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杜牧怀古 风流才子的忧愁幽思
这是烟雨江南的一座山水名城,城东有一条宛溪静静流淌,东北有一座敬亭山清幽灵秀。它叫宣州,以画卷般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吟咏不绝。
因而,这也是书墨飘香的一处风雅胜地,南朝诗人谢脁做官,修建高斋过上仕隐的生活,山水诗的创作达到巅峰;大唐诗仙李白七次漫游,登高涉水,赋诗抒怀,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千古绝唱。
晚唐时期,风流天下闻的诗人杜牧,与这座城市结缘,常常在宛溪边的古刹游览行吟,写下优美的诗文。在35岁那年,杜牧登上寺中水阁,瞭望荒草连空,天高云淡,前朝人事湮灭无迹,水岸百姓仍然世代生活。他不禁思接千载,触动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忧思,写下一首即景抒情的怀古诗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境赏析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杜牧登临古寺水阁的所见、所感。宣州是历史名城,杜牧所在的开元寺,始建于东晋,亦是一处历史名胜古迹。它坐落于陵阳山中,依山而建,下临宛溪;而陵阳山的最高处,正是由高斋改建的谢脁楼。
诗人独上高楼,凭栏远眺,天岚云影,山光水色,村落人家,缤纷多彩的景致尽在眼底。前朝古迹与今日风物交叠,时空与盛衰瞬息变换,令诗人胸中洪波涌起,一腔抚今追昔的诗情不吐不快。他在开篇二句,便展现出跨越时空、苍茫宏大的场景:“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他所处的开元寺,历经数百年风雨,改变最初的样子;遥望的谢脁楼,也不是当年谢脁居住的高斋。两座古迹尚且如此,那么两晋南北朝的跌宕历史、传奇人物,早已风流云散,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曾改变的,唯有萋萋芳草接碧霄,澹澹流云浮天际。诗人触目所见,皆是萧瑟辽阔之景,再联想到六朝繁华转眼成空,很容易激发出怀古幽情。
接下来,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表现开元寺的风光:绵绵青山犹如一幅画布,飞鸟来去自如,在山色中时隐时现;迢迢宛溪犹如一条纽带,百姓夹岸而居,在溪水畔歌哭更迭。后半句“人歌人哭”,出自《礼记》“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即为庆典祭祀而歌,为丧葬吊唁而哭,概括了人类从生到死、世代相传的过程。
颔联二句虽写现实景物,却不局限于一时之景,而是在写景中赋予时间与时代的变迁,传达古今之思。飞鸟有来有去,寓示时间的流逝,百姓代代栖居,将时间扩展至无限久远。这些未必皆是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他对开元寺周边的一种概括印象,却形象地描绘出“六朝文物”的衰亡与“古今同”的永恒。
回顾朝代兴衰,再想到晚唐现实与个人经历,诗人俯仰古今,吞吐山川,继续描绘开元寺甚至整个宣州给他的恒久印象。深秋时节,雨落千家帘幕;落日楼头,风送一笛怨情。这两句一阴一晴,对比中富有诗趣。阴雨时,晦暗萧瑟中呈现着万户人家的磅礴气象;晚晴时,浓艳明丽中刻画出光华渐消的衰微末世。这一联既是摹景佳句,更再现晚唐士人有志救国却又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
最终,那文物已逝、风景依旧的感慨,化作诗人对春秋贤臣范蠡的怀念。他钦佩范蠡辅君报国的智慧,也向往范蠡功成身退的洒脱,然而现实中是否还有这样的国士力挽狂澜,拯救大唐的危机呢?他只好感慨,无缘再见范蠡这样的豪杰人物,望着太湖东边的迷濛烟水与古木,嗟叹惆怅。
杜牧这首山寺题诗,以“古今同”为诗眼,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抒写了忧时伤乱、自伤身世的时代情怀。他的情感沉郁低回,笔下景物却不减壮美豪宕之色,体现出杜牧特有的俊爽诗风。
诗人背后的故事
杜牧,字牧之,是和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唐朝诗坛人才辈出,杜牧出身高贵、少年成名、才华洋溢,绝对是其中熠熠夺目的明星诗人。从家世看,杜牧和诗圣杜甫拥有同一个远祖——西晋大儒、名将杜预,数百年来杜氏就是高门氏族的代表,杜牧的祖父杜佑,既是历史学家,也是一代唐朝宰相。
这样的家世,让杜牧比一般文人更具备儒家的忧患意识,也让他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人生理想。他自幼研习经史典籍,极为注重字里行间的“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面对晚唐社会的深重矛盾,杜牧怀抱深切的济世情怀,希望自己能像先祖一样,成为出将入相的栋梁之才。
因而杜牧在少年时代,就研究兵法,写下《孙子》注解13篇、献平虏计策于朝廷,希望振作国事。他23岁作《阿房宫赋》,25岁作五言古诗《感怀诗》,阐述国家治乱的政治见解。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华,让杜牧早早名扬京城。他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可谓春风得意。
随之而来的,却是来自仕途的无情打击。杜牧仅仅被授予校书郎、参军之类的低阶官职,无法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半年后,他接受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邀,南下洪州任其幕僚,希望以入幕为捷径受到朝廷重用。此后,他辗转于扬州、宣州,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幕府之旅。
原本杜牧怀抱一腔政治热情来到江南,关注社会局势,渴望有所作为。幕府的生活相对清闲优渥,杜牧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过,江南是繁华温柔之乡,流连舞榭歌台,成了杜牧暂忘烦恼、吟咏风雅的方式。特别是在扬州期间,他常作绮艳多情的诗歌,风流才子之名远播。
“风流”是杜牧在后人眼中最显着的标签,但它只是杜牧人生底色中一抹浮艳的配色。江南也是山川形胜与历史遗迹遍布的人间胜地,杜牧在闲暇时光里,饱览山水、徘徊旧地,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个人志向的抒写,融入他描绘的无限风光之中。杜牧是江南的常客,几座重要城市都有他行走、吟唱的痕迹。宣州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站。
杜牧一生中,以幕僚身份两入宣州。第一次是在公元830年,他随幕主沈传师迁入宣州,生活三年之久;第二次是在公元837年,杜牧出于维持生计和照顾患有眼疾的亲属,自荐于宣州观察使崔郸,在这里生活一年多时间。
他初入宣州,正值“头脑钊利筋骨轻”的盛年,一派“壮气神洋洋”的风采。他以军事家的眼光,审视宣州的战略地位,写下一首《题宣州》,赞其“山河地襟带,军镇国籓维”,表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古刹林立,开元寺是宣州著名的佛寺,也是杜牧赏景遣怀的佳处。他第二次入宣州,一年之中就开元寺写下四首题诗。他下榻南楼,登临水阁,走遍开元寺的每个角落。佛寺悠久的历史、殊胜的氛围,以及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共同触动了杜牧的古今之思。
这时的杜牧,经过宦海浮沉与人生历练,在忧国忧民的心情中,增添许多光阴易逝、世事无常的沧桑感。他曾在雪夜的佛殿里倚柱望远,描摹“正是千山雪涨溪”的清旷景观;他曾在春雨的楼阁中凭栏独酌,抒发“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的思古幽情。而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也在这样的心情下娓娓道来,表达了晚唐士人深沉的忧国之思与兴亡之感。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