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近体诗选读(一)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名刘基,字伯温。现存刘伯温的诗词作品一千五百多首,大部分是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格律诗)。刘伯温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公元1333年)。曾任官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后弃官隐居。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受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陈时务十八策并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今天介绍的这首诗为七言律诗《感兴》,是刘伯温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写的。
背景故事:公元1362年底,刘伯温已经算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会有一场大战,此战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甚至在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致胜的关键也惊人地相似。同年12月,刘伯温从朱元璋那请了密旨,先派了十几位有丰富作战及训练经验的将领,从应天府分批乔装后秘密南下,取道杭州,到明州(宁波)一带筹备粮草并组建训练了一支军队。主要是水军与弓箭兵。公元1363年三月中旬,刘伯温带了两名扈从离开应天府到达明州,检查了秘密军队的情况并做了一些安排。同年五月中旬,刘伯温带领部分扈从先期出发去鄱阳湖战场布阵,取道天台县,这首诗就是当时在天台山浏览时写的。之后就参加了鄱阳湖大战。
据《明史‧本纪‧太祖一》记载(括号内文字是笔者加的补充说明),公元1363年黄历夏四月底,陈友谅大举进兵包围南昌,并分兵攻陷了吉安和临江(樟树市);秋七月初六,朱元璋率兵亲征救援南昌,十六日到达湖口(并与刘伯温的部队会合)。事先在鄱阳湖的上游泾江口及南湖觜设伏兵,遏制陈友谅归路。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兵到,解围南昌,在鄱阳湖迎战朱元璋。陈友谅大军号称六十万,联接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连绵数十里,旌旗戈矛,气势如山。大战从二十日开始,打了三天,两军僵持不下,互有伤亡。二十二日,陈友谅率大船倾巢出战,朱元璋的战船较小,仰攻不利,众兵将面有惧色,朱元璋亲自指挥并持刀督战。至下午三点(申时)战争胜负的拐点终于出现了,战场上由原来的西南向微风突然刮起了东北向大风[1]。事先准备的七艘战船,用芦苇叶包上火药,由敢死队驾乘,纵火焚烧陈友谅船队;风烈火猛,烟焰熏天,湖水一片红色。陈友谅大军死伤者无数。
后来又持续打了一个月的水战,直至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大军粮尽,奔向南湖觜,却被伏军遏制。于是又向泾江口突围,在泾江口又遇到事先埋伏在那里的水军及弓箭兵的迎头痛击,陈友谅被乱箭射死。其部将张定边带其子陈理突围逃回武昌。
《明史》并没有说明是谁算到了陈友谅必败,并预先在南湖觜及泾江口设伏兵。也没有说明是谁做了什么样的布置,使得战场在特定的日子(己丑日),特定的时辰(申时),突然风向改变。又是谁事先准备七艘船只的易燃物品及敢死队?“七”是火的成数,成就火的最佳数字为“七”,这与刘伯温的事先布置有何关联?
下面笔者就详细解读七言律诗《感兴》,这是在鄱阳湖大战之前,刘伯温游天台山时写的。
感兴 〔元末〕刘基
赤城霞气接天台,上界仙宫此地开。
沧海有波容蜃鳄,石梁无路入莓苔。
当时玉帐耽罗绮,今日丝纶到草莱。
传语疲氓聊忍待,王师早晚日边来。
赤城霞气接天台,上界仙宫此地开:“赤城”指天台山附近接壤的赤城山,朝霞映红,将天台山连接在一起。传说三界有三十三层天,其中有一层天的仙宫在天台山设了一个空间之门,每一个甲子(六十年)开启一次,让人世间达到一定条件的修道人到天上的仙宫去(三界内的天)。
此事在古代有一些修道士及文人知道,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有更详细的描述。公元730年,孟浩然在《越中逢天台太乙子》诗中描述所见:“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说这个叫“太乙子”的修道士经常在天台山与赤城山中往来。据“太乙子”告之,如果在天台山能够找到一处由紫色莓苔覆盖的岩石路(人世间的莓苔都是绿色的),走上去就能看到由瀑布构成的空间之门。穿过瀑布,时空转换就到达上界仙宫。或许孟浩然不知道,这个空间之门只在特定的时间对特殊的人士开放。因此他没有找到那条莓苔路及瀑布。
公元731年,孟浩然又去了一次天台山,这一次没遇见“太乙子”,也没有找到“莓苔”;后来他写了一首《寄天台道士》的五言律诗:“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屡蹑莓苔滑,将寻汗漫期。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大意:在大海上寻找蓬莱仙岛的那些人啊,几时才能看到三神山呢(指方丈、蓬莱、瀛洲)?(天台山)那些个得道高人,焚香住在山顶;每日沐浴朝露去采灵芝。他们可以经常踏上光滑的紫色莓苔之路,而我却把希望寄托在毫无结果的寻找。如果能遇到赤松子这位神仙,一定可以带我去天上仙宫吧,这样就可以与世间告别了。
在孟浩然的另外一首《寻天台山》诗中也说道:“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大意:看到高高的山峰上,有石梁横架在上面。(言外之意:那里应该是进入莓苔路的地方吧)。
从孟浩然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离开尘世,到天上的仙宫中去。那么刘伯温又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呢?
沧海有波容蜃鳄,石梁无路入莓苔:“蜃鳄”蜃(读音肾),蜃蛤(读音格),也就是大蛤与蛤蜊;是人们爱吃的海味。鳄,鳄鱼。所以,“蜃”比喻好的一面或好人;“鳄”比喻坏的一面或坏人。
颔联(律诗的三、四两句)大意是:大海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她如滚滚红尘,容得下好人和坏人。找到石梁,还是找不到莓苔之路(更找不到通往仙界的空间之门)。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沧海也好,人世间也罢,都能容得下好人与坏人。但是,想去天界可太难了,是有标准的;没有修到一定层次根本去不了。
当时玉帐耽罗绮,今日丝纶到草莱:“当时”指前两个月,刘伯温在明州组建及训练士兵的时候。“玉帐”指主帅所居的帐幕(刘伯温是这支秘密部队的主帅)。“耽”原意是承受;本诗指“披着、穿着”。“罗绮”指主帅所穿的锦袍。“丝纶”指皇帝(朱元璋)的旨意。语出自《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古诗文中经常看到用“丝纶”这个词来比喻皇帝的诏书或旨意。“草莱”指乡野,乡村。
颈联(律诗的五、六两句)的大意:前几天还穿着锦袍坐在主帅的帐中,今日就带着皇上的旨意来到天台县。
其实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2],只是刘伯温认定他是真命天子,所以就这样称呼了(“丝纶”一词只能用于比喻皇帝的诏书或旨意)。刘伯温到天台县除了浏览天台山之外,还想多招收一些游兵散勇,因为运粮草及兵器等补给,都需要大量的人员。鄱阳湖大战持续了一个多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双方都是离开老巢率几十万大军作战,谁在后勤补给上准备更充分,谁就胜人一筹。实际上陈友谅也是因为粮尽而不得不突围逃跑,后来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
传语疲氓聊忍待,王师早晚日边来:“疲氓”疲惫困顿之民。“氓”音萌,本意指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庶民。“聊忍待”意思是暂且忍耐与等待。“王师”指朱元璋的军队。确切地说是指刘伯温在宁波组建并训练的部队,不久之后也要开赴鄱阳湖战场;而宁波在天台山的东面,所以说“日边来”。
元末,朝廷昏庸腐朽,民不聊生,四处揭竿而起,招兵买马比较容易。但招兵买马必须说明自己是哪一伙的,当时比较出名的义军首领有好几位。所以刘伯温才从朱元璋那请了密旨。
尾联两句大意:传话给当地疲惫困顿之民众,王师迟早会从东边打过来。
诗评:《感兴》首联写天台山景色及传说故事,颔联以淡然的心态写了自己对“上界仙宫此地开”的看法。颈联、尾联笔锋一转,写了另外的事情。经常写近体诗的人会理解这种创作状态,本来只是想写七言绝句的,刚好三、四句用了对仗,不想再另起炉灶,直接续两联写成了律诗。
格律及用韵: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押灰韵,格律严谨,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加底线的意思是此处可平可仄。
附注:
[1] 《明史‧本纪‧太祖一》:“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2] 《明史‧本纪‧太祖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