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代三医生治疫有偏方 以济世之心救人

文/颜雯
清代三医生治疫有偏方,以济世之心救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56
【字号】    
   标签: tags: , ,

全球爆发的这场瘟疫,西医用精密仪器研究了三年,都不能完全了解它的毒性,至今也研制不出最精准的疫苗与药方。而现代中医也未能真正地继承古代医道中所蕴藏的精华与奥妙,过去那些取自天然、即使服一剂也能治病的草药,已无法在今人饱受疫病折磨时,发挥其疗效。

相比之下,哪怕只翻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医籍,我们依然会发现,怀揣着治疫奇方、偏方的医生也并不少见。本篇讲述的只是这类被记载下来的众多名医中的几位,愿以此来洞见古代中医医术的深邃与精深。

以自制的丹丸治瘟疫的名医王安

王安,字世平,是辽宁开原县人。他生在贫苦之家,儿时还患有足疾,需拄着拐杖才能下地行走。他在读书上颇有天赋,悟性极高,乡塾的先生想让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到学堂里来学习,于是决定不收取他的学费,还免费供他一日三餐。

以前,他在家自学时,能日识百字。再难的书册,他也能过目成诵。后来在先生的教导和指点下,更是只用了六十八天,就完全读懂了《尚书》中的全部内容。

他才气出众,却独与医术有着不解之缘。有一次,他在一家药铺中,遇到了一位医术颇高的名医。那位医生人品贵重,将毕生所精通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王安不但精于针灸术,其研制的各种药丸和汤药也有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对妇科所制成的黑龙丹、玄羊散以及针对儿科所研制的保元丹、古铜散、清肺散,皆能药到病除。就连棘手难治、变幻莫测的瘟疫,他也制出了丹丸之类的、便于发放且疗效显着的药物。

同治元年,法库门(今辽宁的法库县)一带瘟疫盛行,染疫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王安在此地开了一家药店。他将自家药肆的大门敞开,日复一日地向路人免费发放自己所研制的太公丸、保元丹,最终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到年底,瘟疫散去时,有一拨又一拨的陌生人专程登门来酬谢他。

同治四、五年间,贼寇四起、盗匪横行,王安所居住的法库门惨遭劫掠。土匪进城后,一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可就在听说了王安治病救人的事后,那些盗匪便立刻对他肃然起敬、另眼相看。后来,在王安的劝说下,贼寇们放过了近百家商铺,扬长而去,最终使许多店家免遭劫掠。

几年后,王安的药铺越做越大,但只要手头宽裕,他就会去帮衬、接济家族中那些仍在忍饥挨饿的亲戚。直到晚年时,他依然乐善好施。去世后,其子孙也能承其家学。

以廉价的偏方治时疫的名医范品端

范品端,字至诚,号章甫,是四川中江县人。年少时就已读遍经、史、子、集,文章也写得极好。他闲暇时读过《黄帝内经》、《素问》等医药古籍,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医术本就是怀揣着仁心的济世之术,于是在刻苦研读了多年的医书后,便毅然踏上了悬壶之路。

他给人看病,从不畏辛苦。有病家来请他,即使他到了六七十岁高龄,也亲自前往。白天他拄着拐杖,晚上就让自己的两个孙子搀扶着。无论严寒酷暑,都挡不住他。他心里记挂着病人的安危,一刻也不愿耽误。他医德贵重,医术超凡,在当地很有声望,人们都对他礼敬有加。

范品端很擅长治疗疫病。邻县有位官员与他有些交情,后来被调去开州(现在的贵州)。他当州牧没多久,那里就出现了一种很厉害的疫病。当地缺医少药的,州牧也很着急。他想起范品端,便请他来开州。范品端二话没说,立刻举家前往,在当地一心一意地为百姓治疗。

他的药方十分有效,很快解除了染疫者的病痛之苦。接着,他又研制出一种颇有疗效的偏方,请州牧让药铺务必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售药材,以满足穷苦人家的需求。由于这方子又便宜又好用,在当地救活了许多人。

在此期间,有个姓白的染上了时疫。范品端头一天去看时,人还好好的,可第二天路过他家时,就听到里面传来了哭嚎声。邻居告诉他,白某已经死了。他说了声“不至于”,就径直走了进去。只见白某直挺挺地躺在院子里,手脚冰凉,气若游丝。这时,范品端拿出一包药来递给白某的妻子,嘱咐道:“你丈夫没事,不会死的,快把药煎了喂给他喝,定能醒过来。”妇人照他的话去做了,没过多久,白某的嘴里就发出了呻吟声,身体也能动弹了。他的症状一天天减轻,没再吃什么药,病就好了。

以针术和药丸治疫病的名医张九文

张九文,字象乾,是四川简阳县人。儿时一直在安岳县的凤山书院学习,后来屡次参加科举都未能考中。因怀揣着仁慈之心,便决心踏上悬壶济世之路。他读遍了《素问》、《灵枢》、《难经》、《脉决》等精深难懂的医书,通过几年的钻研,终于领悟到其中的神妙。

他对治病、疗疾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开出的方子也总能产生奇效。以前去亲戚家拜访时,听到屋外有婴儿在啼哭。他亲戚出门一看,发现果然有一襁褓婴儿被人弃于廊下。孩子得了重病,快活不成了。张九文看了看,对亲戚说道:“别担心,这病能治!”于是,他先给孩子施针,又给他喂了点药,没过多久,孩子的病就好了。

因他医术颇高,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可他从不嫌贫爱富,只要有人来请就欣然前往。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凌晨深夜,他都不愿多耽误一刻。有位姓李的病人请了不少医生,却久治不愈,一见张九文亲自登门,就赶紧先把见面礼奉上。张九文坚决不收,还安慰他说:“用不着这样,我定会尽全力把你的病治好。”经他医治不久,那人的身体就彻底康复了。

到了清末,他居住的简城镇突然爆发疫病。他带着自己所研制的九龙针、气痛丸、时证丸、红灵丹、太平散走街串巷,或施针、或送药,最后救活了很多人。民国九年时,当地又开始流行一种抽筋症,眼看着死者日益增多。张九文不辞辛劳,耐心地为病人诊治,不久也治好了许多人。

参考资料:

民国十九年《开原县志·人物》
民国二十八年《开阳县志稿·人物·乡贤》
民国十六年《简阳县志·卷十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