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竹艺 百编绕指柔的竹器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竹艺茶艺的交相辉映
“水为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好茶,好水,好器,不管是茶或器皿,枝微末节的细腻探求,抑或是优雅、静谧的饮茶环境;尤其是茶道鉴赏,案头多逸趣,都让品茗的当下,立分境界深浅。
陆羽《茶经》卷中的《四之器》,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介绍各种茶器,从尺寸、材质、功能到装饰,里面写道:“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籝,就是竹制的盛篮,用来盛放采茶的工具,其他尚有:竹编茶盘、竹制茶台、都篮、竹茶漏、茶滤、竹根漏斗、竹夹、漉水囊、茶筅、茶勺、渣匙等,各式质朴温润的竹编茶器,于焉纷纷出笼,交织成千年茶文化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茶艺与竹艺可说交相辉映。
说到竹艺,不免要说说各式流派的编织技法。因为依照竹材的选择、特性,构置各式网目的大小、线条,在在直接影响视觉感受。
竹编的过程,大致从选竹开始,通常挑选三、四年生,具有韧性,环节平整、竹节间距长的竹子,易于塑型剖劈,再透过工具将竹片整修成厚薄适中的竹篾,依所需进行染漂,以凸显纹样。至此阶段,竹编材料才大体完备。
接着就是各门各派的竹艺师们摧刚为柔,以经纬纵横,万端交错,发挥巧手匠心的魔幻时刻。
常听人这么形容,百炼钢也能化为绕指柔,竹子刚劲挺拔,却又柔韧富弹性,一方面有着坚硬的质地,另一方面具有缠绕手指的柔软度。依着以下步骤施作:起底、立编(器身)、收缘口、圈足、制作提把、扎支脚、涂装等基本工序前进,一只只竹编花器就在眼前,慢慢立起了。
▲花现竹艺,景致自来
“关于高雅美丽的中式插花技法,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士高濂所着《遵生八笺》〈瓶花三说〉,可说是世界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
所谓的中国花艺六器,指的是瓶、盘、缸、碗、篮、筒等六大类,由此可知,篮的花器自占重要位置。而宋代是插花艺术鼎盛时期,插花为庄严的宫廷、富裕的官员们所推崇,他们喜用梅花、水仙、腊梅、瑞香、山茶花等组成的篮花,作为丰盛气派的院体花。因此,花道丰富了器的生命,而器自是展现盛放花的容颜。
花艺大师讲究的气质韵味来自六大秘诀: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虚实结合、仰俯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仿佛巧手一栽,景致自来。
当我们的眼前摆放一盆茂盛茁壮的花草,可能令人难以剪裁和取舍。所以,如何凸显枝叶、花朵的盎然生机,展现饶富禅味的侘寂之美,就需要一花一草的捡拾、舍弃,这就是断舍离的功夫。所以说,花道哲学无异是净化身心的过场。
花道讲求静观内在,蕴藉“待花如待人”的精神,这份静物、惜人的内涵,已经凌驾于技巧之上,于是繁花两三朵,枝叶三两根,就能展现“天地有大美”。
插花时,花器的选择更具画龙点睛之功,特别是竹编花器的纹饰,错落有致的编法,纵向如小桥流水,横向如田园曲径,不只呼应花朵本身,搭配得宜,更与摆放的空间与背景融成一景。
如此说来,细致的竹艺中彰显出花的本质,丝毫不会抢夺随着高低落差的枝、叶、花的流动线条。而花器中百编缱绻绕指柔,领我们往竹编技艺的更深一层走进去,当然就是如花交织的技法了。
▲经纬交错,上百种竹编技艺
从摹仿汉风、唐风的“文人竹篮”,到尝试实验性质的和式竹器,温故且知新,在固有的基础下反复琢磨,从中织出新意,造就各地竹艺职人辈出,推向艺术创作的新高度,甚至催生一个个“人间瑰宝”。
竹艺大师着重细节、讲求完美的作品构置,一条条竹篾在职人手中,纵横阡陌来回地穿越与勾勒,更胜繁花锦簇,从四边、六边、八边到网状等编法,呈现出人字纹、方格十字纹、矩形、盘缠、米字、六角、八角、长方、雪花、风车花、星星纹、双轮口等缤纷呈现,不同花纹的交互织法与延伸应用,加上文字、混色等编织技法,可达数百种之多,造就每只竹编艺品独一无二的呈现。
静静观赏这些由岁月润泽的包浆,隐隐透出禅味的竹编工艺品,不只是一场视觉的飨宴,经纬交错间,仿佛还能听见丝竹之音,不绝于耳。
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曾写一篇〈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文章盛赞莲花,象征其美好的品德,以及无可匹敌的品味,至此美名流传千古。
只是这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特性,似乎让人越看越熟悉,假使将这篇文章的主角,偷偷换成颀长高洁的绿竹,一路凌云往空中节节而生,似乎也未尝不可?
竹子, 一如风度翩翩的君子,临风不折,过雨不污,俗话说:“万花丛中一点绿,动人春色不须多。”当我们寻访人间千里美景,再次赏玩眼前姿态万千的竹编花器,才惊觉这场千里之行,终归始于“竹”下。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博思智库出版)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