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传】单骑救主 赵云义重如山(上)
汉末风云出三国,平治天下舍其谁?少年策马逢明主,血染征袍生死随。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专权乱政,天怒人怨,关东诸侯组织讨董盟军,揭竿而起。于是,各方势力相继登场,各路英雄纷纷出山,善计谋的运筹帷幄,精武艺的纵横沙场,怀大略的招贤纳士、开疆拓土。
当时的北方,是军阀公孙瓒和袁绍争霸的天下。《三国志》中说,在冀州境内的常山真定,出了一位名叫赵云的年少才俊,他经本郡人士推举,成为当地的义兵首领。四方割据、民不聊生的时刻,赵云没有投奔自己的州牧、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是率众一路北上幽州,走进“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大营。公孙瓒见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真如玉树临风,英武不凡,内心暗赞不已。公孙瓒原本担心,冀州人心向袁绍,难以顺利统一北方,此人却在这关键节点主动归顺,岂不是证明人心所向?
公孙瓒决定把他带在身边重用,不过还是忍不住笑问:“听说冀州人都想依附袁绍,为何独君改变心意,迷途知返呢?”赵云答:“天下大乱,不知明主何在。我们常山人商讨后,决定追随能够施行仁政的地方,并不是要疏远袁绍而偏向将军您。”
辅明主、行仁政,解百姓倒悬、平天下大乱,就是这位义兵首领最朴素也最宏伟的誓愿。赵云也将在人生未来的几十年,不断接近这个誓愿,最终成为蜀汉开国功臣以及忠义护主的化身。
初遇刘备 君臣相契
赵云,字子龙。一个洒脱飘逸的名字,为他那俊伟姿貌注入更多灵秀飞扬的气质。赵云就是这样一个人,既有武人的阳刚雄毅,也有文士儒雅细腻的一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位贤者也前来投奔公孙将军。他与公孙瓒是发小兼同窗,情如兄弟,因而公孙瓒非常重视这位故交,不仅推举他做别部司马,还把得力的赵云派给他,助他在外征战沙场,在内协理军队。
这位贤者,就是他日蜀汉的开国之主刘备。这就是刘备和赵云这对蜀汉君臣在乱世中初遇的情形。那时的刘备,自镇压黄巾起义而起兵,一路杀敌立功,却只能辗转各地,做一些县丞、县令、县尉这样的小官。他投奔公孙瓒时,正是在盗贼攻破县城走投无路之时。赵云或许还想像不到,白手起家的刘备,在将来会有怎样的大作为,他却由衷感受到,刘备身上有种令人争相归附的强大吸引力。
或许是因为他垂手过膝、顾自见耳的神异形貌,或许是他淳厚寡言、不露喜怒的淡泊心性,又或许是他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的处世态度?赵云一边辅佐,一边默默观察刘备的为人,发现他虽然实力薄弱,但忠心追随他的,是关羽、张飞这样的虎臣国士;他虽然寡言少语,但他倾心结交的,都是当世豪侠;他虽然贵为汉皇后裔,却毫无贵族架子,即使是无官爵、无功名的普通百姓,都能和他一同入座就餐。
他看着刘备步步为营,积累战功,做到平原相,逐渐在群雄纷争的乱局中有了一点立足之地。又看他对外御敌,对内屯粮赈济百姓,广施仁政,爱民如子。
更传奇的是,郡中有个人向来看不起刘备,不服从他的治理,竟然收买刺客去暗杀他。刘备不知情,见到刺客,仍然是礼数周到、关怀备至。刺客大为感动,随即放下屠刀、坦露实情而离去。在这小小的平原郡,赵云仿佛遇见了一位仁义圣明的君主,不正是他寻寻觅觅、渴望辅佐的主公吗?
刘备也定然是看重赵云的。一个怀抱救世理想又身负绝顶功夫的年轻将领,哪个君主不愿招致麾下,与他并肩作战呢?君臣之间的情义,在平日的交往中慢慢积淀、酝酿。然而此时,赵云的兄长突然过世,赵云必须回家治丧,便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言语不多,却明了赵云的心意。公孙瓒留不住那样的人才,赵云必是一去不复返。或许还有很多战事想带着赵云去打、还有很多规划想和赵云去商讨,刘备刚得一员大将,又要送他远行,心中自然是万分难舍。
赵云出发时,刘备亲自送行,握着他的手不忍放开。赵云忍着失去至亲的伤痛,向刘备郑重承诺:“我终生不会背弃您的恩德。”赵云大概想的是,自己还是公孙瓒的手下,无法名正言顺追随刘备;不如借此机会彻底离开公孙瓒,再图和刘备相会,就能正式为他尽忠效力。到时候君臣重逢,携手聚义,再将胸中鸿图一一实现,岂不快哉?
邺城重逢 当阳救主
时光流转,来到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又在徐州战败。这位真龙天子仍在接受命运的砥砺,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半生颠沛的他,妻儿离散,兄弟关羽被擒,身边也无兵卒可用,只得再次北上寻找庇身之处。这一年,刘备投奔了北方的霸主袁绍。
就在这徬徨无助、孤立无援的境地,一道曙光照亮了前路。在邺城,刘备和赵云不期而遇。这几年,不知赵云去了哪里、经历过什么。在兵荒马乱、音书不通的年代,要想得到一个人的确切消息,并不是容易的事。在分开的几年中,刘备尚在徐州、豫州、青州各地征战、逃亡,漂泊无定,更不必说赵云一个无名小将了。曾叹何时归期无定准,如今落拓时节又逢君,刘备看着赵云风尘仆仆却无比坚毅的神情,仿佛听到他说,他将用一生来兑现几年前的那句誓言。
刘备视赵云为关系最亲厚的部将,几乎和关、张那样的金兰之情无异。赵云也不负所望,秘密招募了几百士兵,组成一支只听命于刘备的私家精兵。不久,刘备转而依附荆州刘表,赵云和这支部队一同追随而去。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是刘备逐步坐拥荆州、大业渐成的阶段。这期间,赵云大部分时间跟随刘备征战。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刘表次子即新任的荆州牧刘琮束手投降。驻守樊城的刘备无力对抗曹军,仓促间只得弃城,向南面的江陵撤退。
他们路过襄阳时,城中十万百姓因敬爱刘备,自愿随刘备逃往江陵。携民渡江的善举,是刘备仁义为怀、深得民心的体现,却也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曹操那边怎会放过刘备,特派五千精骑,仅用一天一夜,就在当阳长板附近追击而至。这大概是刘备一生中最危急的时刻,他甚至顾不得安置妻儿,只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几十人一路奔逃。逃亡途中,忽然不见了赵云身影。有士卒报告:赵云往北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听了,直接掷手戟喝止:“子龙绝不会弃我而逃!”
他们是真正的患难之交,赵云的心志,岂是单凭表面就能妄加揣度的?一直陪伴刘备左右的赵云,忽然一骑绝尘,向反方向飞驰,只因为他比别人想得更多。刘备尚有心腹扈从,而幼主阿斗和主母甘夫人则身陷敌阵中,可有人在意他们的安危?为了争取更多的救人时间,赵云甚至来不及向刘备禀报,就冲进敌阵寻找小主人的下落。
焦灼的等待中,刹那也如几年那么漫长,刘备从不怀疑赵云的忠义,只是担忧他的安全。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让悬着的心安定下来。刘备远远望见,一位高大的将军策马而来,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同时护送一名妇人。那将军,不是赵云又是谁?他怀里的小儿,正是阿斗;那妇人,正是甘夫人。这时刘备的眼中,或许只有赵云血染征袍、一身疲惫的样子。他并非不爱护妻儿,只是令他更为感动的,是赵云单骑救主的赤胆忠心。不知他经过多少次九死一生的厮杀,才从那虎狼之师中救下这对母子?(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六》之“赵云传”
点阅【忠义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