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1)
对孩子的感受与想法真的感兴趣,会帮助孩子做自己。要陪伴孩子建立自我意识,首先要真正地聆听他,不要评断,不要给建议,不要试着引导他,就只是让他说出他的经历,帮助他辨认、接受和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
成人的大脑已完全成熟,让他有办法独自处理情绪。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成。能帮助他专注在他人身上的额叶区,和让他能将情绪次要化,也就是说出情绪、给予情绪意义的皮质区,还在建构中。大脑边缘系统会处理恐惧、笑或眼泪,无需其他更上层区域的介入。
因此,为了让自己能不被情绪淹没和压垮,能疏导精力,能学着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能知道尽情去感受不会有危险,孩子需要成人的陪伴。
所以,当他还不具备有效处理自身体验的心理能力时,绝对不能让他独自面对情绪波动,那等于是把他丢进古老的心理防卫机制,像是否认、抵消、分裂、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反向作用中。这些当然是让自己不再去感受的有效方法(之前提过的老茧),但代价是会让我们与现实的接触变质。
比起让小孩独自对抗他内心的怪兽,我们可以陪伴他。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安全有责任。
马丁打你,还告诉你“我不爱你了”,如果你觉得受伤,如果你开始聆听自己的伤痛而不是准备听见他的伤痛,如果你回答他 “我也是,我也不爱你了”,或是“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平静下来再回来”,马丁会深深觉得自己被遗弃。
他需要你,他用打你来告诉你,因为打人是在寻求接触。他用自己对你的爱当赌注大声呼喊他需要你,你却拒绝他?
孩子就是孩子,他还不会把事情好好说清楚。父母的角色正是帮助他运用适当的词汇,而不是进入情绪之争。大人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比起父母的情绪,优先处理孩子的情绪是很正常的!
当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撤退。但如果父母太早退场,将使孩子无法学习,并会一直手足无措,任自己由控制焦虑的防卫机制摆布。
该做什么?
当孩子感受到情绪,你的问题会是:“我该怎么帮他意识到他内心发生的事?”
对新生儿,请尽快处理。试着找出他的需求并满足他。他比你的医生或时钟更知道自己是不是饿了。在他表达情绪时,请陪伴他。如果他所有的生理需求似乎都已满足,那就跟心理需求有关。请留下来,用心倾听。让孩子向你倾吐他的抱怨、抗议和痛苦。
孩子越大就越能自主管理情绪。在急忙跑去关心之前,可以先花几分钟观察他怎么自己设法处理正在经历的事。如果他没有对你提出任何要求,请信任他。
请留给他表达的空间。我们常会想要“安慰”孩子,我自己就是这样,所以我会克制自己。我的孩子在哭时,在安慰他之前,我会先试着聆听他:“我知道你不舒服!”如果他很不舒服,我甚至会鼓励他哭出来:“哭吧,宝贝!大声哭,抱着我哭,你在痛!”
绝对不要问“为什么”。“你为什么哭”会让孩子觉得被指责或被贬低,这个问题可能在暗示他没理由哭。而且,这个问题也要求思考,但孩子还没来到那一步。在能够谈论他的情绪前,他需要先表现出来。
而且,知道他“为什么”哭后,我们会想解决他的问题,提供他办法。但他不需要这些,他很可能可以独自面对他的问题,他只是需要自己的情绪被听见。
试着用能陪伴他内在经验的“怎么了?”或“你有什么感觉?”来取代“为什么”。(接下文:“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2))◇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远流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