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东渡扶桑了夙愿 共盼未来结圣缘

文/呈实
鉴真和尚成功东渡日本后,备受尊崇,使佛教成为当时的国教。754年4月初,鉴真在东大寺卢遮那殿前设戒坛,为圣武天王授菩萨戒。图为奈良东大寺。(Buddhika Weerasinghe/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869
【字号】    

唐朝天宝年间,鉴真和尚经历十载,成功东渡日本后,备受尊崇,被封为“大僧都”,并建立正规的戒律制度,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鉴真东渡为寻“真法”,抑或寻觅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进修行的鉴真、长屋王、圣德太子等一众人,若生于当世,定会八方寻找未来佛,并笃信修得真法。

2020年春,大陆疫情蔓延,从日本寄往中国的支援物品接踵而至,许多包装箱封面都附有温馨留言,如:“雪中送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其中,最让国人感动且又不太知其出处的是这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乃一偈之前半,作者为日本奈良时代宫廷大臣。正是此诗,启悟了一人,成就了一事,演绎出一段千古佳话,创造了一段绚烂的历史。

袈裟一偈诗 启悟大唐僧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五年(717年)10月1日,长安城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翘首观望着浩浩荡荡的一队夷人——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到达长安。

此次遣唐使人数为前次两倍,多达557人。统领押使为多治比县守,大伴山守为大使,闻名遐迩的阿倍仲麻吕等学者也在其中。

此次遣唐使,还有一个格外之处,受元正天王及左大臣长屋王委托,携带了一千件袈裟,献给大唐僧人。更为特别的是:每件袈裟大襟内侧都绣有一偈: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作者是笃信佛法的左大臣长屋王。(公有领域)

此诗的作者正是策画此事的左大臣长屋王。长屋王生于天武天王十三年(684年),卒于神龟六年(729年),横跨飞鸟、奈良两个时代。他是天武天王之孙、高市王子的长子,母亲乃天智天王之女御名部王女。

飞鸟时代,佛教已传到日本,处于萌芽时期;至奈良时代,日本王宫继承了护佛政策,极力推崇佛教,尤其是在圣德太子主导下,日本佛教走向兴盛,得到长足发展。其时,官民协力建寺院、宣佛经,佛教俨然成为日本的国教。

身为王子的长屋王也笃信佛法,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曾两度组织抄写佛经。

关于鉴真东渡的目的与动机,后人及当今的学界有多种解读,例如:遣唐使怂恿说、避难说、间谍说等等。这些观点只是基于某一现象的主观推断,并无坚实的史实及严谨的逻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推测都没能从一介修行者之次元去审视,不无以偏概全之嫌。

奈良大学名誉教授东野治之指出,在当时的唐朝,已经传说天台宗祖师慧思转生成日本王子(圣德太子)。鉴真尊敬二者,并认为日本乃有缘之国,因此以为自己负有向日本传播佛法的使命。

汉籍中可查到长屋王的相关记载。《全唐诗》卷七三二,冠以〈绣袈裟衣缘〉刊此诗,诗题附案:“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大正新脩大藏经》记载:“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默许行焉。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

日本奈良时代学者淡海三船所撰的《唐大和上东征传》(779年),记载了鉴真和尚东渡传戒律的因缘、过程,及唐招提寺的缘起等,被视为研究鉴真的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在鉴真东渡的成因一事上,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与汉籍中的相关记述契合,互为印证。

从这些史料看,长屋王赠送的千件袈裟,尤其是袈裟上刺绣的那首偈打动、启悟了鉴真和尚,认为日本乃有缘之国,自己负有向扶桑传佛法的使命,遂决意东渡。

日僧渡大唐 只为寻高僧

圣武天王时代的天平五年(733年),日本派出第10次遣唐使,其中有两个身负特殊使命的留学僧:荣叡、普照。二人受圣武天王委派,到唐国寻找、邀请来日授戒的高僧。

公元538年,佛教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国家的庇护下弘传开来。起初,信奉者主要为王宫贵族,渐次下传至庶民百姓,僧人日益增多。

从710年定都奈良至794年迁都平安(京都),史称奈良时代,期间除了旧有的大寺迁移到奈良外,圣武天王还建了著名的东大寺,并在各地建国分寺。7世纪末,日本已有545所寺庙,僧尼仅京城七大寺就有3363人。

僧人增多还有一个原因:出家人可以免苛捐杂税,故此自行剃度出家者不断增多。如此一来,自行受戒却又不能诵经的和尚有之,饮酒、寻花问柳的花和尚亦有之,搞得佛教界乱哄哄。

要成为僧侣,必须受非常严格的具足戒,最少须在“三师七证”十位僧人监督下受戒方被承认。然而,当时日本虽然也有一些从朝鲜、中国传去的戒律,却没有精通佛教戒律、可按戒律如法举行度僧授戒的高僧。因此,从大唐请一位高僧来日本传戒,也就成为时势之必须要务。

早年,唐僧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璇曾应邀赴日传律,他是禅宗北派普寂的弟子。但因没有具备规定的十师,不能立坛授戒。

为传佛法故,岂能惜性命

鉴真于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生于扬州,701年入扬州大云寺为沙弥,709年受菩萨戒,709年随道岸禅师如长安,在实际寺受具足戒,修学南山律宗。其间,他广览群书,遍访高僧,在建筑、绘画、医学方面颇有造诣。

715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并于733年成为该寺方丈及当地佛教领袖,受其传戒者凡四万余人,有“江淮之间,独为化主”之称誉。

734年,荣叡和普照抵达大唐,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受具足戒。身负重大使命的二人,入大唐留学后一直四处游历,遍寻高僧,却始终未能如愿。

一晃到了唐天宝元年(742年)冬十月,他二人久闻高僧鉴真和尚大名,便来到了扬州大明寺。

其时,鉴真和尚正在给一众僧人讲律。荣叡和普照顶礼拜于大和尚足下,具述来意:佛法东传至日本国后,虽有其法,却无传法者。日本国昔日有圣德太子说: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请大和尚东渡赐予教化。

于是,鉴真回答说,昔日听说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转生为倭国王子,使佛法兴隆,济度众生。我还听说,日本国的长屋王崇敬佛法,制千件袈裟施与本国众僧,其袈裟襟处还绣有四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如此看来,这的确是佛法兴隆之气象,日本乃有缘之国也。

说到这,鉴真扫视了一下眼前众僧,问道:同道中有没有人愿意应此邀请,向日本传法?

众僧一派默然,无一应对。许久,有名叫祥彦的僧人说:彼国甚远,沧海波涛汹涌,性命难保,成功渡到彼国者仅百中有一。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我等修行尚未完备,所以大家才缄默不语。

听到此,鉴真说:“此乃传法之事,却怎能珍惜性命呢?大家不去,我去。”

于是,祥彦说:大和尚若去,我也随从。接着,更有其余二十几人也表示愿与鉴真一道东渡。

艰险万般有神助,历经魔难终抵岸

鉴真第六次东渡图(公共领域)

鉴真决意东渡,自唐天宝二年(743年)起历经六次,凡十载。

首渡被人告官受阻,船只与物质皆被没收;二渡遇上风浪,旧船不堪重负,几近船毁人亡;三渡官府阻拦未能成行;四渡遭遇大风浪,颠沛流离数月而返;五渡因长途跋涉、酷暑煎熬使鉴真双目失明,有弟子病逝或先后退出;六渡方成功。

《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述了此次渡海之艰辛、磨难及神迹:

十月十六日晨朝,大和上云:“昨夜,梦见三官人,一着绯,二着绿,于岸上拜别,知是国神相别也,疑是度必得渡海也。”

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涛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但唱观音。舟人告曰:“舟今欲没,有何所惜!”即牵栈香笼欲抛,空中有声,言:“莫抛!莫抛!”即止。

中夜时,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着甲把杖,二在舟头,二在樯舳边。”众人闻之,心里稍安。

三日过蛇海。其蛇长者一丈余,小者五尺余,色皆斑斑,满泛海上。

三日过飞鱼海。白色飞鱼,翳满空中,长一尺许。

一日经飞鸟海。鸟大如人,飞集舟上,舟重欲没,人以手推,鸟即衔手。

其后二日无物,唯有急风高浪。众僧恼卧。

舟上无水,嚼米,喉干咽不入,吐不出;饮咸水,腹即胀。一生辛苦,何剧于此!

海中忽有四只金鱼,长各一尺许,走绕舟四边。明旦,风息,见山。人渴水,临欲死;荣叡师面色忽然怡悦,即说云:“梦见有官人请我受戒忏悔,叡曰:‘贫道甚渴,欲得水’;彼官人取水与叡,水色如乳汁,取饮甚美。心既清凉,叡语彼官人曰:‘舟上三十余人,多日不饮水,甚大饥渴,请檀越早取水来。’时,彼官人唤雨令老人处分,云汝等大了事人,急送水来。梦相如是,水应今至,诸人急须把碗待。”众人闻此总欢喜。

明日,未时,西南空中云起,覆舟上,注雨;人人把碗承水饮。第二日亦雨至,人皆饱足。明旦近岸,有四白鱼来,引舟直至泊舟浦。

舟人把碗,竞上岸头觅水,过一小岗,便遇池水,清凉甘美,众人争饮,各得饱满。后日,更向池;昨日池处,但有陆地,而不见池,众共悲喜,知是神灵化出池也……

昔日,唐僧三藏法师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同为唐僧的鉴真和尚东传佛法,却也经历了形异质同的万般魔难。看来,取经难,传法亦难。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天宝十二年(753年)12月7日,鉴真一行终于抵达日本的屋久岛,翌年(754年)2月4日到达奈良,结束了磨难重重的东渡之旅。鉴真时年六十六岁。

《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述到:大和上从天宝二载始为传戒,五度装束,渡海艰辛,虽被漂回,本愿不退。至第六度,过日本三十六人,总无常去退心……经逾十二年,遂果本愿,来传圣戒;方知济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极多。

鉴真到来,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宰相、右大臣、大纳言以下官人百余人前来礼拜、慰问。其后,天王敕使前去宣诏:“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和上。”

随后,又敕授鉴真为“传灯大法师”。

4月初,鉴真即在东大寺卢遮那殿前设戒坛,先为圣武天王授菩萨戒,其次为光明太后、王太子,以及王族和僧侣四百四十余人授戒。

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并建立正规的戒律制度,使佛教成为当时的国教。

唐招提寺是和尚亲手兴建的建筑风格寺院,鉴真在此度过五年时光,直至圆寂。前五年在东大寺度过。

鉴真除了佛教,还给日本带去了建筑、文学、美术、工艺、书法、医学等唐朝诸多领域的先进文化技术。据说,日本豆腐、砂糖的制作就起源于鉴真,被日本誉为“日本文化之父”和“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和尚坐化后,日本朝臣藤原刷雄吟诗《五言伤大和上》,颂其功德: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试用春日新绿叶,为君轻拂眼角泪

鉴真和尚真像,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是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刻。(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公元763年,鉴真身体渐次衰弱。3月上旬,弟子忍基梦见唐招提寺的讲堂栋梁倒塌,他认为这或许是预示鉴真即将迁化之相,于是率诸弟子制作了一尊鉴真坐像。

这尊鉴真坐像按等身大小制作,高80.1厘米,重13.5公斤。这尊雕像是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塑,也是首座真人塑造肖像,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该年6月25日,鉴真如入禅定,面西坐化,享年76岁。化后三日,头顶依然温暖,至于阇维,香气满山。

鉴真像被安放在御影堂,每年6月6日将安置雕像的橱柜打开数日,供人参拜。

鉴真本人并没有留下著述,但是,仅从那座雕像,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慈悲、祥和,还有沉默中蕴藏的思想、智慧。日本画大师东山魁夷便是持这种感受者之一。

1971年,唐招提寺森本长老委托东山魁夷画一组隔扇画,安放在御影堂的五个房间中。此后两年,东山魁夷遍历奈良、大和路的各个寺院及国内名山大川、天涯海角写生,用了四年时间研究如何更好地表现日本风景;并三次去中国,研究水墨画,历经十年终于1981年完成此组画。

历史有很多巧合:奈良时代,日本留学僧普照和荣叡为寻授戒高僧,最终与鉴真相遇花了约十年,鉴真与普照等东渡又花了十年,鉴真自赴日传戒至于唐昭提寺圆寂又是十年。如今,东山魁夷也是花了十年时间方完成其鸿幅巨制。

鉴真和尚雕像开放日,首先展现在参拜者眼前的是描绘日本大海的隔扇画“涛声”,开启该画后,一个放置柜橱的房间展现在眼前,房间壁画上描绘的是鉴真故里扬州的湖光山色,安放鉴真坐像的柜橱内测,绘有鉴真最初到达日本之处(萨摩半岛的秋目浦),再打开橱柜门,便会看到扬州之水,通过运河流淌至长江,又经过日本之海到达秋目浦……

并且,鉴真和尚曾言及的长屋王的那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以秋目浦之月与日相对而展现出来。从这组巨制不难看出,那十年,该是东山魁夷艺术提升的十年,也是他精神修行、境界升华的十年。

柜橱中,鉴真身披袈裟,双手结定印放于腿上。鉴真双目微闭,恰似入定徜徉在殊胜的佛国,又仿佛静观当下众生,表情沉稳祥和,慈悲之心尽含其中。虽为一尊雕像,却栩栩如生,就好像鉴真就坐在那里面对来访者,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唐大和上东征传》执笔者淡海三船(即真人元开),在传记中也记下了自己初谒鉴真的心情: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花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瞋。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在拜谒鉴真像后,也咏了一首千古绝句:

试用春日新绿叶,为君轻拂眼角泪。

九尾狐尾随鉴真东渡,又化“杀生石”惑乱扶桑

日本那须连山主峰茶臼山山麓,有一块岩石,因散发二氧化硫等致命有毒物质,多年来毁灭了那一带的所有生物。因此,人们将其称为“杀生石”。

因松尾芭蕉曾造访过此地而名声鹊起。如今,此地已成为日本的一个观光景点,每天有不少国内外游客到访。

据传,这个“杀生石”为“九尾狐”的化身,其前世为毁掉商朝的妲己。其后,那个九尾狐又从汉地跑到天竺,做了班足太子之妃。在西域,它也继续引诱王子斩杀了一千人。其真面目被一家臣看破后,便现狐狸原形,逃离印度。后来,九尾狐又成为西周最后一代国君幽王之后褒姒,也是以其美貌迷惑幽王,导致西周灭亡。

据说,753年(天平胜宝五年),那只惑乱中原、西域的九尾狐又变成了一名十六岁少女,溜进了遣唐使回国的船上,来到了日本。

鉴真成功东渡,是乘坐日本第十二次遣唐使回国的船队完成的。当时有三艘船,鉴真乘坐的是第二艘。阿部仲麻吕等乘坐的第一艘因触礁回国失败。因此,那只九尾狐或许是乘坐第三艘,或者是与鉴真乘坐同一艘船抵达日本的。

踏上东瀛之地的九尾狐蛰伏三百六十年后,变成了一个新出生婴儿,躺在路边,被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妇收养,并长成了一个才貌兼备的美女。

该美女名叫玉藻前,18岁进京,因其美貌与博学,颇得鸟羽上王(1103至1156年)赏识,终成为其宠妃。然而,其后上王身体每况愈下,遂久卧病榻不起。但宫廷大夫无论如何诊察,都找不到病因。最后,被阴阳师安倍泰成看破:鸟羽上王被狐狸附体,而玉藻前正是那只狐狸,她企图杀死鸟羽上王,颠覆王朝。

于是,玉藻前现了原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最后,阴阳师口念真言,九尾狐逃出宫中,不知去向。

其后的一段时间,天下平安无事。然而,在那须一带,年轻女子接二连三被不明妖怪掠走。朝廷意识到,就是那只逃走的九尾狐作怪,于是下旨剿狐,派出八万大军前往那须。

九尾狐巧妙使用九条尾巴抵抗,最后还是被朝廷的大兵团团包围,朝廷大兵用了神赐的一支箭射向九尾狐,九尾狐即刻化成一块巨大的毒石,人一走进大石就会丧命,昆虫、飞鸟也都死绝,寸草不生。

其后,很多僧人前往那块放毒的杀生石处,试图教化,但都无功而返,甚至丧生。最后,源翁和尚降伏了九尾狐,杀生石裂成三块,一块存续至今,依然继续释放毒气。

源翁和尚因除掉赶走九尾狐有功,被后小松天王敕封为法王能昭禅师。

关于九尾狐(玉藻前)的传说,在日本多部古籍中被记载,流传很广,成为文艺创作的素材,屡屡被搬上舞台。

传说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九尾狐与鉴真同时东渡日本颇为令人称奇。一个是来弘传佛法,一个则是来败坏社稷;一个是提升信仰,一个是败坏道德;一个是来救人,一个是来毁人。

即便这些传说与历史真实存在差异,乃至杜撰,但从历史上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相生相克之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九尾狐与鉴真同时东渡,个中或许就有其道理。

日本《产经新闻》2022年4月10日报导,3月5日有游客发现:那块杀生石裂成两半,连绑在石头上的降伏绳也断了。据那须町观光协会现场勘察,确认大石块从中间自然断裂,并无任何人为痕迹。

此事在日本引起极大关注,被视为不祥之兆:是不是已被降伏了的九尾狐逃走了?

该观光协会表示,已经在这里躺了六百多年的石头突然断裂,即便是自然现象,个中也是该有某种意义的吧。

该新闻报导的结语,也颇耐人寻味:

当下,中共病毒“毒性”肆虐,人们蒙受着九尾狐惑乱般的灾难。杀生石此时断裂,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时过六百多年,也许新的传说将要开始了。

太子预言身后事 陈述乱象警世人

飞鸟时代的王子、政治家圣德太子是使佛法在日本弘传的第一功臣。图为一万日圆钞票上的圣德太子肖像。(公有领域)

在《日本书纪》中记载,飞鸟时代的王子、政治家圣德太子(574至522年)智能超人,同时可听十人讲话、并能“兼知未然”;他也是使佛法在日本弘传的第一功臣。

史料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预言,包括自己的死亡时间,以及自己死后会被灭门等。他6岁时说,自己前世在中国的衡山修行,并能说出前世的详细情况。他还说,“眼前的这部佛经比我前世时看的佛经缺了一个字”,周围的人十分震惊。

晚年,圣德太子向妻子讲诉了自己的前世,他出生在中国晋地的一个贫穷之家,在中国转生了六次,每世都严格地修行佛法,最后一次是高僧慧思。

平安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一本名为“未来记”的遗书陆续在各地被发现,认为是圣德太子留下的预言。著名的公家歌人藤原定家在其日记中记载,自己曾见过刻在石头上的《未来记》。该预言内容从佛教到世事变迁等。

书中预言,日本未来佛法会兴隆,但其后有魔王惑乱,传邪法惑众,许女色,僧尼起卧一处,不守戒等等。其目的是迷惑众生,使其下地狱。

释迦摩尼说过,末法时会有魔惑乱佛法。如今的日本,信仰可谓五花八门,就连那个惑乱中原、西域、东瀛三地的九尾狐,也被一些人崇拜,甚至供奉……

其实,包括《未来记》所言的诸多乱象,不只局限于东瀛,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尤其是被称为“难生”之地的“东土”。

换言之,就现象论而言,释迦牟尼佛等圣贤所言的“末法”,也可以理解为过去的法不灵了,起不到教化众生、提升道德、修炼圆满的作用了。

佛教经典中讲未来会有未来佛来世传法度人,西方宗教也讲弥赛亚会来世救人。

弥勒即是弥赛亚 东圣西神同一人

韩国全罗南道顺天市海龙面的须弥山禅院的佛像上长出的优昙婆罗花(徐良玉/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弥勒下生经》等佛教经典中讲,继释迦牟尼后来世度人的未来佛为弥勒(梵语:maitreya)佛。关于弥勒下世救人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经典中均有描述,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信仰并等待的人很多。

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研究(《季羡林文集》第十二卷〈吐火罗文研究〉之〈梅呾利耶与弥勒〉)发现:西方基督教救世主弥赛亚,与东方佛教的未来弥勒佛是同一个人。

西方信仰中也讲,到了人类的最后时刻,救世主弥赛亚将来到人间。关于救世主来世的时间,《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节讲:“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但《圣经》预言给出了一个标志:无花果树发嫩长叶之时。这一般被解读为以色列复国(1948年)以后,且以色列复国后的那代人即可看到救世主。

佛经中关于未来佛来世时间的记述不尽相同,也不甚明确,但却给出了一个标志:世间优昙婆罗花开放。

据佛经记述,未来佛乃万王之王,弥勒是由最高处下走时所使用的佛号,而法轮圣王乃万王之王下到法界时的法号,人间称转轮圣王。故此,释迦牟尼告诉他的弟子,法轮圣王也称弥勒。

佛经《慧琳音义》卷八明载:优昙花“乃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法华文句》四上也记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如今,优昙婆㑩花已在世界多地不断开放。据报导,最早发现优昙婆罗花的是在韩国,1997年7月,京畿道广州郡一家寺院的方丈,在如来金坐像的前胸部位发现24朵优昙婆罗花,引来众人前往观看。

此后,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相机被发现。按佛经记载,1997年乃佛家3024年。

东西方文献中,都可看到关于未来佛弥勒(法轮圣王、弥赛亚)的相关记述,东方文献中的记述较为明确,以下仅引二则。

韩国大学者南师古《格庵遗录》预言,该圣人木子姓(李),属兔,四月出生于三神山(长白山)下,此次下凡人间称弥勒佛,乃天上王中之王,即法轮圣王。

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也说,未来佛将于兔年转生在中国这只金鸡眼(中国地图,吉林)处降生,木子李姓。

此外,中国民间弥勒造像,身体周围有十八个小孩玩耍,又称十八子弥勒。十八子三字合在一起,为“李”。即:弥勒末劫下世传法度人时,凡身姓李。

关于未来佛来世时其法之特征,《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如此记述:“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这是三个字谜,即:“真、善、忍”。

鉴真东渡多成因 抑或只为寻觅真

如前所述,鉴真决意东渡出于多个原因:日本天王及日本留学僧的诚挚邀请;被长屋王所赠千件袈裟上刺绣的那一偈所打动;听闻圣德太子乃敬慕的慧思转生;圣德太子预言他逝去二百年后佛教兴盛,而这一切使他悟到:万般皆前缘所定,东渡乃自己的使命……

渡日后,鉴真并无著作留世,但从其弟子思托和法进等的著作中,可间接窥视鉴真的精神深处。法进的《注梵网经》中详细记述了祖师忌会的情况,其中,鉴真的弟子们把鉴真的忌会与慧思与智顗一并举行,并且将慧思作为圣德太子的前生来供奉。

思托在记述鉴真的著作中明记:有慧思禅师既降生日本,为圣德太子。在《延历僧录》中,太子菩萨传的前半讲述慧思,后半则记述圣德太子的事迹,并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慧思禅师日后生于日本国橘丰日天王宫中”。这一记述,被学者解读为鉴真崇拜慧思及圣德太子的一个契合点,一个旁证。

唐代诗人皇甫曾作“赠鉴上人”,这个鉴上人即是鉴真和尚。此五言诗最后两句为:“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该句可有两种解读:一是道作者胸臆,二是颂鉴真功德。诗整体是描述传律及修行意境,大概为后者。

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为寻觅“真法”,抑或是为寻觅更高境界的“真”。图为一名僧人走在位于山梨县甲州市胜沼市的大善寺的台阶。(Richard A. Brooks/AFP)

此句的关键词是“寻真”,亦即: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为寻觅“真法”,抑或是为寻觅更高境界的“真”。对“寻真”作何解读姑且不论,但这一点似乎可以推定:昔日精进修行,并孜孜探求真法的鉴真、长屋王、圣德太子等一众人,若生于当世,或转世于当下,他们也一定会八方寻找未来佛,并笃信修得真法的。@*

——转载自《》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鉴真和尚是唐朝赴日弘传佛法的名僧,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他晚年受日僧礼请到日本弘扬佛法,经过六次东渡,履犯险难,双目失明,最终抵达日本。鉴真和尚除了佛法之外,还把盛唐的文化带到了日本,他被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 大唐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最早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而朝鲜的佛教来自中国。552年,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天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并上表劝信佛法,佛教正式传入日本。不过,此前,由于日本、中国和朝鲜人之间的频繁交往,日本的一些人很可能已接触佛教。
  • 鉴真从天宝二年开始准备东渡,前后历时12年,及五次挫败,方遂本愿抵达日本,为弘法济世,不惜身命,慈悲济物,所度众多。(《扶桑略记》卷第七至卷十九拔萃)
  • 清代诗坛有一位才女,长于书香之家,嫁入诗礼之族。她身边的亲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这个文学家族中,一颗光华熠熠的明珠。
  • 山东才女王照圆,不仅是郝懿行治学生涯上的贤内助,自己也留下了补注古文的专业著作。
  • 飘然尘外,一洁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飞还歇、徘徊空阶,她也是一只漂泊半生的秋日残蝶。
  • 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沈善宝,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闪耀。其中有一位传奇闺秀席氏女,因擅长画兰而以“佩兰”为号。她不仅能教丈夫写诗,双双结为人间诗侣;而且惊世骇俗,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兰,本名蕊珠,字韵芬,又号道华。她生于常熟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诗人吴伟业的外孙,有诗集四卷;两位姑姑皆是闺秀诗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两卷《绿窗小咏》,是家族引以为傲的才女。席佩兰八九岁时,便熟读《诗经》,以姑姑们为榜样,钻研诗艺,积淀了文思敏捷、辞令娴雅的才华。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