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乱之时,亟需一位真英雄治平乱世,开创大业。三国的第一男主角曹操,纵横沙场,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雅爱诗章,自成风骨,开创一代文学。乱世英雄曹操,在被追尊为魏武帝的同时,更因其雄健笔力,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少年时代的曹操,被史书形容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并不注重个人学业。但是他出身官宦世家,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武教育,因而年轻时就能博览群书,武艺过人。有识之士也对他另眼相看,称赞他是命世之才。曹操还在三十岁那年托病辞官,在家乡筑精舍、谢宾客,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文武兼修,在隐居生活中积蓄力量。
随后,曹操征战天下、经营中原三十多年,依然“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好学不倦的品德积淀着他的文学素养,南征北战的阅历丰富着他的创作素材,朝野百态的现实激荡着他的思想情感。于是,他登临送目,横持长矛,能够口吐诗章;他鞍马奔波,排兵布阵,又能下笔成文。
才兼文武 一生戎马
曹操现存诗歌只有20多首,然而苍劲挺拔,独标一格,凝铸成一个时代的文学风骨。它们在那交织着血与火、智慧与武勇的岁月中相继涌现。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曹操接受朝廷征召,结束隐居生活。等待他的,是一场末世的动荡局面。汉室衰颓、董卓作乱,昔日繁华的都城洛阳,在经历动乱和火灾之后,变得萧条凋敝;声势浩大的讨董盟军,却在紧要关头畏缩不前,各自为政。
种种乱象、惨象,激荡着曹操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悲痛之情。一双乐府诗歌,《薤露行》和《蒿里行》由此诞生。这两首本是乐府古辞,曹操延续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传统,借古题写时事,开创乐府新风。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身死;军阀董卓进京作乱,倒行逆施。《薤露行》深刻描摹这场祸乱的前因后果,仿佛一幅大气苍茫的汉末社会画卷。这首诗首先揭示其根源,“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皇帝错用宦官,何进有心收回政权,但是他缺乏谋略和决断,不仅自己身败名裂,更遗祸无穷。
曹操回顾汉朝君臣的失政,泛起忧国之心,将一股雄直悲壮之气注入字里行间。然而随之而来的董卓之乱,更引起他悲凄哀远之情。“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这几句简练有力地列举了董卓一系列倒行逆施的罪行,行废立、弑帝后、烧洛阳、迁长安,将其带来的灾祸展露无遗。
少帝受难,百姓流离,作为汉臣的曹操,目睹洛阳破败凋敝的景象,把悯时伤乱的悲悼,凝聚成“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十字。他伤感的,不只是城市的焚毁,更是国家政权的倾覆。
国难当头,曹操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他改名易姓从洛阳逃到陈留,散家财、首倡义兵,掀起讨董大旗,既而怀着一腔救国热血,加入讨董盟军。凭借一腔孤勇,曹操独领三千人马对抗董卓大军,九死一生;另一边的义军首领却各自为政、互相残杀,给国家带来更多的混乱和灾难。
曹操的《蒿里行》就反映了这一段历史。它从弘大的时代背景入笔,群豪会盟,兴兵讨董,人多势众的义军看上去正义凛然,所向披靡,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军合力不齐”。各路首领各怀异心,简直是一盘散沙,欲存实力者踌躇不前,争权夺利者自相残杀,更有窃取国政者阴谋称帝、私刻玺印。
盟军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行的却是争霸天下的图谋。这首诗的前十句,用冷峻严肃的口吻,原原本本讲述讨董盟军从合到散的过程,真实揭露了盟军的野心和真面目。而让他更为悲愤的是,连年征战带来的可怕景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事无休无止,士卒不得解甲休养,百姓不得安居乐业。数万无辜的生命丧身于战火,白骨堆满荒野却无人掩埋,人烟千里荒芜更不闻鸡鸣。凄凉惨痛的现实,令作者发出悲怆慨然的长叹:“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果说《薤露行》表达了对汉室倾覆的哀叹,《蒿里行》则表达了对万民疾苦的关怀和悲悯。两首诗以朴素写实的笔法,雄深悲慨的情感,反映悯时悼乱、古直悲凉的诗风,被赞为“汉末实录”的一代诗史。
沧海豪情 周公风度
曹公赋诗,大部分反映汉末数十年间社会战乱的现实,大多有时间为考据,有史实为依据。他也把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与客观描述完美交融,读来真切可信,又真情动人。
建安11年(206年),他在征讨高干途中作《苦寒行》,在表现艰难行军征途的同时,融入征夫思乡之哀叹。建安12年秋冬,他在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作组诗《步出厦门行》,描写河朔一带壮丽风光,歌咏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其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
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登山观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图景尽收眼底。《观沧海》开篇便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字说明诗人视角之高之广,所“观”景色方能至深至远,由此奠定本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曹操从大处落笔,描述眼前景观:澹澹海面上,一座岛屿拔地而起。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肃杀的秋天里充满勃勃生机。再看海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长风吹过草木,响起萧瑟的秋声;吹向海面,激起排空巨浪。
透过茫茫波涛,曹操仿佛洞见日月星辰的运行奥秘:“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吐日月、容纳星辰,是他赞颂浩瀚沧海的浪漫笔墨,更是他抒写广袤心胸的生动写照。曹操写海景,亦写情志、写胸襟,尽显他沉雄苍莽的英雄气概。
这次归途中,五十多岁的曹操回顾自己的人生旅途,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也感受到在这种流逝中孕育的生命力量。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写下了《龟虽寿》。这首诗首先以神龟、腾蛇起兴,阐述世间万物皆逃不开生死存亡的宿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笔势一转,以年迈的千里马自比,即使老去仍然怀抱驰骋千里的大志;他同样老当益壮,即使人到暮年,奋发进取的壮心永不止息。这四句笔挟风雷,情感从深沉转向振奋,奔涌出一股自强不息的豪放气概。
这位盖世英雄同样激励人们,寿命长短既由天命注定,也取决于修养身心之道,即“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在久经战乱的年代,曹操以一曲《龟虽寿》,表达对功业理想的进取精神,以及对时间、生命的无限珍视。
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匡扶汉室,而建功立业的关键在于招揽天下贤士,共襄盛举。因而他大力强调“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还作一首求贤歌——《短歌行(其一)》。
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解读,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这首诗作于建安13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夕,或建安15年(210年),与作《求贤令》同时。无论作于何时,它都真切展现了曹操忧思天下的拳拳苦心,以及求贤若渴的款款深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句便是低沉惆怅的调子,曹操忧愁的是,时不我待,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人才难得,四海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他借酒消愁,抒发个人愁绪,同时也在暗示贤才,人生易逝,应把握机遇,投奔到自己这里施展才华,才是最佳出路。
之后曹操集中用典,表达对渴求人才的殷切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主思贤,委婉而情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君臣一体,欢洽而和睦。这八句诗不拘一格,直接引用《诗经》名句,却能和原创文字完美交融,更翻新意,其文字功底堪称一绝。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曹操继续吟唱着求贤不得的伤感,以及待贤以礼的诚恳,颇有一唱三叹的民歌风味。他巧设“乌鹊寻枝”的情境,委婉劝慰人才,懂得择木而栖;他借用“周公吐哺”的事迹,自比前代圣贤,映射心志之坚。在慷慨苍凉的底色中,全诗交织着雄豪跌宕的诗人才情,以及君临天下的王者气势,全面展现了曹操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思风骨。
游仙神思 初心不渝
建安20年(215年),年届花甲的曹操征讨张鲁,收取关中。这是赤壁战败后,曹操继续统一全国的重要战役。然而这一战中,敌军占据地利,筑城死守,曹军险胜,也付出惨重代价。而此时全国的三分格局已成,曹操年事已高,几乎无法实现统一大业。怀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曹操同样借乐府旧题之乐调,作游仙诗《秋胡行》二首。
第一首诗“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从现实环境落笔,描写曹操在散关山中,牛困车堕,行军极为艰难。曹操独坐磐石上,手挥五弦琴,弹奏着凄怨的古曲,感到“意中迷烦”。这一段表面在写跋山涉水的艰辛和困顿,其实暗喻战事不顺,以及人生际遇中的困苦和孤独。
神秘的昆仑仙翁“三老公”突然现身,安慰他的愁怨,为他讲述神仙境界的美好。仙人游览名山,遨游八极,过着“枕石漱流饮泉”的高洁生活。就在曹操“沉吟不决”之时,三老飞升离去,不可追回。他为此夜夜难寐,感叹“长恨相牵攀”“惆怅以自怜”,后悔失去成仙机会。
然而遗憾之余,曹操想到的是现实的功业和肩负的使命。他在结尾表达了要像齐桓公任用甯戚那样,努力完成西征战事。这首诗不事雕琢,其感人之处正在“沉吟不决”四字。凡人皆向往长生,但是困境中的曹操,不愿放弃理想而独自逍遥。为了家国百姓,他回到充满艰难险阻的现实中,继续招揽贤才、为理想而战的鸿图王业。
第二首起句便远离俗世,“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曹操和仙人一同遨游,却同样表达出他在仙凡之间的选择。仙人自由无碍,他期望得到神药,享受万年长寿。但是曹操也意识到,天地间“贵者独人”,“存亡有命,虑之为蚩”。因为真正有德行之人,遵从上天旨意处事,不谋求一己之私,只担心社会是否安定。
“戚戚欲何念?”曹操回望尘世,社会混乱,大业未竟,心中忧愁不安。经过一番思量,他无惧尘埃之苦,暂放遁世出尘之思,“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在诗歌中,曹操无论如何徬徨、矛盾,他最希望的仍然是珍惜有生之年建功立业,造福后人。他的雄才大略和慷慨风骨,同样在这两首游仙诗中完美呈现。
曹操的游仙诗,现存共七首,在曹诗中占据很大比例,表现了他对高层世界的向往和探求。除了有明确时间考据的《秋胡行》外,其它诗歌多出现“年之暮”之类的词句,可推测这类游仙诗基本创作于晚年。这些诗作,继承乐府游仙诗的表现形式,开启文人游仙诗的传统。
他用瑰丽美妙的辞藻,为世人展现辉煌灿烂而又苍茫窈冥的仙界景象。“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飘飘”,那里不染尘世,浩荡神妙,让人自在遨游;“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那里有琼楼玉宇,仙草鲜花,让人叹为观止;“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那里有仙歌乐舞,美酒盛宴,让人长乐忘忧。
与以往游仙诗不同,曹诗的特别之处是,既表达了出世求仙的憧憬,又坚守着入世建功的理想。人到暮年,特别是英雄迟暮,难免伤感、矛盾。诗中的曹操,虽有生命之忧、永年之求,却因为难忘大一统之志,多次在仙境和尘世间徘徊,理想与现实间抉择。最终,他从生死规律中超脱出来,坚定了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理想;在神思飞扬的文字中,继续书写他矢志不渝、振时济时的热望初心。
曹操,是英雄中的诗人,诗人中的英雄。日出沧海,风啸长林;白骨露野,明月惊鹊,激荡着他统御宇内的万丈雄心,浸润着慷慨清壮的文人情怀。他的文字,气韵沉雄,情感悲凉,是乱世存亡的记录,人生历程的写照,更是他志向和理想的表达。最终,它们连成一条璀璨夺目的星河,照亮三国诗坛的夜空。
参考资料:《曹操集》《三国志》等。@*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