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研究出新的“新冠变种” 致死率80%?
近日热传一则新闻:波士顿大学制造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致死率达80%,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波士顿大学制造嵌合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变异很快,2022年的新冠病毒变种Omicron有着传播率大大增强,同时致病性大幅度减弱的特征。科学家们希望,在此基础上将病毒变种研究得更清楚,以找出更好的治疗策略。
波士顿大学在10月14日作为预印本发表的研究中,把2020年初新冠病毒旧毒株的编码刺突蛋白的基因替换成了Omicron变种的相关部分,由此制造了在2020年新冠病毒原始版本的基础上带有Omicron刺突蛋白的新病毒。
病毒之间杂交的产物就是混合病毒(chemeric virus)——这就好像驴和斑马生下的后代,叫斑马驴,它带有两种动物的特点。
这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产物,会导致更多物种的混杂。这项研究使用了“功能增益研究”(gain-of-function)的方法,这可能会带来很多未知的风险。好在这项研究带来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糟糕,它是一个动物模型数据,并不是人体数据。
新毒株致死率有80%?
为什么会有新病毒致死率80%这种说法呢?要明白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实验模型本身。
科学家们用改造之后的病毒来感染ACE2转基因小鼠,并于其它变种进行比较。被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感染的小鼠8天之内 100%死亡,感染Omicron的小鼠死亡率为0%;而改造之后的新病毒致命性比Omicron高很多,却比原始毒株低,会杀死 80%的转基因老鼠——这是媒体中报导的80%死亡率的由来。
将这一结论解读为有80%人可能会被新病毒杀死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动物模型中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挪用到人类身上。
2020年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曾做过测试,老鼠被感染新冠旧病毒后死亡率达到100%,但被旧病毒感染的人类死亡率平均为3%左右,对于老鼠而言,死亡率放大了33倍。因此,新病毒动物试验80%的死亡率转换到人身上,可能只有2.4%。
被改造之后的病毒株实际上反而不如原始病毒株那么致命。
“功能增益研究”带来更多隐患
但是,继续开展这种“功能增益研究”或许并不值得支持。
自2005年以来,科学家们尝试使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制造重组病毒,换句话说,人为造出新的病毒用于制作疫苗、药物等等,目的似乎是为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多益处。
基因工程技术制造重组病毒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虽然制备技术没问题,但却可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毒力更强,对人类具有更大的威胁性的新病毒。
比如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人员在2015年之前,就对野生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展开研究,这是一种在中国马蹄蝠种中流行的SARS样病毒 SHC014-CoV,这种病毒本身对人类不具备感染力。
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人员,将蝙蝠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放到了一种适应了小鼠体内环境的SARS-CoV骨架中,野生型SARS-CoV病毒在小鼠体内反复进行了适应进化过程,最终得到了一种致病性更强的、适应小鼠的病毒。这种新型嵌合病毒能与人的ACE2受体结合,具备感染人的能力,会导致两肺严重病变。
也就是说,原来不能感染小老鼠的野生病毒现在具有了跨物种的传染力,而且具有显着的致病性。这份研究最终作为一种新的发明、一种荣誉,于2015年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防御专家理查·埃布赖特(Richard Ebright),2015年发表在《自然》期刊的文章对上文的研究方法及带来的意义提出质疑,“这项工作的唯一影响是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一种新的非自然风险”。
新冠病毒的来源问题本就备受争议——实验室泄漏、逃脱的可能性一直需要重点排除。而现在人们却还在试图制造新的病毒来寻找“解决办法”。
科学研究也存在伦理道德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物种的基因,都是它们的生命密码,不像一般的蛋白质那样可以随意改造。
现代科技的过度发展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悲剧。原本想要治疗疾病,可是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的疾病” ,这是值得反思的——人类的科技发展的轨迹是不是出现了方向上的问题?◇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琅琊病毒爆发引出1大问题 这种病毒恐成生物武器
· 新冠刺突蛋白有8大危害 有哪些解毒方法?
· 关于mRNA疫苗 研究揭1大惊人发现
责任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