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和《红楼梦》(四)
曹寅给康熙皇帝的密奏,兢兢业业三十年,每一份奏折里,会详尽地附上自己所在地界当时月份的晴雨录,三十年间从无间断。
织造府的密奏,是康熙皇帝在地方公报奏章之外,更详尽的、全方位、360度无死角了解当地民生的一个渠道。在密奏里,曹寅详细地向皇帝奏报江南地界发生的诉讼不决,初夏天灾,大雨倾盆、雨水淹了庄稼,或者旱情持久、地方的米价涨了。不止是汇报,他更具有机敏的策略能力,曹寅在皇帝身边伴读多年,练就了一身解决实际问题的办差能力。
譬如,金陵灾年缺粮,市面上米价太贵,曹寅的解决方法是,从湖广粮库里调米过来,大量地调用,但调配过来的米,不能一股脑儿地通通发到市面上,有多少发多少,而是有的放矢,按需分配。与此同时,且得留一只眼睛,盯着本地的商户,抑制商户抬高米价赚黑心钱,影响平民生计,造成人心动荡。
曹寅在处理事情的同时,详尽缜密地写成折子呈给皇上。这职权范围,是一个专门负责丝绸布料的织造的职责吗?康熙年间的曹寅,在江南地界的实际权限、干涉范围,甚至高于两江总督的权限。换而言之,因为曹寅,康熙皇帝对江南地界,才真正地了如指掌。
《国朝耆献类征》这本书,是晚清时的一本人物传记,收集了有清一朝的风流人物——名臣、宰辅、贤臣、谏官、义人、高士等等,在史书本纪上有记载的,有德行的,值得流传后世的,都征集抄录过来。在这一本书里,《耆献类征》卷一六四《陈鹏年传》,记载了康熙年间的名臣陈鹏年的事迹,其中也讲述了同时代同在江宁为官的曹寅:
乙酉,上南巡。总督集有司议供张,欲于丁粮耗羡加三分。有司皆慑服,唯唯;独鹏年不服,否否。总督怏怏。议虽寝,则欲抉去鹏年矣。无何,车驾由龙潭幸江宁。行宫草创,欲抉去之者因以是激上怒,时故庶人(废太子)从幸,更怒,欲杀鹏年。车驾至江宁,驻跸织造府。一日,织造幼子嬉而过于庭;上以其无知也,曰:“儿知江宁有好官乎?”曰:“知有陈鹏年。”时有致政大学士张英来朝,上于是欲征于国老之有知,以验孩提之无知,使人问鹏年,英称其贤;而英则庶人(指胤礽)之所傅。上乃谓庶人曰:“尔师傅贤之,如何杀之?”庶人犹欲杀之,织造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当是时,苏州织造李某伏寅后,见寅血被额,恐触上怒,阴曳其衣警之;寅怒而顾之曰:“云何也?”复叩头,阶有声。竟得请。出,巡抚宋荦逆之曰:“君不愧朱云折槛矣!”
康熙四十四年,皇帝南巡,路过江宁,再次驻跸在曹府。当时的地方总督,参了江宁知府陈鹏年一本,说这个知府对圣驾不恭。陪康熙南巡的太子(被两立两废的废太子胤礽)为之震怒,要杀了陈鹏年。
皇帝在曹家,何等的禁卫森严。然而,曹家有个幼小的孩童不知人事,也不知道回避圣驾,在庭前跑闹嬉戏,自己玩得挺高兴。根据年龄推算,这个孩子应该是曹雪芹父亲那一辈的人,可见当时江宁织造府的气象,还是很旺相的。康熙皇帝看那孩子有趣,就问那个孩子:儿知江宁有好官乎?
那个孩子也不怯生,跟康熙有问有答,聊得很投机。小孩说:知道呀,江宁有个陈鹏年,是个好官。那时大学士张英来见驾,康熙皇帝就顺口问张英,陈鹏年这个人怎么样?张英也表示,陈鹏年是个好官。因为大学士张英是太子的师傅,皇帝就反过来劝慰太子,既然你老师都说陈鹏年是个好官,那你就不要动怒了,给地方百姓留个好官吧。那太子表示:不行!一码归一码,敢对我皇阿玛不恭敬,杀了这狂悖之徒,是我做儿子的孝道。
曹寅呢,见状,赶紧跪下来,为这陈知府的脑袋不离脖子一事,向皇帝和太子叩头求情,磕得那玉石台阶都嗡嗡作响,把额头都磕破流血了。他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当时也在一旁立伺圣驾。一见这架势,曹寅磕头太投入,怕因此触怒太子,就跟他背后,悄没声儿,伸手拽他衣服,示意他别磕那么使劲了。曹寅是个实诚人,一脸懵地转头问舅哥:你干嘛呢?干嘛拽我衣服呀。
咱们今天看前朝这一则史料,是不是很热闹?一点都不亚于我们追清宫剧。这则史料里头,有圣祖皇帝和他的近臣曹寅、李煦,还有咱们清宫戏永恒的男配角——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也在其中表达了他的个性和脾气。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胸怀和心境,跃然纸上。呵呵,这么一论,历史是不是并不遥远,而是很有亲切感? 历史并非故纸往事,而是具备着真实的温度,和可以感知、可以代入的故事。
曹寅为了保住陈鹏年,舍命向皇帝和太子磕头求情。那陈知府呢,也就安然无恙,躲过了杀头一劫,好几本史书不约而同地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曹寅的有口皆碑。而且,史书都说了,这陈知府在官场上和曹寅是有过节的,两人根本不是一路的,由此,我们可以一窥曹寅,为人做官,有原则有气度,在地方有口皆碑,很得人心,方得留名青史。@◇
点阅【细说红楼】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