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爱丽话五千】五千年前的腊八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文/爱丽Ally
五千年前的腊八节和现在有什么不同?(Ally爱丽授权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3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好久不见,大家最近过得怎么样呢?我记得上次坐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已经是将近一年前的事情了,我去年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满,一直没挤出来时间出视频,结果一转眼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既然马上又要过中国新年了,那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和过年有关的一个节日。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的中国新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家家户户是从这天起,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

那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庆祝这个节日呢?还有五千年前的人们也和今天一样过腊八吗?这些问题咱们今天一个一个地来解答。

起源

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那个时候它有另外一个名字。

根据战国时代成书的《礼记》记载: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八蜡以记四方。”《礼记‧郊特牲》

首先,腊在上古时代是写作蜡的,天子要举行大蜡,祭祀八位掌管农业的神灵,来感谢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和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成熟。

那伊耆氏是谁呢?伊耆氏是上古时代的天子号,有人说是神农,也有人说是帝尧。

总之呢,是伊耆氏开启了这种十二月祭祀的礼仪。每年的黄历十二月就叫做蜡月,而举办蜡祭的这一天就叫做蜡日。

蜡祭在夏商周这三代都延续了下来,只不过每个朝代的叫法不同,蜡日的具体日子也不相同,唯一不变的是,那个时候的蜡祭是非常隆重的节庆。

东汉的蔡邕在《独断》中写道:“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礼记》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说有一年孔子和子贡观看腊祭,孔子问子贡他高兴吗,子贡说:“一国的人狂欢得都像疯了似的,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高兴的。”

孔子说:“人民辛苦了一年,才有这一天的享乐,其中的道理不是你能体会的。要一张一驰,劳逸结合,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的方法。”

所以说,从上古时代开始,腊月对人们来说就代表着终于到了可以放松休息的时候了,而腊日是帝王和百姓们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来答谢神明一年的守护,以及祈求来年丰收的重大节日。

佛教东传

到了汉代,佛教从印度经过西域正式传入中国后,逐渐地越来越被中国的百姓所接受,这个时候,有一个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也随着流传进了中国。

在南梁时代的《释迦谱》中记载说,当时还是印度王子的释迦牟尼,感悟到生命的无常,于是放弃了荣华富贵和王位,出家吃苦修行。在苦行修炼的六年时间里,每天就吃一粒麻和一粒麦,甚至有时候七天才吃一次。他的身体已经消瘦得和枯木一样了,但是也没悟到修行的真义。

一名牧羊女受到点化来供养森林里苦修的王子,供上了用谷物和奶一起熬制的乳糜粥。(Ally爱丽授权提供)

这时有一名牧羊女受到点化来供养森林里苦修的王子,供上了用谷物和奶一起熬制的乳糜粥。王子喝完后恢复了体力,终于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

后来佛陀悟道这一天就被称为成道节,僧侣和信众们都会用谷物煮粥来供佛,庆贺佛陀成道。

又因为这一天在中国是黄历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所以中国人就叫它腊八节。

慢慢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中国原本的腊日腊祭活动就逐渐地和佛教的腊八节融合在了一起,同时腊八节煮粥也成为了一个百姓们过节的固定习俗。

腊八粥

其实腊八节的粥最开始并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纪录北宋民情的《东京梦华录》里写道: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腊月初八,各个大的寺庙会举办浴佛会,并且分派七宝五味粥给门徒们,这个七宝五味粥就被命名为腊八粥。

但那个时候的腊八粥里只有七样东西,它是有说法的,分别对应着佛门七宝,所以它又被称为佛粥。

明代的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略》中记载,宫中也吃腊八粥,煮好之后先供佛,然后再全家一起分食或者相互馈赠。

到了清代,腊八粥越做越精致。(Ally爱丽授权提供)

“宫中腊八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一日泡枣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遗,夸精美也。”

到了清代,腊八粥越做越精致,说法也多起来了。

像《燕京岁时记》中纪录的: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无核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桂圆),用则伤味。

“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粥里要放黄米,大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等一起煮,还要用一大堆坚果、果仁和葡萄做装饰。

而且还说不能用莲子、扁豆、薏米,或者桂圆。只不过这四样东西咱们今天超市里卖的八宝粥里一般可都是有的。

现代的八宝粥。(Ally爱丽授权提供)

而且你知道吗,八宝粥它的原身其实就是腊八粥,八宝粥是清朝才出现的名字,可能中国人图吉利吧,就把佛粥里原本的七宝变成了八宝。

除此之外,腊八节还有泡腊八蒜,制造腊药、腊酒和腊肉等等的习俗。

其实你发现了没有,从腊日到腊八,虽然这个节日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最开始的面貌不一样了,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百姓们对于神佛那颗虔诚敬仰的心。

不管是腊日里人们祭祀时感激神明的赐福,还是后来人们用腊八粥来表达对佛祖证道的敬佩,都能反映出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于天地神佛的那种敬畏,这种敬畏也促使人们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看来这是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区别。

希望你看完今天的视频呢,以后每次喝腊八粥的时候,都能想起来它的起源,以后过节的时候,也会觉得更有意义

那过了腊八,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下集视频,我们来讲讲中国新年。那咱们下次再见啦!

▼ 相关影片


本文由授权刊登。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天地四时节气的循环,例如秋分的“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现象,年复一年在时光隧道中循环往复,准确而无穷无已,这是谁的造化呢?“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借着秋分的展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天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
  • 从立秋节气应节的成语中,能否学得应变的处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来立秋节气!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多变的季节!古人从秋天的节气物候,得到许多感触,化作成语,也教给后人许多应变预防的功课。在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们要如何应变保安呢?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历朝历代的中华古人对于节气相当重视,相应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隐含养生观念与作法,展现民俗养生的内涵。关于立夏的食补、禁忌和养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