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秋谚语:“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更有力

作者:容乃加
分明是团圆的中秋佳节,却有这一谚语“年怕中秋月怕半”,寓含什么深意吗?(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4102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围绕着中秋,有许多故事和民俗,也有不少名句和谚语。可知这一谚语“年怕中秋月怕半”有下半句,拨云见月更有力!

好诗庆贺中秋节

大文豪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入耳际就让人想起中秋节,长长的思念也随之涌上心头,多少代人月下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一代伟人王十朋曾为他的同僚作了一首同颂中秋的诗,吟咏“清光此夜十分好,有酒有客宜高歌”,那清光月景、浅酌低唱,与代代中秋共徘佪。

中秋节谚语

东坡和十朋的明月诗都充满人间情味。明月夜,清光十分好,却有这一谚语“年怕中秋月怕半”。分明是团圆共婵娟的喜乐佳节,何故让人心生害怕忧惧呢?

月到月半,由盈转亏;节到中秋,由热入凉。年在收尾的况味渐渐涌现。中秋节一到,公历年也过了三分之二了。春耕夏耘的时节已经过去,若这一年立下的计划还没实践,当然就与收获无缘了。以节气转换来看,中秋节和秋分节气很接近,秋分是阴阳两气平衡的节气点,过了这一节这一气,天地万物阴盛而阳衰。不思量,难无感呀!

“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怎么说

喜迎中秋。(Pixabay)

那“年怕中秋月怕半”这谚语下半句怎么接?有人接了:“人怕四九岁怕寒”。话中有话,由岁俗节庆连结到人生,这才真正说到重点。

人怕“四九”,是指四十九岁,眼下的五十岁就是半百人生,是哀乐中年的里程碑;“岁怕寒”呼应整个句子,不管是年或是人,寒冬就是意味着结尾,意味着自然而然的萧索凋零。

这谚语也有另一版本——“年怕中秋月怕半,人生立志在少年!”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是这般叮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积极的思想,鼓舞人及早立定人生志向,及早努力,把握人生莫等闲。

自己决定格局

虽然“年怕中秋月怕半”,然而,每一回月缺、每一季岁寒都可以是一个警醒、一个契机。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人生到了五十,越走越笃定,因为省察半百的人生经验,让我们知道怎样顺天而为,不给自己增添无谓的烦恼、无端的困扰,也警醒我们自己不造无知的业力。这就渐渐进入乐天知命的境界。

试引孔子的人生态度“五十知天命”入句,就成“年怕中秋月怕半 乐天五十知天命”!

和孔子同时代的卫国大夫蘧伯玉(名瑗)在五十岁的时候,留下“四十九年非”的文化典故。

蘧伯玉是个勤于修行的贤士、忠臣。他仁智兼备,事事诚敬,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都以内省己过、诚于改过迁善为念。蘧伯玉这位诚敬的君子,不会特地在人前装模作样标榜礼仪,也不会在人看不见的暗处违反道德准则,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依然遵守礼义。蘧伯玉的“四十九年非”,反映了五十岁的他已经改善了四十九年的过错。今天的他改正了昨天的过错,今年的他改善了去年的不足。日复一日,生命的萃炼升华自在其中!

像蘧伯玉这样的修行,不仅修己积德,而且修出来的善德也保卫了国家。历史记载,晋国的公卿赵简子一度曾想要攻打卫国,但有人提醒他说:“卫国有蘧伯玉为政。”赵简子一听就懂了,于是就放弃了攻打卫国的想法。是呀,善德是受到上天认可的美德,是受到上天祐护的“治宝”与“至宝”。

试引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修行入句,就成“年怕中秋月怕半 四九年非得至善”!

看官,您给自己怎么写下半局呢?

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尾接年头

有这样一副对联,把月圆和岁寒年尾联上了: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日月轮回无穷已,一年容易又中秋。“年怕中秋月怕半”是为警醒,可为惕厉,若能时时内省改正从善,日日都有明月常在心,照亮内心的奥处,点亮善行的璀璨。莫管阴晴圆缺,天天明月夜,“年迎中秋庆月半,怎怕四九怎怕寒”!@*

─点阅【中秋节】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千年的历史悠久如长歌,中秋的故事就如歌中动听的音符。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今天人们仍旧不断谱写着这首看似没有终章的乐谱。既然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么我们不妨抚今追昔,从中秋节的几个别名中探求这个节日起源的故事。
  • 迎盼中秋佳节来,中秋愁雨却徘徊。 多情谁似秋风劲,一阵猛吹云雾开。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至《韶》舞,说:“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已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