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价值感(三)

习惯当受气包?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上)

尊重别人的感受(上)

作者:周慕姿(咨商心理师)

人气 153

当我们很在意别人感受、但却不习惯尊重自己感受时,面对别人的感受,我们内心很可能是有情绪的:“他怎么会因此觉得不舒服?怎么会这样就生气?”

当我们不习惯在意自己感受,而习惯在意别人感受时,这就会出现一个困难:我们会太习惯替别人的情绪与感受负责,太希望别人“情绪可以好一点”。

当别人感受不好时,会影响、感染我们,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他的情绪,好像是因为我?”或是“我应该赶快让他好起来……”

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如果没有立刻采取策略来面对这个他人的情绪,我们可能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好、自己很糟糕。这种反射性的想法,在我们面对他人情绪时,就会立刻跑出来,是我们的“习惯”。

因此,当身边的人出现情绪时,我们可能会战战兢兢;然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讨好、逃避、说服、甚至愤怒。

这四个策略,多出现在下意识认为“别人的情绪是因为我、我有承担别人情绪的责任”的人身上,非常重要,因此,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四个“情绪因应策略”:

  • 讨好

当你面对他人情绪时,不管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就算理性、客观上,你知道他的情绪可能跟你无关,但你仍会下意识地觉得紧张、害怕。或许,过往的经验,你总是用讨好、帮对方忙的方式,去安抚他人的情绪;因此长期下来,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你很可能也会用一样的策略,去讨好、安抚别人,希望别人感受好一点。

使用这种情绪因应策略的人,其实是特别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循环当中。当他人只要使用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可能就会造成你很大的焦虑,你可能就会愿意为了安抚他的情绪、让他情绪变好而做任何事;因此,当情绪勒索者,发现只要他对你出现很大的情绪,你就会愿意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继续用他的负面情绪勒索你,而你也会习惯性的使用“讨好”的策略,来安抚自己的焦虑。

  • 逃避

或者,也有一种可能:因为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对于我们而言,总是会让我感觉到“自己很糟糕”,好像是自己让对方生气的,这感觉实在是太差了!因此我们可能会试着使用一些“逃避”策略,让我们有机会不需要直接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这些逃避策略包含:情绪隔离、离开现场、搞笑、顾左右而言他等。

有时候这种逃避策略,是让我们争取多一点时间,思考他人情绪对我们的影响,以及自己应该能够如何因应。但如果这个逃避策略,已经成为自己面对他人情绪的习惯模式,很可能会让自我与他人间出现隔阂,甚至很难有深入的人际或亲密关系。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太过害怕他人的情绪,我们无法分辨:他人怎样的负面情绪是会伤害我的;而怎么样的他人负面情绪,其实是让我知道他的感觉、而有助于沟通的。我们将会一视同仁地脱离、跑开,只求能够不需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因为习惯承担他人情绪的自己,会在其中感受到“自己很糟糕”的感觉。

那是我们都不想要经历的感受。

因此,时常使用“逃避”策略的人,虽然会让身边亲近的人,觉得他是“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反而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情绪,甚至习惯性地觉得别人的情绪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应该是自己的责任(通常,这可能是童年或过往经验有关),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想要负这个责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没有能力让别人情绪好一点时,他们可能就会长期采取“逃避”策略,来因应他人的情绪。

  • 说服

当我们的看法或做法与他人不同时,对方可能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一些反应与情绪,通常这些情绪多半是负面的。(shutterstock)

有时候,当我们的看法或做法与他人不同时,对方可能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一些反应与情绪,通常这些情绪多半是负面的。如果我们太习惯替别人的感受负责任,我们很难尊重别人与我看法不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属于他的负面情绪。

因为,他的负面情绪让我压力太大了,甚至会让我觉得不被认同;因此,我会想要扭转、想要解释、说服他接受我的价值观……而当对方无法接受我的说明与价值观时,我就会觉得非常挫折、沮丧。

这种状况其实时常出现在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中。我举个例子:

成年的孩子回到家,因为工作上的挫折、被老板骂,因此心情不好,脸色很难看。父母看到孩子脸色这么难看,知道原因后,忍不住对孩子说:“被老板骂是常有的事,想开一点就没事啦!”

没想到说完了之后,孩子根本没有被安慰,还是心情很不好,对父母说:“你们不要管我啦!”

结果父母就说:“对父母讲话态度应该这样吗?而且你这么一点小事就摆臭脸,真的是抗压性很差!”

原本父母是想安慰孩子的,但却变成骂了孩子一顿,让孩子心情更差,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标准“父母帮孩子承担了情绪责任”的例子。

看到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下意识觉得“让孩子心情变好,是我的责任”,因而很难忍受面对孩子心情不好的内心焦虑;所以,父母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用“说服”去让孩子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放弃自己的感受,然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好起来。

很明显地,父母的“说服”无效,处在沮丧情绪的孩子,只想要一个人静一静,而发现“说服”策略没有用的父母,就变得沮丧、挫折,“觉得自己没有成功让对方情绪变好”,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然后,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觉这么糟,父母变成对孩子生气:因为当我对你生气,代表是让我有这种挫折感的“你”不好,而不是我不好。

“愤怒”就成为与亲密他人情绪界限模糊时,很常被使用的因应策略。

下一段,我会更详细的说明:关于“愤怒”这种情绪因应策略。(待续)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宝瓶文化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书封。(宝瓶文化提供提供)

推荐阅读

●遇事就心乱如麻!3招教你跳脱负面情绪

●如何有效地跟孩子一起调节情绪

●低自信易焦虑 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失落情绪?

相关新闻
情绪劳动影响睡眠 保持3种心态中止内耗
“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3)
“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1)
“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