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民主的市民,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对话”则是引领孩子具备民主市民的意识,并依此做出行动的基本方针。透过对话,先从教导孩子以民主的方式解决碰到的问题。蕴含在这过程中的基础,即是“人类在利益面前具有政治倾向”的事实。
对大人们来说,提起“政治”时,会很自然地想起国会议员为了政党利益而“隔空对骂”的画面,但对孩子们来说,“政治”指的是在游戏中打造我的战营的过程。在小学教育中,“政治”的意义,是以民主的对话解决对立问题的过程。
很可惜的是,在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及家庭中的民主式对话,都不过是表面上的协议。虽然不得不以民主过程的名义进行,实则却是遵从周围的主要趋势、不公正的“服从”罢了。在家庭中,愈是努力想以民主的方式找到共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就愈深。相较于对话中的民主程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全心全意地在乎自己,即便忽略程序也无所谓。这一刻,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保护与关爱。
大部分的对话都不是合理的理性结果,而是受到情绪性与非理性的判断左右,同时用民主的名义加以包装。唯有脱下这层包装,察觉坦诚的情绪时,这一刻,真诚的对话才会开始。
“妈妈,你为什么买智慧型手机给哥哥,不买给我?”通常这个问题的第一层想法,是“妈妈也买智慧型手机给我”。大部分的人都会察觉到这点。接着,妈妈会守着“不买智慧型手机给孩子”的第一条防御线上,并且说:“等你像哥哥一样升上六年级,妈妈就买给你。”
某种程度上懂得等待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后,只能莫可奈何地打退堂鼓,接着等他升上六年级时,便顺利拿到了智慧型手机。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耐心等候,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算是相当轻松省力的了,因为父母多半会禁不起孩子的纠缠,在那之前就买手机给孩子。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弟弟的问题。“为什么只买给哥哥,不买给我”的提问中,是对不公平待遇表达抗议。现在是民主社会,所以弟弟当然可以说出这种言论,而父母则会采取合理且具逻辑的方式回应。通常我们会把这种过程称为“民主”,虽然此时看似不公平,但父母说,“哥哥也是等到升上六年级才有,所以等你升上六年级时,也会买给你。”做出了公平的结论,之后也遵守约定。
但家中的老二总有许多不满。因为父母买智慧型手机给老二时,又另外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给哥哥。老二认为,自己不过就是晚几年出生,却要受到需求被延宕的不公平待遇,因此总是忿忿不平。这种不满会助长孩子内心深处的不信任,更甚者,会扩大为不想形于外的愤怒。孩子的目光总是集中于“此时此刻”,他只看到哥哥现在手上有智慧型手机,还有平板电脑,自己却只有智慧型手机的不平等状况。在这过程中,民主并不存在。父母又要求老二继续等待,孩子觉得自己又受到不公平待遇,所以总是讨厌哥哥。
当老二拿自己和老大比较,提出什么要求时,父母不能只看他的第一层想法,因为其中还有第二、三层深沉心思。
“妈妈,你为什么买智慧型手机给哥哥,就不买给我?”
第一层想法:买智慧型手机给我。(涵义:这样很不公平!)
第二层想法:我也现在就需要,我会用在更好的地方。(涵义:不要看我年纪小,就小看我的能力。)
第三层想法:反正妈妈就是比较喜欢哥哥。(涵义:因为我是弟弟,所以比较不受关心。)
如果兄弟之间必然会出现差异,这时就需要同时驳倒第一、第二、第三层深沉想法的强力一击。它不是来自于民主程序,而是来自“专注”。至少在这一刻,妈妈说话时必须把全副心思放在老二身上。
乌利西.贝克(UlrichBeck)和伊利莎白.贝克-葛恩胥菡(ElisabethBeck-Gernsheim)所着的《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中,如此描述民主形式的平等所带来的混乱:“男女愈趋近实质上的平等,家庭的基础就愈不安。”
我并不认为在这段引述中,趋近实质平等的关系只限定于男女(夫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同样适用。当家人之间的民主式对话持续愈久,家人这条线就会着火,战争也会延续。
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是要父母像个独裁者般展现出父权制的样貌。这反而是背道而驰了。对话中需要的不是民主公正,而是“专注”、“投入”与“奉献”。此外再加上“真诚”,就堪称完美了。
前述的对话应该这样进行:“抱歉,现在没办法买跟哥哥一样的智慧型手机给你,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也知道你有多想要。”“那为什么不买给我?”“因为年纪愈小,愈容易对手机上瘾。比起智慧型手机,小朋友更需要踢踢足球、投投篮球、跑跑跳跳。爸爸妈妈想给你的不是物品,而是时间。虽然没有智慧型手机,但我们可以一起去露营,也会花很多时间陪你玩耍。爸爸妈妈想多和你一起玩耍喔。”
对父母大小眼表示不满的对话,并非公平的民主过程,应该以情绪为起点,给予孩子其他层次的奖励来了结这件事。藉由此过程,孩子才会收起自己被排拒在外所衍生的失望感。
孩子的意志,不是靠民主程序和方式运作,而是靠情绪上的共感和投入。
──摘自:《家有小学生之亲子沟通手册:资深小学教师教父母聪明回话…》大树林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