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道如修行:观天下 识神机 通古今(中)
承上文,《弈人传》卷十六记载:“闻《梨轩曼衍》云:弈初非人间事,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古人敬神拜天、重德修道,自然而然在对弈活动之中能够体悟到“证道”的乐趣。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探寻古人“弈棋证道”的特征,以待方家再证。
三、弈道之机:万物生化,机理无穷,圆融无碍
机,我们可以解说为:机制,机会,机运,时机,天机,地机,人机,生机,死机,机理,机关,机械,机巧等等。虽然从语言学角度看,这样的解说杂乱无章、紊乱无序,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理性所蕴涵的“机”的虚实运作和微妙神奇。或许,这就是“机”的圆融无碍、千变万化的原因吧。汉代《说文解字》说:“主发谓之机。”
汉代黄宪《天禄阁外史‧机论》篇说:“弈之机,虚实是已。实而张之以虚,故能完其势;虚而击之以实,故能制其形,是机也。员而神,诡而变,故善弈者能出其机而不散,能藏其机而不贪,先机而后战,是以势完而难制。”以此推理,弈道之“机”,是一种虚实变化的关键。从物体具象来比喻,就如同一扇门,如果打开,则是畅通无阻,进出自由;若是关闭,则是内外隔离,内封闭而外游离。所以这扇门就如同关联内外的机关。那么,对弈下棋者,也特别注重这种“机”的变化,如同下棋虚虚实实,不断构筑棋势的可能性,变化各种棋局的进攻退让之点,如是等等,设置机关,变化机运,促成机会,再造生机,顺应天机,成就胜机。
《黄帝阴符经集注》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所以,“机”的出现与变化,是来自人心。什么样的人心变化,就会带来怎么样的“机运”变化。黄宪在《机论》篇里用一些在历史上正面的神人、圣人、名人的例子来说“机”的产生与效果,原文如下:
“羲皇得之而画其卦,神农得之而艺其穑,轩辕得之而奠其兵,勋华得之而禅其器,夏禹得之在驱其泽,殷汤得之而陈其网,周武得之而奋其钺,仓颉得之而泄其文,女娲得之而炼其石,许由得之而洗其耳,仪狄得之而制其酒,造父得之而神其御,后羿得之而精其射,伊尹得之而负其鼎,公输得之而云其梯,宁戚得之而扣其角,伯牙得之而鼓其琴,老聃得之而守其谷,孔子得之而击其磬。”
此段大意是:伏羲氏演绎天机,画出八卦;神农氏勘察地机,学会种植庄稼;黄帝轩辕氏运用兵道,展开战法之机;尧帝(名放勋)舜帝(名重华)顺应道德,禅让帝位,继承国机;夏禹应用“自然之机”泄洪,开辟土地;殷汤顺应“人情之机”打开罗网,得到民心;周武王承应“善恶之机”,武力变革灭纣,成就周王朝;仓颉感应天地“文化之机”,创造文字;女娲救难三界,应劫而补天,行“慈悲护法之机”;许由安贫乐道,洗耳拒位,无为而化,以“隐机”为道行天下;粮食增产有余之机,仪狄创制造酒之术;工艺技术提高之机,造父设计马车交通之工;后羿精研弓箭的射技,成就军威功业之机;伊尹背负鼎俎,面见殷汤王,得到相位,成就辅佐治国之机;公输班(后人称之为鲁班)研究器械运转之机理,造云梯;宁戚发出叩敲牛角唱歌之巧遇,正得爱才的齐桓公“赏识之机”,以地位贫贱之有才者成就功业;伯牙鼓琴,奏响高山流水,触动钟子期洞悉音律的“知音之机”;老聃得其道德之机,而修炼清净、内守精神;孔子得其仁义之机,而修行儒术、广播于乱世。
《庄子‧至乐篇》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人类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和历史运作,都依循天机、地机、人机的各种各样的机运变化而成就操作。
我们再来看看《晋书‧杜预传》记载的一件事:
晋武帝灭蜀国后,多次与朝廷各位大臣再议灭吴之事,结果得到的是反对声音比较多,于是搁置下来。加上主战派羊祜大将去世,看来灭吴之事将会久拖不决。一天,晋武帝和大臣张华对弈下棋,正是你来我往之际,羊祜的继任者杜预来了一封密函奏表。晋武帝还未及看完奏表,那博古通今而擅长易数的张华,立刻推开棋盘,敛手恭敬地奏道:“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于是,晋武帝下定决心,力排众议,按照杜预等人的计划,多路攻击江南,终于灭掉吴国,三国归晋,一统江山。
这个历史故事透露的时机与机运,非常有特色。首先,晋武帝一直把握不好时机和时运,不知何时能够灭吴。朝廷诸大臣也是各有论说。其次,杜预依照前任羊祜的军事经营和自我个人的军事才华,终于上表密奏晋武帝,献策灭吴。这个是杜预的时机把握。第三,张华虽为大臣,但是只是朝廷中的一人之言,未必能够打动晋武帝实施灭吴之举,很难促成时机。第四,杜预给晋武帝的是密奏,自然张华这样的重臣也未必提前知道杜预密奏的细节,更不可能了解到密奏所言。但是,张华精通易理,早知天象变化规律,只是继续等待时机劝勉晋武帝攻吴。第五,张华在与晋武帝对弈之时,又收到杜预密奏,恰好此时,观人事,看时机,算天象,行功业,样样俱全,天机已到,张华作为一代名臣,推开棋盘,自然拱手劝勉晋武帝攻吴,最终推动晋武帝的决心,因为灭吴之策已在手中,最终成就天下统一大业。邵雍在《观棋大吟》有两联说到:“天机不常设,国手无常施。”“应机如破的,迎刃不容丝。”以此可知,对弈下棋之“机”,莫不与天地人三才的运化之“机”,完全是通达无碍的。
话又说回来,“机”的微妙与变化,更主要体现在人心的本质。“机”在不同境界的人里,表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在道德层面上也是不同的。邵雍也叹息到一些人认为“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猾为得机。”(《观棋长吟》,《伊川击壤集》卷五)道德低劣的人经常把“恶意中伤,阴险狡猾”等等行为当作机巧的对策和机会,明眼人于此自然而知。
那么,作为修炼者、修行人有没有正面文化的“机”的体悟和修习,而运化到真道正理之中呢?
黄宪在《机论》总结说:“圣人以仁义为机,贤者以礼信为机,谋士以术数为机,辩士以纵横为机。”所以,正信正念之人,是以“道德”为机的。想必,如此之人也能够在弈道之中别有体悟,致获神机吧。
邵雍对“正道之机”也有许多体悟,在此特录几首《伊川击壤集》里的诗句做介绍:
《过潼关》
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伊川击壤集》卷二)
此诗重点说明“潼关”的地理形势的特殊性,他具有一种在中原地区的机关位置,划分军事地理的关内与关外的格局。如果潼关闲置,说明天下太平;如果潼关防守禁密,那么可以隔离开乱世的纷扰。这就相当于人们说的地理格局的“地机”,也是相对于“天机”而言。不论太平,还是乱世,核心问题在于人世道德的变化。天机与地机是相互搭配的。
《闲吟》
忽忽闲拈笔,时时乐性灵。
何尝无对景,未始便忘情。
句会飘然得,诗因偶尔成。
天机难状处,一点自分明。
(《伊川击壤集》卷四)
此诗描述邵雍自己写诗句时,经常有偶成的乐趣,感觉是“天机”自然而然促成的,一点就透。这表现邵雍纯真性灵的诗趣。
《云》
晴空碧于水,那得片云飞。
映日成丹凤,随风变白衣。
去来皆绝迹,隐显两忘机。
天理谁能测,终然何所归。
(《伊川击壤集》卷九)
此诗邵雍以云彩的变化莫测做比喻,表现一种“忘机”的修行状态。这种“忘机”,一会儿隐蔽,一会儿显现,就相当于“没有机心”,“不求机巧”的无为心态,跟云彩一样随缘变化,最终使得人心境界升华为与“天理”合一的状态。
《浩歌吟》
何者谓知机?惟神能造微。
行藏全在我,用舍击于时。
每恨知人晚,常忧见事迟。
与天为一体,然后识宣尼。
(《伊川击壤集》卷十六)
此诗表现邵雍体悟“知机”的道术蕴涵。如何“知机”,那就要理解“神”运作万事万物的微妙变化关系。对于人本身而言,那就是自我人心的体现。怎么与人交往,怎么见识事物,里面包含天象与人世圆融运作的玄机。或许,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修炼状态,才能够像孔子一样,参透天机,明悟天理吧。
《温良吟》
君子温良当责备,
小人情伪又须知。
因惊世上机关恶,
遂觉壶中日月迟。
(《伊川击壤集》卷十六)
此诗告诫世人,想做君子之人不用过分温良,要懂得人情世故的虚伪和丑恶。当然,世上的一些险恶机关也是要注意的。到时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就觉得修炼道路的时间和机会是多么的珍贵和稀少。《后汉书‧卷八十二‧费长房传》记载有费长房与修仙老翁跳入酒壶的典故,后人依照修道的境界演绎出“壶中天地、壶中日月”的故事。“人世之机关”与“修炼之道机”,在人间同时并存的。
《罢吟吟》
久欲罢吟诗,还惊意忽奇。
坐中知物体,言外到天机。
得句不胜易,成篇岂忍遗。
安知千万载,后世无宣尼?
(《伊川击壤集》卷十七)
此诗表现邵雍有时候本无心创作诗歌,也感觉到人类语言的局限和障碍,但在打坐时就有天机在头脑忽然出现,玄妙神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最终还是好不容易的能够写出成篇诗句。不过,千年以后,会不会有像“孔子”一样的圣人,能把这些天机说出来呢?该诗体现邵雍在修心养性之时,常常心有灵犀获得天机智慧,像如此的体悟一样,更暗示未来有如同“孔子”一般的圣人会来讲述“天机”。(未完待续)◇
@*#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