什么呢?我对何科长说:“就把我分到技校吧。”
待续@
责任编辑:谢云婷
点阅【红蜀忆事】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