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胶入人体 毒性增 致病风险高
“微塑胶”污染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有研究指出,微塑胶进入人体后,会增加心肌梗塞、中风或死亡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容易摄入微塑胶呢?
美国病毒学专家林晓旭博士在新唐人《健康1+1》节目中讲解什么是“微塑胶”和“纳米(奈米)塑胶”,以及如何减少机会接触它们。
微塑胶的来源
林晓旭说,生活中常见的塑胶产品都会释放出微塑胶,例如化学纤维纺织品脱落的纤维碎片、磨损的轮胎产生的粉尘。即使是看似光滑的塑胶水樽(水壶),在洗刷的过程中也会有微塑胶脱落。
在自然界中,阳光、紫外线会不断将塑胶降解成更小的微粒。纺织品、卫生用品、瓶子、袋子、工厂排放的颗粒、轮胎灰尘、渔网等都是微塑胶的来源,部分被人类和其他动物吃入体内,部分于大海和泥土里沉积和破碎。贝壳类、小鱼、小虾等海洋生物由于比较靠近海岸,特别容易吸收微塑胶。
林晓旭强调,产生微塑胶的最大问题是工业排放的废物和废水,如果没有处理干净,对环境的伤害很大。因此,在排放工厂废水之前,必须透过筛选、除砂、沉淀、生物反应、氯消毒、紫外线、膜技术等程序去除逾九成微塑胶,但无法百分之百消除。大自然环境若要彻底降解微塑胶,可能要花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微塑胶对健康的祸害
微塑胶最常通过饮食经口腔进入人体,而纳米塑胶会经呼吸道被人体吸入。除了直接刺激人体黏膜之外,微塑胶还会携带环境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入人体。
林晓旭说:“如果吃下有毒的东西,人们说赶紧洗胃就好,但微塑胶是很小很小的颗粒,黏附在胃的表面,洗胃也不一定洗得掉,需要人体慢慢将它清理出去,也就是说增加了人体的负担。”
发现,微塑胶在经过自然界中的紫外线照射、微生物降解之后,变得更加具有吸附能力,各种环境污染物可以在微塑胶表面形成复合物,对生物产生更大毒性。
作为重金属和病原体载体的微塑胶进入人体,便会表现出多种毒性。发现,食物中的微塑胶大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体外,然而小部分会在肠道中停留数日,引起肠道损伤和发炎,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少量微塑胶也会被吸收到肠道细胞、进入血液中,日积月累,对全身器官、系统造成损害。肝脏、肾脏、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微塑胶的影响,尤其是纳米塑胶有更强的神经毒性。对于呼吸系统来说,吸入大量微塑胶会导致肺部纤维化,进而引发呼吸衰竭。
今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一篇,其中发现颈动脉斑块中大多含有微塑胶。有257名患有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加入了研究,年龄介乎18岁至75岁。在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研究人员检测了切除的颈动脉斑块,有150人(58.4%)检测到聚乙烯,31人(12.1%)检测到聚氯乙烯。在电子显微镜下,斑块的巨噬细胞含有可见的异物颗粒,其边缘呈锯齿状,某些颗粒更含有氯。研究指出,检测到身体有微塑胶的患者发生心肌梗塞、中风或死亡的概率是没有微塑胶人士的4.5倍。
美国会关注微塑胶问题
今年2月27日,美国联邦参议院环境及工务委员会召开了一个关于水中微塑胶的。从事微塑胶和塑胶污染研究已近十年的指出:微塑胶颗粒存在于人类的心脏、胎盘和肺组织中,并且在人体血液中循环。她还指出,微塑胶对海洋和陆上生物有害,包括减慢生长、改变行为模式、生殖紊乱等,特别对哺乳类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她形容,塑胶污染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亦是全球“最昂贵”的问题之一,因为这项污染对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造成每年130亿美元经济损失。2018年,在美国,与塑胶等化学物质有关的医疗费用,估计高达2,490亿美元。
怎样避免摄入微塑胶?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摄入微塑胶?林晓旭提议:
1. 使用干净的玻璃器皿,减少使用塑胶容器
2. 勤洗手。使用手套之后,尤其要洗手,因为塑胶手套内层的塑胶成分可能通过摩擦沾染到手上。
3. 避免使用含微塑胶的化妆品。磨砂膏中的微珠、彩妆中的亮粉都有可能属于微塑胶。
4. 若工作环境接触到化学成分,应穿实验工作服,不要穿化学纤维衣服,因为化学纤维更容易吸附微塑胶。@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周侃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