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在谈到太素脉的精要时,其中的《论四营脉》说,此脉术依照“七表八里,轻清重浊,四时逆顺,可见官禄生死,祸福疾病缘由”。而在谈到其最初的含义时,《太素造化脉论》一篇又说,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素者,天地之本也,质之始也。该篇还认为,是凡领悟到这一本质的圣人都能“治未病之前”,而“不治已病之后”。
据说,张太素的脉术是由一位隐士所传。此后,他将如何运用这种脉术的方法写入书中,使其得以承传和发扬。于是,在张太素所在的明朝,出现了不少精通太素脉的医生。他们的许多医案都是现代医学无法解释、却又无从证伪的中医奇迹的最佳印证。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将太素脉用于诊断的医生也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合肥县志》上记载着一位名叫林时(字惟中)的医生,曾用超凡的医术救活了很多人。他精通太素脉,能准确说出病人的死期。有位姓方的妇人来请他去治疗。他号脉后,对她家人说:“你们快给她置办棺木吧!从脉象上来看,已经没救了,她庚申年辛酉日那天就会死。”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据《饶州府志》所载,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太医院里有位名叫杨文德的医生颇受皇帝器重。洪武三十一年,他辞官归田时,太祖还御笔钦赐了“种德”二字给他。后来,杨文德又将岐黄心法和太素脉的要旨传给了饶州城里的另一位医生。
当时,有位姓朱的道士病了,请他去治疗。他诊脉后安慰道:“喝几副汤药就能好。”那道士要送给他一些银器,他再三推辞,但最终盛情难却,还是勉强收下了。走到半路,他突然大吼一声,长叹了一口气。同行的人问他为何,他回答:“真不该收人家的礼啊,明年春肝木旺,脾土受克,那道士的病会再次发作,到那时就没得治了”。果然,一到第二年春天,那道士的旧疾犯了,没过多久就死了。
有位姓黄的读书人病了,也请他去看。他诊脉后说:“这病是小事,喝一剂汤药就能好。但从你的脉象来看,官运很旺啊,今年入秋会有好消息的。”果然一到秋天,就有人向朝廷举荐那黄姓书生,他也很快被委以丹阳县令一职。
饶州还有一位大夫,也能预测人的死因、死期以及官运前程。他叫洪魁八,原是乐平县人。他的太素脉和八法神针术都是一位懂秘术的高人所传授的。城里有位姓黎的读书人病了,请他去治疗。那人当时还未参加科举,洪魁八给他诊脉后,告诉他某年某月会中举,然后又会去哪些地方走马上任,最终会死于何日何时。若干年后,这些全都应验了。洪魁八活到八十几岁,都没有生过病。去世时,在家中闭目而逝了。
这样的大夫在河北雄县也有。他名叫赵律,自幼学儒,长大后颇有文采,对诗词歌赋都很精通。因性情仁厚、品德贵重,当地人都十分敬重他。后来他母亲病重,便开始研究岐黄术。渐渐地他也能给别人治病了,可每次都是不求回报地帮助、救济,从没想过要用医术来牟利。
当时,易州的太守被卷到一件冤案中。他丢了官职,前途未卜,于是请赵律去诊脉。他去后对太守说:“明年春天就真相大白了,到时您会去外地上任的。”果然到第二年春天,事情就了结了。太守被调到上蔡当了县令。路过雄县时,他又去找赵律。但这次诊脉后,赵律却大惊失色,不敢道出实情。二人告别时,他偷偷告诉县令的儿子:“我看你父亲的脉象凶多吉少,他恐怕要身首异处啊!”未久,那县令就被一群流寇所杀。
精通太素脉的医生不只预知前程、福祸不在话下,就连被诊脉之人的真实身份也能知晓。据《松江府志》记载,江苏华亭县有个医生,名叫何銮,字廷音。他家世代行医,已传了十二代了,他的太素脉是在朝廷任将仕郎的四世祖教的。一位按察副使想试探一下何銮的脉术,于是找来一个年轻的僧人,将一副金钏戴在他的手臂上。然后,叫何銮来诊脉。他一边号着脉,一边说道:“这人脉清如水,是远离世俗、无父无母之人,不该出现在官府里的。”按察副使听了这话,对何銮的脉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仪真县志》上说,当地有医生能把病人所需的药量说得分毫不差。一位叫胡重礼的医生对太素脉很精通,他给一个得了疟疾、却怎么都治不好的病人诊脉后,说道:“你得的这病是疟疾中最厉害的,需要喝完一百剂汤药才能好。”那人不信,喝了一半就把药停了。可是病也没好,于是又找别的大夫去治疗。那大夫告诉他:“你还要继续喝完五十剂才行。”后来,他听了大夫的话,把药全都喝完了,病也马上好了。其实,他有所不知,那大夫的医术正是胡重礼教的。徒弟的脉术尚且如此,为师的又有多神妙,就可想而知了。@*#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