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威尼斯画派大师笔下的宴饮与宗教节日

赏析“迦拿婚宴”与“圣罗格瞻礼”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莲 编译
卡纳莱托(Canaletto),《威尼斯:圣罗格瞻礼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局部,约1735年作,147.7×199.4 cm,伦敦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91
【字号】    

“feast”一词有着双重含义:既可以指精心准备、通常伴有娱乐的庆祝宴会,也可以指一年一度礼敬某位圣人的纪念活动——称为“瞻礼”。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圣经》中记有许多特殊主题的宴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最后的晚餐”和“迦拿(Cana)婚礼”。在收录《圣经》诗篇(Psalms)的中世纪手抄本中,迦拿婚礼是很受欢迎的插画题材。在“时辰祈祷书”(books of hours,诗篇的同类手抄本,包含一天规定时辰所要念诵的祷文)当中,可以找到对基督教各个“圣日”(holy days)瞻礼活动的描绘。

在Les Enluminures画廊播客的“Feasts”一集中,克里斯汀‧拉卡尼罗(Kristen Racaniello)解释说:“时辰祈祷书前面的日历,通过列举当天的圣人节庆来说明日期。一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是一个圣人的瞻礼日(feast day)。”这一天通常是圣人逝世的日子,瞻礼是对其一生的致敬缅怀。

几个世纪以来,对“Feast”的这两种定义,都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充分利用其色彩丰富的艺术传统,及这座城市引人瞩目的独特建筑风格,创作出了尤为壮丽的画作。

《迦拿婚宴》

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迦拿婚宴》(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1563年作,布面油画,677×994 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众国厅(Salle des Etats)是巴黎卢浮宫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厅,除展示《蒙娜丽莎》外,其余都是威尼斯画派艺术家的作品。大厅的墙壁是深沉的蓝黑色,以突显威尼斯画派作品鲜艳浓郁的红、黄、橙、绿等色调。

《蒙娜丽莎》对面是另一幅经典画作——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的《迦拿婚宴》(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这是卢浮宫藏画中最大的一幅,是艺术家受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岛上的本笃会修道院之托,为其餐厅的一面墙壁创作的。这座餐厅由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译注1)建造,是修士们集体用餐之处。意大利其它地区也有用《圣经》宴席场景装饰餐厅的传统,但直到16世纪中叶才在威尼斯流行起来,引领这一风潮的正是韦罗内塞。

仅用15个月就完成的《迦拿婚宴》,在当时备受赞誉;1797年,拿破仑的军队缴获了这幅画,并将其运往巴黎,此后就一直保存在那里。

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作于1558—1563年间的自画像,布面油画,63×50.5 cm,圣彼得堡国家冬宫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韦罗内塞以描绘场面华丽的油画闻名于世。无论是宗教场景还是世俗场景,他经常以戏剧化手法安排构图,让一群衣着华丽的人物置身于奢华的陈设中,并用炫目的色彩渲染他们的形象。帝王、国王和贵族家庭委托其创作的作品,包括祭坛画、肖像画、历史画,以及别墅和宫殿(包括总督府)内部复杂的装饰画。韦罗内塞擅长描绘大型宴席,作于1563年的《迦拿婚宴》就是最著名的范例。

这幅画描绘的故事出自《约翰福音》。在迦拿(Cana,译注2)举行的一场婚宴上,喜酒喝完了,耶稣行神迹,将六缸水变成了美酒。韦罗内塞将基督放在画作的垂直中轴线上,圣母则在旁边,他们头上发散着光晕,由此观众可以从画面130个人物中将他们辨认出来。圣母子身旁,坐着身穿古代犹太人服饰的门徒。

婚礼的宾客已经就坐,开始享用喜宴的最后一道——传统的水果和坚果,在这幅画作中,这包括象征婚姻的榅桲(quince,又称木梨)以及葡萄、椰枣和蜜饯。在最右边,仆人们有的俯身从石缸中倒酒,有的检视着杯中琼浆;而在最左边,身着奢华当代服饰的新郎,在新娘的陪伴下,正准备接过仆人递上的酒。整幅画的细节富丽堂皇,呈现了精工细作的金银餐盘、玻璃器皿、佳肴美馔、多种乐器,还有图案华美的丝绸锦缎。

保罗‧韦罗内塞1563年作《迦拿婚宴》局部,婚宴宾客。(公有领域)

婚宴场景中也呈现了侍者、雕刻师、厨师、乐师、猫、狗和鸟,这些形象有机地融入帕拉迪奥风格(the style of Palladio)左右对称的宏伟建筑。宾客身旁的粉色大理石柱廊外侧,是通往有围栏的仆人区的阶梯。画面更高处的阳台上站满好奇的观者,但这部分整体上被青金石般湛蓝的夏日天空所笼罩——这是根据修士们的要求,用最昂贵的颜料“群青”绘制而成。

威尼斯画派“景观画家”

(传)卡纳莱托自画像,19世纪早期英国画派作品,面板油画,33.7×27.4 cm,英国剑桥郡安格尔西修道院藏。(公有领域)

卡纳莱托(1697—1768年),本名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Giovanni Antonio Canal),是威尼斯一位戏剧布景画家之子。他很可能是藉由给父亲做助手开始接受艺术训练的,但卡纳莱托很快就离开了戏剧场景设计领域,转而从事建筑景观绘画。卡纳莱托作为景观画家(pittor di vedute,英译view painter)闻名于世,他对城市胜景(特别是威尼斯)的描绘,既缜密又传神,因此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新颖、富有想像力且技巧高超的景观画,是基于精妙的人物和建筑素描底稿,但有时为了创作出更悦目的佳构,他也不受现实景观准确性的局限。

1730至1752年间是卡纳莱托艺术生涯中最受赞誉、也最高产的时期。美国华府国家美术馆(NGA)网站的卡纳莱托小传中说,他出色地“捕捉到了那些年威尼斯的光线、社会生活与建筑,其敏锐的感知力和画作的光亮度,奠定他史上最伟大实景画家(topographical painter,又称胜景画家)的声誉”。他的这些画作经常记录威尼斯的宗教庆典。创作于1735年前后的《威尼斯:圣罗格瞻礼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就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描绘的是8月16日这一天的传统节庆,圣罗格(St. Roch,译注3)是除疫主保圣人。

卡纳莱托,《威尼斯:圣罗格瞻礼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约1735年作,布面油画,147.7×199.4 cm,伦敦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作品呈现了圣罗格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画面右侧,译注4)为纪念圣罗格而举行的节日弥撒刚刚结束的场面。作为宗教慈善组织,该会堂是画作背景中的核心建筑物。卡纳莱托用画笔捕捉到了会堂的石雕、雕刻柱和彩色大理石镶饰。他扩展了会堂前的广场空间,以便在画中容纳更多的人物。卡纳莱托移除了现实中的一些建筑,以便观众能更清晰地看到行进的队伍。(译注5)

从会堂中走出的是威尼斯的显贵和外国使节。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位于画面左侧中央的总督——选举产生的威尼斯共和国元首。他身穿缀有朱砂的金色礼袍,一名随从为他撑起一把金黄色的伞,以遮挡夏日骄阳。事实上,一条帆布遮阳篷为整个人群提供了遮阳的效果。卡纳莱托对遮阳篷结构特征的描绘,创造出了一条起伏的水平线,突显了行进队伍中人物的动态。

场景中其他的达官贵人服饰奢华,头顶白色扑粉假发;画家的笔触充满活力,并以厚重颜料加以点缀。总督右侧身穿带帽黑斗篷的是教宗使团代表,法国大使则站在总督左侧。为纪念14世纪那场黑死病和圣徒罗格,人们手持一小束馨香四溢的鲜花——称为“nosegays”,这是瘟疫期间用来掩盖难闻气味的鲜花(译注6)。

卡纳莱托《威尼斯:圣罗格瞻礼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局部。(公有领域)

一大群人注视着这支庄严的队伍。其中许多人物都以一定的角度画成,让观众恍然觉得自己也是他们一员。保存这幅作品的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其网站上这样描述:“卡纳莱托开创了一种绘制大量人脸的特殊手法——他在额头和脸颊上使用高光来表现每个人的头部相对于光线的角度,并用色点来表现眼睛、下巴和鼻子。”许多人物都体现出个性化的面部特征,并透过着装和姿势表现出性格:其中有手持天平的小贩,有乞丐、小偷,还有来自近东的游客。尽管卡纳莱托画过威尼斯宗教节庆活动的多个版本,但此画却是描绘总督参加圣罗格瞻礼的唯一画作。

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演绎了一场以神迹为主题的喜宴;卡纳莱托(Canaletto)则描绘了他那个时代的圣人纪念活动,展现出宗教节日的辉煌壮观。两位艺术家都彰显了威尼斯画派艺术与这座城市本身的神奇。

译注:

【1】帕拉迪奥(1508—1580年),文艺复兴时期北意大利建筑大师,其作品是基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神庙的对称性、透视性和展现的价值。其论文《建筑四书》对欧洲的建筑风格影响深远。
【2】迦拿,耶稣基督故乡拿撒勒(Nazareth)以北的小村庄。《圣经》记载了耶稣在迦拿行的两次神迹——变水为酒、治好大臣垂死的儿子。
【3】圣罗格(1295—1327年),基督教免除瘟疫疾病的主保圣人。他20岁左右从法国步行前往罗马朝圣,途中遇鼠疫爆发,便终止旅程,因着耶稣之名和祝福治愈不少病人,多地瘟疫消失。他自己也染上了鼠疫,最终不药而愈。安全返乡后,他被民众误会为奸细,死在狱中。从1576年开始,他被列入教会瞻礼的圣人、威尼斯共和国的主保,每年8月16日成为他的纪念日。
【4】圣罗格大会堂,活跃至今的世俗慈善兄弟会,以保存丁托列托众多画作著称。毗邻的圣罗格堂(此画背景左方)安放着圣罗格的遗体。
【5】现实中,由于荣耀圣母圣殿(弗拉里教堂)的位置太过靠近,无法看到卡纳莱托展示的广阔场面。
【6】一说人们在疫情期间携带小花束,是因相信其香味有助于防止疾病传播。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

作者简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舞蹈是艺术史上最美、最受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一些名画以不同风格描绘这一主题,其中包括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它们展示神话人物、贵族和平民肢体的律动,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 托尔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诗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后一部,内容虽直面黑暗,结局却充满光明。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黑暗迹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做为借镜。
  •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虽然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19世纪初艺术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波宁顿再过几周就是26岁生日,却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大约10年的时间,唯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