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1年07月17日讯】7月15日,中共央行开始实施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降准,时间之快、力度之大超乎预期,让外界颇为震惊,那么,在对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预期不断加大之时,中共央行为什么要反向操作,使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呢?它到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共为何选择在此时降准,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经济增长将放缓 中共释放流动性
在7月9日的时候,中共央行宣布了这次降准,这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将释放长期资金大约1万亿元。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指央行为了保障客户提取存款,要求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必须在央行存放最低的存款准备金。而这个法定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商业银行的货币流动性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就可以拿这些钱去放贷给企业,也可能会买政府的债券,并且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带动企业的投资行为,并增加居民消费,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那么,中共央行为何要在此时降准呢?
按照央行自己的说法,这次降准能有效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因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经营压力。降准能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从而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中共央行上一次降准,是在去年的4月和5月分两次进行,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目的也是为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但是,去年那一次是定向降准,专门针对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等,但是这一次却是全面降准。
那么,外界对此是怎么看的呢?荷兰国际集团(ING)在报告中说,中共央行超预期全面降准,和提及的对中小企业有针对性下调存准率并不相符,向市场发出了负面的信号。路透社的报导说,大家都在猜测,是否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已经超预期恶化,不然政策落地的节奏怎会如此之快而且坚决?而《华尔街日报》的多篇报导也指出,当前中国的通胀在降温,但是经济却出现疲弱迹象。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6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8%,比5月创下的10多年最高同比升幅9%略微回落。这也是自去年10月以来,PPI同比升幅首次低于前一个月。与此同时,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1.1%,远低于有关部门3%的年终目标。
PP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全球金属价格上涨速度减慢,以及中共政府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努力,比如在近期分批投放铜、铝和锌等国家储备等。PPI没有向CPI传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消费还没有复苏,而猪肉价格连续9个月同比下跌,也抑制了整体的消费通胀。所以,中共央行选择在这个时候增加货币供给,确实是因为对通胀的担忧在消退。
与此同时,7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GDP的增速全面放缓。上半年来看,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低于今年6%的GDP增长目标。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9%,比第一季度18.3%的增速大幅放缓,而且二季度GDP的环比增速只有1.3%,说明过去一年的复苏进程逐渐结束。
从消费来看,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是4.4%,而2019年的同期增速是8.4%。另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是5.2%,不仅低于2019年同期8.8%的同比增速,也低于今年上半年GDP的增长速度,显示收入增长缓慢,必将影响未来的消费。
从投资来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4%,主要靠房地产开发投资带动。而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只有2.4%,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只有2.0%,显示出企业的投资意愿并不高。
虽然中国上半年出口额的同比增长仍然维持在28.1%,但是未来的出口形势却并不乐观。因为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出口超预期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大幅宽松财政,比如发放失业救助金等等刺激措施,让居民部门收入不降反升,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上升;二是全球疫情冲击造成供应链断裂,所以中国的出口替代效应明显。
但是在接下来的半年,随着美国等国家疫情的好转,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都在恢复,而且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会转向对户外活动的消费需求,所以,未来中国的出口很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而在中共官方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细分指标中,可以看到,5月和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都处于收缩区间,分别是48.3%和48.1%。
此外,中国的制造业也呈现K性复苏,就是在过去几个月中,大中型企业的PMI景气指数都在50以上,而小微企业都在50以下。我们简单提一下什么是K型复甦,就是指遭遇整体性下跌之后,一部分反弹上升,另一部分仍然处于低位,形成分叉走势,就像是字母K。
在经济学上,经常把投资、消费和出口,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从刚才的分析来看,中国不仅是投资、消费疲弱,出口高增长也难以维持,因此,不少经济学家都预测未来GDP增长将会继续放缓,甚至可能低到5~6%。
所以,中共央行降低存准率,肯定是为了刺激经济,但是除此之外,中共降准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地方债的发行。
配合地方债发行 以基建投资刺激经济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如果央行降低法定存准率,那么商业银行的货币流动性就会增加,就可以拿这些钱去给企业发放贷款,或者购买政府的债券。
中共今年人大会议批准的地方债限额是44,700亿元,其中,专项债务限额是36,500亿元,比去年少了1,000亿元。所谓的一般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资金紧张或是解决临时经费不足而发行的债券;而专项债务,则是指为了筹集资金建设某个专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
根据中共财政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各地已组织发行新增地方债14,80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10,143亿元。那么,根据全年限额来计算,上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大约是28%,远低于2020年同期的60%和2019年同期的65%。
7月15日,李克强主持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支持“两新一重”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可根据需要及时用于加强防灾、减灾建设。
所谓的“两新一重”,两新就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就是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而中共今年专项债重点支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包括发展新一代资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等设施。
显然,李克强要求各地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就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加快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由于银行流动性不足,所以就通过降准来释放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还提到,截至7月中旬,经中共全国人大批准的37,5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00亿元、支出19,000亿元,还有大约15,000亿元专项债等待发行。
这里面透露出两点重要资讯:首先,今年的专项债限额已经从36,500亿增加到了37,500亿,和去年的额度持平;其次,仅仅在7月的前15天中,地方政府就发行了12,200亿的专项债,超过了上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总量。
也就是说,第三季度已经迎来地方专项债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发债规模如此之大,金融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如果这类资金不能形成有效资产,未来偿债就必然出现问题,将会给目前的地方债危机火上浇油。
货币宽松周期启动 资本市场利好
中共央行降准的另一个目的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因为降准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所谓中期借贷便利,就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国债、央行票据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从央行获得的借款。
根据路透社的信息,从7月15日到明年的6月15日,未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余额是5.4万亿元人民币,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期限都是12个月,利率为2.95%。其中,今年下半年的未到期余额是4.15万亿元人民币。降准释放的资金是零成本的,而中期借贷便利则需要支付利息,所以两者置换后显然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这样一来,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者的意愿。
另外,中共央行降准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未来升息可能造成的资本外流,通过适度放松货币政策来降低中美利差,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那么,它对资本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货币宽松对资本市场来说是利好消息,有助于提振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但是,中国目前实施的房地产的金融政策,包括三道红线、集中度管理、信贷额度等都是收紧的,所以在短期内,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会受到抑制。但是,对一些较大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说,降准或会有一定帮助。因为一些比较大型的房地产企业业务涉及多元化,像是碧桂园造机器人、恒大造车等,因此,降准的资金虽然难以进入房地产业,但企业可以通过降准获得其它业务的流动性支持。
另外,中共想通过降准支持小微企业,所以,股市等权益类市场的受益程度也有限。
总而言之,在中国经济前景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共央行的降准操作,表明中国开始启动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同时也为宽松的财政政策铺垫了道路,其目的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是否能转向良性发展呢?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制图:R1
监制:文静
财商天下: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