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发炎百病生最新研究:助人可抗炎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3年09月06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张晓慧报导)慢性发炎是百病之源,心脏病、糖尿病、失智都与慢性发炎有关。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帮助别人可以预防慢性发炎。正如俗话说,助人即助己。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医学原理呢?
在《行为医学年鉴》(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今年刊登的一项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调查,分别包括746名和350名中年人,统计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不同人士或做义工的时间,并测量他们血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是衡量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例如,感染COVID-19病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反应过激,就会产生大量的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最终导致全身组织和器官严重损伤。过于激烈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死亡,而则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包括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癌症、肾衰竭、脂肪肝以及失智等。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安慰亲朋好友,做家务,还是去慈善机构做义工,这一类为他人提供支持的活动都与白细胞介素-6显着降低密切相关,帮助别人的频率越高,体内的炎症水平越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有助解释为什么乐于助人的人更容易健康长寿。
研究人员也试图排除一些影响发炎的其它因素。除了体重指数、年龄、性别和使用药物之外,也包括社交圈的大小——经常帮助别人通常意味着有更多社交活动,而社交对健康的益处早已被证实。此外,研究人员也发现,获取他人帮助与炎症水平没有关系。
这项研究说明,助人对自己的好处不仅在于增加与他人交往或长远获得更多他人支持,给予的本身似乎就会带来健康益处。
为什么帮助别人就能减少身体发炎?研究人员,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一系列医学实验已经提供了一些线索。从神经系统的角度,这可能是因为帮助别人影响了脑神经活动,特别是与炎症反应相关的脑部区域;调节交感神经活动,防止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引起的发炎。较早的也发现,孤独感与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分泌增加有关,而帮助别人可以减轻孤独感。帮助别人也会让人感到生活更有意义,从而提升幸福感。
助人越多越健康?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醒,并非为别人付出越多的人越健康。为人熟知的特例就是长期照顾者。此前的发现,长期照顾生病的亲人往往会导致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这可能是因为亲人病情恶化所带来的慢性压力,以及长期照顾导致社交减少,从而导致的孤独感。这与研究中提到帮助别人越多,发炎程度越低有所不同。
因此,重要的是保持平衡。2021年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发现,在23年的随访调查中,那些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较平衡的人死亡率最低。相反,索取多付出少,或是索取少付出多的人死亡风险都相对较高。
帮助身边人有特别益处
帮助亲朋好友或是为机构做义工都有助于减少慢性发炎风险,但论文第一作者特里斯坦·K·稻垣(Tristen K Inagaki)博士较早前一项则发现,帮助身边的人有特殊的健康益处。
这项研究包括两个实验。第一项实验中,45名参与者完成某项有奖任务,在不同的任务中,奖金分别可以由参与者指定送给某位他们认为需要钱的熟人、捐给慈善机构或给自己。相比起为慈善机构赢得奖金的任务,参与者在为熟人赢得奖金时,大脑杏仁体(amygdala)区域的活动减少了。
与处理情绪有关,在人们感到压力的时候,这个区域会向下丘脑发出紧张信号,让大脑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在人们出现焦虑、恐惧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时,大脑杏仁体区域的活动都显着增加。杏仁体过度活跃也会引发慢性发炎。
该研究的另外一项实验也发现,经常帮助亲友或遇到的陌生人的人杏仁体活动明显较少,而经常捐助慈善机构或在慈善机构做义工的人没有这一现象。
助人增加幸福感
无论是花费时间或金钱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些行为都能提升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少研究已经证实,当我们的眼光从自利转向利他时,最终会带给自己更多的幸福感与健康益处。
在2016年发表在《情感》(Emotion)上的一项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四组,分别每日做三件善待自己的事、三件善待他人的事、三件有益世界的事或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每组人都记录下自己所做的事。结果发现,相比起做善待自身的事,当人们做善待他人或造福世界事情时,情绪会变得更好,爱、信任、感恩或自豪等积极情绪增多,而焦虑、自责、悲伤等消极情绪减少。
这项研究也发现,利他行为会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在完成这一计划之后的两周,善待他人及造福世界的两个组别持续感到情绪改善。
2008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则发现,相比起为自己消费,为别人花钱更有助提升幸福感。研究人员调查了16名收到奖金的职员,调查他们奖金的数目、花费的方式,以及在收到奖金前后的幸福感变化。结果发现,将奖金用在为他人消费或捐给慈善事业比例越多,就越感到幸福,而且奖金多少与他们的幸福感关系不大。
另一项实验则是给参与者5元或20元美金,并指示一组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另一组人把钱花在他人身上。结果发现,无论是得到5元或20元,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的那一组人感到更幸福。
美德是幸福与健康之本
纽约北方医学中心主任、整合精神医学专家杨景端指出,心理学家将人的幸福感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而产生的感官享受,称为享乐主义的幸福(hedonic well-being),另一种是通过追求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精神升华,称为精神升华的幸福(eudaimonic well-being)。
发表于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发现,具有享乐主义幸福观的人与具有精神升华幸福观的人免疫基因表达不同,特别是与压力有关基因表达(CTRA),表现为促进发炎的基因表达增加,抗病毒的基因表达减少,免疫力较低。相反,具有精神升华的幸福观的人促炎基因表达减少,抗病毒基因表达增加,抗炎和抗病毒能力较高。虽然两种人都感到幸福,但他们的幸福感对基因的调控却非常不同。
杨景端表示,现代流行文化推崇将各种形式的享乐视为获得幸福的最佳方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有闲有钱,就可以不停享乐,从而得到幸福。但事实上,很多有闲有钱的人并不幸福。即使不停地从事让你感到享受的活动,也会慢慢地失去新鲜感,甚至麻木。他强调,提高幸福感的更好方法是从事更多带来精神满足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要获得幸福,就应该按照人类的美德来生活。”
那麽怎样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呢?杨景端表示,从心理学上讲,五种因素会促进精神上的幸福感:
1、有自主性,能够掌控自己的环境,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信仰。
2、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的成长。
3、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
4、不和别人攀比,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5、和他人及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做更多贡献。
杨景端说:“人的幸福感不仅来自感官满足和情绪愉悦,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感会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和健康,而追求感官享受则有可能损害我们的免疫力和健康。”@◇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