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东方朔 后人评说“谈何容易”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神奇色彩。既不是天子贵胄,亦非朝廷重臣;《史记》中有其篇章,《汉书》中为他单独列传;他的辞赋在汉代被收入《楚辞》,却又被朱熹《楚辞集注》撤除;他因为巧谏而获得重赏,也曾在大殿上小解而遭罢职。成语“谈何容易”是他的首创,《列仙传》将他列为神仙;他的作品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而被后人称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
他就是汉武帝时期博学广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他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司马迁将他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班固都称他为“滑稽之雄”。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厌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滨州市惠民县。在他的自荐书中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 关于东方朔的出身还有很多种说法,据《洞冥记》记载,东方朔的父亲叫张夷,在200岁的时候仍然鹤发童颜,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母亲田氏在生下东方朔三天后就死了。邻母收养了他,因为当时东方刚刚亮,就以东方做了他的姓。东方朔三岁的时候有一次走丢了,几个月后回来了,被邻母揍了一顿后再次消失了,直至一年后才回来。邻母问他这一年去了哪里?东方朔说:“儿去了紫泥之海,紫水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我去虞泉把衣服洗了洗,早上去中午回来,怎么说我一年才回来呢?”
上书自荐 用了三千个木简
像这样一位扑朔迷离的人物,一定会有一个非同凡响的出场。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于是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到公车府那里上书自荐,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下时,便在那里画个记号,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读完。
东方朔又是如何毛遂自荐的呢?他上书自荐,其中写道:“我十三岁开始读书,三冬今足用;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经》、《尚书》;已经熟读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开始学习孙吴兵法,懂得布阵用兵,钲鼓号令。我已能背诵四十四万字了。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珍珠一样明亮,牙齿像编贝一样整齐洁白。”“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这里的孟贲是战国时卫国的勇士,力大无穷,“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庆忌是春秋时吴王僚的儿子,也称公子庆忌,有万夫不当之勇,奔跑起来快如猛兽;鲍叔就是“管鲍之交”中的鲍叔牙,管仲对他的清廉洁直给予高度评价;“尾生抱柱”是一则成语,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不来,水至(涨)不去,乃抱桥柱而死”。司马迁赞尾生守信,有“信如尾生”之说。相传尾生抱柱之桥为陕西的蓝桥,后人把尾生视为爱情坚贞的象征。
武帝读后赞叹不已,大称奇才,便命其待诏公车署,后来又让他待诏金马门,从此东方朔就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侍臣,开始了他博闻善辩、诙谐幽默的伴君生涯。 他经常在武帝身边侍奉。屡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都很开心。武帝也时常赐他御前用饭,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擅长占卜
《汉书》记载,武帝让一些擅长占卜的术士射覆,也就是猜物游戏,然后把壁虎盖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shī cǎo)排成各种卦象,回答说:“说它是龙又没有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缓行,脉脉凝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赐给他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每次都猜对了,又多次赐给他帛。
当时,有个经常随侍武帝的伶人郭舍人说:“东方朔太狂了,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没有实在的术数。让东方朔再猜,他若猜中了,就打我一百鞭;猜不中,就把帛给我。”便把树上长的寄生盖在盆子下面,让东方朔猜是什么东西。东方朔说:“是寠薮(lóu sǒu)。”郭舍人说:“果真知道东方朔猜不中。”东方朔说:“生肉叫脍,干肉叫脯,附在树上叫寄生,盖在盆子下面就叫寠薮。”武帝命倡监(黄门令)鞭打郭舍人。在此之后东方朔擢升为常侍郎。
直言切谏
《汉书》中记载,建元三年,汉武帝18岁的时候,经常和一些侍卫微服外出打猎,骑马踏坏农民的庄稼。后来寿王提议修建上林苑,专供游猎所用。东方朔劝谏道: “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汉武帝当时虽然没有听进东方朔的话,但因东方朔奏陈了用以观天变的《泰阶六符》,封他为太中大夫给(jǐ)事中,赏赐黄金百斤。但还是修建了上林苑。后来东方朔因喝醉了酒在殿上小解,被弹劾犯下大不敬罪,武帝下诏把他贬为平民,在宦者署待诏。又因祝寿时与武帝的阴阳止哀对话,复职为中郎,赐帛一百匹。
见驺牙 预知匈奴归降
《史记》中记载,建章宫后阁跑来一只动物,它的形状像麋鹿。消息传到宫中,武帝亲自去看。问身边群臣这是什么动物,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于是,下诏叫东方朔前来。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给我美酒好饭让我饱餐一顿,我才说。” 武帝说:“可以。”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说:“可以。”于是东方朔才说道:“这种动物叫驺(zōu )牙。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相等而没有大牙,所以叫它驺牙。 驺牙出现乃是远方当有前来归降之预兆。”过了大约一年,匈奴浑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于是武帝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避世于朝的隐士
东方朔用赏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然后再娶一个。有些侍臣称他为“狂人”。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就是避世于朝廷;古时候的人,都是避世深山中。即隐于世俗中,避世金马门。”所谓金马门,是指宦者署的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
东方朔曾对朋友说过:“天下人谁也不了解我东方朔,只有太王公知道我。”东方朔死后,武帝就召来精通天文历法的太王公问:“你了解东方朔吗?”太王公说:“我不了解。”武帝问他:“天上的星宿都在吗?”回答说,“诸星都在,只有木星失去了十八年,现在又出现了。”武帝不禁仰天叹息说:“东方朔在我身边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木星啊!”(《太平广记》)
文辞横溢
东方朔能言善辩,文辞横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东方朔共有作品二十篇,仅存三篇完整的:《七谏》载于刘向编《楚辞》中,《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谈何容易”的典故就是出自这篇《非有先生论》。文中连着用了四个“谈何容易”来阐述人臣进言之难,忠贞直谏之哀。在《答客难》一文则创造出一句俗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刘向评价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但不能坚持主见”;扬雄的评价是:“应谐似优,不穷似哲,正谏似直,秽德似隐。”王安石的诗句对东方朔评价却颇高:“材多不可数,射覆亦绝伦。谈辞最诙怪,发口如有神。……金玉本光莹,泥沙岂能堙(yīn)。时时一悟主,惊动汉庭臣……”
坚守良知
在《东方朔诫子书》中,东方朔教导儿子:“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他这里的“中”与“道”指的是“依隐玩世”和“饱食安步”的权变处世之道,既非中庸之道,也非正理或者正道。而他在《答客难》一文结尾所说非难他的人“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其意思也是将权变通达当作大道。由此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道是隐于宫中的 “难得糊涂” 之生存之道。人的内心若无对良知的守正不移,在世风日下的潮流席卷中想要不下滑谈何容易?
附录: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出自《汉书》)
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能称往古以广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矣。吴王怪而问之,曰:“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未尝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为先生不取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者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说于目、顺于耳、快于心而毁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矣?”吴王曰:“何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先生试言,寡人将听焉。”
先生对曰:“昔关龙逢深谏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纣,此二臣者,皆极虑尽忠,闵主泽不下流,而万民骚动,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除主之祸也。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遂及飞廉、恶来辈等。二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阴奉雕瑑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遂往不戒,身没被戮,宗庙崩阤,国家为虚,放戮贤臣,亲近谗夫。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此之谓也。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则志士仁人不忍为也。将俨然作矜严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则忤于邪主之心,历于衰世之法。故养寿命之士莫肯进也,遂居家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燕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义,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一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穆然,俛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曰:“嗟乎!余国之不亡也,绵绵连连,殆哉,世之不绝也!”于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节俭,减后宫之费,损车马之用;放郑声,远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予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罚。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洽,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畜积有余,囹圄空虚;凤皇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远方异俗之人乡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故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君人者莫肯为也,臣愚窃以为过。故《诗》云:“王国克生,惟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转自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