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4):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四》)
【注释】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ēn),小孔子四十六岁,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5年之间。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传著述《大学》《孝经》等,被后世尊为“宗圣”。
省:xǐng,反省,内省。
三省:古人常以三、九来表示多的意思。此处正好列举了三件事,与“三省”巧合。杨伯峻认为,如果“三”字是指这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说“吾日省者三”,如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
传:chuán,传字有两解。一,师传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钱穆认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讨论】
曾子是儒家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曾子十六岁从学孔子,历十年,孔子去世。孔子之子孔鲤先死,遗一子子思,孔子临终将子思托付于曾子,时曾子二十六岁。曾子将所学传于子思,子思门人传孟子,此为儒家主流(思孟学派)。
那么,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过“参也鲁”(《论语‧先进篇》),就是说他质朴鲁钝,不很灵敏。但是,曾子心地善良、踏实认真。有个故事说,曾子瓜田除草,不慎割断瓜根,父亲曾点大怒,用棍子将曾子打昏,倒于瓜田,良久始甦。曾子醒来后,向父亲认罪,随后操琴唱歌,以示身体安好。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子听了夫子之言感慨地说:“参罪大矣!”(《韩诗外传‧卷八》)
曾子就是这样一个宅心仁厚、质朴实在的人。他的学习、修行,就以笃实为特点。“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终身行之,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病危,弟子乐正子春,儿子曾元、曾申等侍奉在身边。童子无意中说出曾子铺的席子很漂亮,是大夫用的。曾子听了意识到所铺席子不合自己的身份,让儿子曾元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病得很厉害了,等到天亮再换吧。”曾子说:“君子爱一个人,要用德行来要求他;小人爱一个人,只会让他享受安逸。我死得合乎礼这也就可以了。”说罢就要起来,众人只好赶紧给他换席子,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曾子就逝去了。“临终易箦”故事,让人叹为观止。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本章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之后举了三个事例,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反诸求己。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之谓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外人不一定确知,要省察自己内心,不得欺心。为什么首先“省”忠呢?或许因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体悟孔子之道的吧。
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特别讲信、守约,对朋友如此,对家人也如此。据说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跟着,哭着不让去。妻子就对孩子说:“你回去,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结果妻子从集市回家后,曾子就要抓猪来杀。妻子制止道:“我这是骗小孩的戏言。”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够戏弄的。小孩没有知识,只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今天你欺骗了他,这是教孩子去欺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信母亲,这不是能够成就教化的。”于是把猪杀了给孩子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再次,“传不习乎?”曾子一生不愿做官,几次拒入仕途,以教书育人为事业。曾子亲炙于孔子,自己是孔门言传身教之又一典范。曾子从孔子“学而时习之”,“习之”之所得又以传弟子。对曾子而言,如果非自己之所“习”,则不传也,“传”必自己之所习。
“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曾子成就“宗圣”之道吧。
众弟子中,孔子最中意颜回,可惜颜回早死,所以曾子成为了孔子的主要传承人。颜回修为高深,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曾子修为也很高,《庄子‧让王篇》中说:曾子居住在卫国的时候,非常贫穷、面目浮肿,“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但是曾子却高唱着《商颂》颂歌,“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若此,曾子之为 “宗圣”不亦宜乎!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