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回顾童年时玩过的游戏,那颗玩乐的心总能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就如同桌游达人陈介宇因为对桌游的热爱,投身桌游研究二十余年,玩过一千多款欧美桌游,收集数百款早年的台湾老桌游。让我们得以透过他的收集,再次回味1960年代(民国50年代)台湾独特的桌游文化和历史。本文介绍当时最为知名的地产游戏:《大富翁》。
************
地产游戏中通常有着购买地产与收过路费的规则,玩家透过掷骰前进,若停留的地点未有人购买,则可以付钱取得拥有权。当走到他人拥有的地产时,则需要付过路费。此类游戏常会有玩家移除(PlayerElimination)的机制存在,亦即当玩家无法支付过路费时会输掉游戏。因此游戏胜利条件常会是最后一个剩下的玩家获胜。这类玩法的游戏大量出现在台湾早期桌游中,其中以《大富翁》最为知名。以下介绍数个玩法独特或有历史意义的游戏。
若是问起台湾人对桌上游戏的共同回忆,应非《大富翁》莫属。这款游戏在台湾历史甚久,《大富翁》的玩法源自于国外的《Monopoly》。黎光行于民国 51 年登记《大富翁》之商标,但第一个《大富翁》应该早于此时,尔后黎光行于民国 76 年改名为亚湾文具。《大富翁》的招牌形象是一个穿着中式传统长袍、手持算盘、顶着瓜皮帽且慈眉善目的老爷爷。但近年此形象已年轻化,熟悉的老爷爷只会在经典复刻版本现身。亚湾文具目前仍出版《大富翁》、《幸福人》、《陆军棋》等传统桌游,但于近年来也代理与设计新式桌游。以前《大富翁》有很多竞争者,自民国 50 年代以来,市面上可买到各种玩法类似的游戏,像是《世界大财主》、《大投资家》、《胜利者》、《世界游戏》、《大吹牛》等。但随着时代迁移,其他的品牌渐渐消失在历史洪流中,最后只剩下《大富翁》屹立不摇,而成为台湾人指称这类游戏的一个特定词汇。
早年《大富翁》上街道的名称是以各地有名的街道组合而成。有些路名已随着时代更迭而改变了,像是位于总统府正前方,游戏中的昂贵地段介寿路于民国 85 年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此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是那几张具有时代感的机会命运卡。像是“击落共匪米格机”为奖赏最丰厚的机会卡,显示当年两岸敌对的形势;“缴赴美留学保证金”与“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奖学金”则可想见当年留学美国的风潮;“中爱国奖券五奖”也让人想起爱国奖券风行的年代;“当棉被一条”则让现代人惊讶以前棉被也能典当。
由于《大富翁》从未中断发行,因此检视历来版本的机会与命运卡,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社会现象与时事。如民国 70 年后期的《大富翁游台湾》的机会
卡呈现了台湾各地的风俗与景点:“省议会旁听、买便当”、“参观六福村动物园被老虎吓到,向每人收取收惊费”、“经过盐水被蜂炮打伤,送医急救”、“鹿港小镇唱片发行”、“参加台北国际马拉松得第一名”;命运卡中则有“进入木栅动物园,乱丢果皮”、“打赌爬上八卦山大佛耳朵”、“家庭纠纷,去佛光山削发当和尚”等有趣的字样。
阅读现今《大富翁》的规则可以发现它与《Monopoly》已有很大的不同,其规则经数十年在地化后被悄悄地改变了。不知曾几何时从谁开始,台湾孩子就如同《大富翁》盒面上的标语“一代接一代,你我都喜爱”那样把自创的玩法流传开来,尔后几十年间竟成为了全台通用的规则。为何有此现象?现有的资料也无法解释。像是早期的《大富翁》规则中,房屋购买可随时向银行进行,但必须拥有同色之全部地产时才可以这么做。但我们熟悉的版本是要刚好再次踩到自己的土地才能盖房子。笔者儿时曾在美国短暂居留,与一群美国孩子玩《Monopoly》时起了争执而导致游戏无法进行,因为彼此认为对方乱玩。后来研究老游戏时才发现,原来我玩的是全台通用的变体规则,难怪美国小孩不懂了。这些台湾特有规则后来还被大宇出版的电脑大富翁系列沿用,而亚湾文具也顺应着这个潮流将规则更新了,所以现在去文具店买的《大富翁》已经不复见与《Monopoly》一致的规则。⊙
<本文摘自《》,联经出版提供>
⊙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